【改革奋进】汲取沱灌工程蕴含的精神力量 奋力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
汲取沱灌工程蕴含的精神力量
奋力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
中共内江市委课题组
内江隆昌境内无大江大河,历史上十年九旱。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扬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克服各种极端困难,建设沱江提水灌溉工程(简称沱灌工程),彻底解决了隆昌干旱频繁、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汲取沱灌工程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奋力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
沱灌工程基本情况及综合效益
沱灌工程地跨内江市隆昌市、东兴区两地,从沱江干流东兴区石盘滩段提水,经人工建设的引水总干渠至隆昌市古宇湖及柏林寺水库,保障周边35.53万亩农田及100万余人用水。沱灌工程享有“北有红旗渠,南有沱灌渠”美誉,是全国第二、四川省第一的水轮泵群提灌工程,共建设引水总干渠228.5公里,毛细支渠1000多公里,村级提灌站100多座,年提引水能力1亿立方米以上。
沱灌拦河大坝(王斌 摄,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沱灌工程一期项目自1972年8月至1975年12月,建成包括大坝、船闸、冲沙闸、水轮泵站在内的枢纽工程,以及引水总干渠14.8公里,内江县(今东兴区)境内中山、椑南两地1.5万亩耕地实现旱涝保收,隆昌县部分耕地开始灌溉;二期项目自1976年至1980年,建成左干渠、右干渠、双凤电力提灌站、古宇庙水库及配套干渠,灌区覆盖隆昌80%以上的区域、耕地和人口。1981年开始,陆续实施续建配套工程,建成电力提灌渠、自流渠120.7公里,抗旱调节功能进一步提升。
沱灌工程是生命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发挥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带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隆昌获评“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带来群众生活幸福甜蜜,“候鸟乐园”古宇湖声名远扬,城乡居民用水有效满足;带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隆昌建成区面积达26.2平方公里,成功撤县建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
古宇湖(图片来源:生态内江)
二
沱灌工程蕴含的精神力量
沱灌工程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担当为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中体现着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一笔来之不易、必须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精神动力。
展现着“担当为民”。面对干旱、缺水严重影响隆昌人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各级各相关单位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执政为民、不负人民,全力修建沱灌工程。时任省领导多次协调、高位推动,省直相关部门优先保障工程所需资金、物资,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当时的内江地委、内江县委心系民生、顾全大局,在协调土地、支援物资、青苗补偿、项目推进、群众安置、纠纷调解等方面主动作为,确保工程有力有序推进。隆昌县委把实施沱灌工程、解决群众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县之力修沱灌,全力以赴搞建设、解民忧。
架设在空中的沱灌工程管道和渡槽(王斌 摄,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展现着“开拓创新”。沱灌工程自始至终体现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工程建设始于“文革”时期,隆昌县委抵制错误思潮,打破守旧思维,作出了去几十公里外内江县境内修建沱灌引水的科学决策、重大决定,创造性解决缺水难题。工程建设中创新方式方法,一期工程实行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地段、定材料“五定”责任制,二期工程实行包任务、包工期、包质量、包材料、包投资“大包干”责任制,落实责任,细化任务,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保障了工程又快又好推进。强化技术革新,干渠建设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并充分利用本地石雕工艺,展现青石文化、艺术气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水轮泵提水,90年代技改成电力提灌,与时俱进、高效优质运转。
展现着“艰苦奋斗”。沱灌工程建设者直面设备技术落后、粮食紧张、物资短缺等问题,不惧艰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致力啃下“硬骨头”。工程需要的大部分材料是就地开采的条石,一块重达六七百斤,大家一锤一锤凿、一块一块挖。山路狭小崎岖,搬运石材除了少量地段可以使用板板车、手推车,基本靠人工抬,大家手磨破了、脚划伤了、肩头擦坏了,糊上泥巴止血继续投入战斗,有的是摔断了手吊着一个膀子工作。当时工地上粮食按月定量供应每人43斤左右,吃不饱就挖野菜填肚子;没房住,在野外搭建窝棚或借住当地农民草房、牛舍;没床睡,用木头搭建简易床或在地上铺柴草床;吃水、洗脸、洗脚全靠溪流池塘解决。工程中,共安砌石料3.54万立方米、完成土石方712万立方米,307人因工致残,有的落下终身残疾、生活不能自理,37名英雄壮烈捐躯,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筑就了沱灌这座不朽丰碑。
展现着“无私奉献”。沱灌工程建设中,不论是灌溉受益地区还是非受益地区,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不计局部利益和个人得失,始终团结协作、甘于奉献。926户4145人不讲条件移民搬迁,离别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没要一分搬迁费。工程建设使用的大锤、錾子、竹筐等工具,不是老百姓捐献的,就是建设者自带的。机关单位把最优秀的干部抽调到沱灌工地,各生产大队毫无保留地把有技术的石匠木匠、有文化的知青,以及能写会算的同志全部送到沱灌工程一线。先后参与修建沱灌的超过10万人,群众投工5500万个。很多人三五个月才能休息两天,步行上百里路回一次家,依然毫无怨言。
三
汲取精神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前,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汲取沱灌工程蕴含的精神力量,奋力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
要坚持人民至上,为民服务不懈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聚焦聚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做大工业、做强物流、美乡优城、共同富裕”总抓手和六项重点任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热情。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本地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让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境、平安建设等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让内江人民生活更加甜蜜安逸。
要坚持敢想敢干,改革创新不停步。敢于破思想之冰,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决破除观念陈旧、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坐井观天等错误思想,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敢于行创新之举,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意识,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着力变内江区位、交通、资源、文化等优势为发展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敢于用创新之人,大力提拔重用担当负责、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业绩突出的干部,一事一奖、及时兑现,营造创新创造、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要坚持斗争精神,干事创业不松劲。做到担当负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干好工作之责、担解决问题之责、担推动发展之责。做到埋头苦干,时刻保持“见红旗就扛、见先进就争”的劲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做到高标定位,时刻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之心,精益求精争取工作“进位”“升级”;严格自我要求,推动作风能力提升常态化长效化,争当政治过得硬、作风形象好、能力本领强、工作创一流的模范。
要坚持顾全大局,团结奉献不动摇。始终站位大局,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立足全局谋、围绕大局干,努力为全局大局作贡献。始终团结协作,精诚团结、协作共事,补台不拆台、配合不推诿,凝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始终无私奉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立足岗位抓落实、促发展,共同建设甜城美好家园,共同书写内江美好明天。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中共内江市委课题组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