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秘境甘洛

来源:甘洛县文广新旅局 发布时间:2018-10-29 14:33:00 浏览次数:2048 【字体:

甘洛于1956年建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东北滨临大渡河,与雅安市汉源县凭水相望,东邻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工农区,南连美姑县、越西县,西与雅安市石棉县毗邻。南北长73.4公里,东西宽54.8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155.9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21.58万人。

因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之河流急剧的切割作用等因素影响,甘洛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段与两侧山地高差悬殊,谷壁陡峭,河岸狭窄;地势呈东、西、南部高,北部和中部较低,显现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特征。

甘洛地上地下资源得天独厚,全县土地面积323.3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2.26万亩、林地面积235.52万亩,森林覆盖率57.25%;森林中有着大量的珍稀树木和动物,植物有银杏、红豆杉、珙桐、黄杉、连香、杜仲、香樟、红椿等。原始森林中还生长着名贵中药材天麻、虫草、贝母、党参、泡参、丹皮、当归、三七、牛夕、黄莲、龙胆草、桔梗、首乌、九眼独活、越木香等名贵中草药90多种;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黑熊、豹、水獭、猕猴、红隼、羚羊、岩羊、獐子、野猪、雀鹰、穿山甲、画眉、白腹锦鸡、黄腹山雀、百眶鸦雀、棕腹杜鹃、普通夜鹰、风头鹰、大黄冠啄木鸟等几十种。县境内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金属和分非金属矿产29种,矿业地117处,主要矿产储量矿床数有41个,铅锌作为主要矿产资源,其金属储量263.13万吨。

甘洛是南丝绸之路、灵关古道、茶马古道、彝藏走廊的重要驿站。县境内居住着彝、汉、藏等14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68%,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县。

浑厚凝重的历史文化

单从民族文化的视角考察,甘洛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民族核心文化的边缘,远离中原文化;大山的阻隔又弱化了彝藏文化的内聚力。因而在岁月的长河中,在经典的传说和散珠碎玉般的史籍里,甘洛在文化上扮演的角色具有双重象征意义,即神秘而遥远。

甘洛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就在甘洛境内设置了县级治所,直至明兴而罢;若从牦牛道(亦称灵关道、清溪道、南方丝绸之路、藏彝走廊、西南民族走廊)算起,甘洛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若以彝文古籍《勒俄特依》对吉日坡的记载而论,甘洛的历史还可推至远古的洪荒时代。与此相关联,甘洛至今保留着难能可贵的历史遗存。

一、清溪峡

365fa0b69e3244668e9eb06c01b6b14b.png

地处坪坝乡境内,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灵关古道沿峡底穿峡而过。因唐代川西节度使韦皋为通好南诏在峡内设置清溪关(有学者认为此关即为汉之灵关)而成为境内名胜。峡内植被茂盛、水流淙淙,古庙宇遗址、古兵站遗址、石桥、马道、双狮眼、飞观音、断头崖等景观以及两侧6座3000米以上的险峰,让人充分感受到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双重神奇。灵关古道清溪峡段是国内仅存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路程最长、马蹄印最深的古代青石板路。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海棠古镇,因城廓形似海棠叶而得名

b214a4d8d53542d794b04ff975fd8d5d.png

唐代前称达士驿,明代在此设千户所。曾为灵关古道上的重镇,因曾一度庙宇众多,被称为成都出南门外的第一座庙林古城。清雍正七年筑土城,设都司署,道光十八年另修砖质城墙。城内现有庙宇一座,石狮、石刻、浮雕装饰文物数件,囚禁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民房一间。1935年5月,红军著名将领左权、刘亚楼、张爱萍曾率部攻克此城,沿灵关古道清溪峡完成奇袭大树堡掩护红军主力强渡大渡河的任务。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彝族史前传说中的名山“吉日坡”

侧观酷似金字塔,彝语意为“闪光的地方”或“秤星”,传说它是彝民族繁衍的原初,由此成为彝人心中的圣山。 

四、彝人灵魂的驿站――德布洛莫

地处县境东南的丛山之中,山中森林密布,怪石狰狞,泉水多眼嵌于岩下,怪异之声常令山民毛骨耸然,加之,传说中充满神秘和恐怖,被彝人称为“魔鬼之山”,成为凉山的神秘之地。


五、甘洛“马鞍山”,被专家诠释为“东方多瑙河”朋辈水系上的峻峭大山



马鞍山,因山形似马鞍而得名,位于凉山州北部,是甘洛县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交界处的大山,属大凉山北部南北走向的闻名之山,北起大渡河,南接美姑县阿米都尔,跨峨眉山断块与美姑至金阳陷褶束结合部。马鞍山长约60公里,宽约21公里,地势陡峭,山峰凸起,此起彼伏,山体主要由侏罗、自垩系红色砂岩、页岩组成,为甘洛河与西溪河的分水岭。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马鞍山造就了大熊猫等珍贵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的条件,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马鞍山原始森林生态区和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豹子、四川山鹧鸪等作为保护重点,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2005年12月20日,马鞍山自然保护管理处正式挂牌,为马鞍山的生态环境和珍稀野生动物起到了有利的保护作用。


六、   大渡河大峡谷



位于县境东北的大渡河大峡谷,以“世界最深的峡谷”跻身于第二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其景致雄比三峡,险胜剑门,被誉为“地质天书”。2005年又以其雄浑险峻的自然景观和峡谷内多民族聚居的人文资源,从20个入围名单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


七、   小药山牛角海



大凉山著名的小药山,位于甘洛县西部31公里处,系小相岭北部重要山峰,最高海拔4022米。因盛产木香(越木香)、贝母、虫草、秦艽、天麻、乌头、大黄等名贵中药材而得名,尤其以盛产木香而著名,据统计显示,年均可收购木香约36斤。《中国药典》载:“越木香即产于此山”(越:指越西,小药山原属越西县管辖,之所以,“木香”两字前加上“越”字,就叫“越木香”)。小药山森林资源丰富,海拔3000米以下为杉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原始森林带。山中有珍稀动物大熊猫、小熊猫、豹子、獐子、贝母鸡等。




小药山自然景观极其丰富,观赏价值很高,高山草甸、杜鹃花海、大小海子、原始森林、云海、雾瀑和众多野生动物,成为十分重要的自然景观荟萃地。最大的海子牛角海,湖面面积200余亩。群山环抱的牛角海明丽、静谧,恰似镶嵌在小相岭上的一块明镜。牛角海周边的冷杉林,郁郁葱葱,苍翠挺拔;远处的古冰川遗迹,山体裸露,怪石嶙峋。牦牛群聚而游,一幅金色的田野诗画!


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民改前,甘洛存在着其他彝区鲜见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在方圆百里的县境内,以自然河流为界,以十分集中、极其邻近而又相对隔绝的方式,“三足鼎立”般地并存着三种社会形态――完全封闭的彝族奴隶制社会(东南部黑彝奴隶主统治区)、半奴隶半封建制(农奴制)社会(东北部土司统治区)、资本主义萌芽期封建社会(海棠、田坝等政府保甲长统治区),堪称人类社会进程的缩影、人类社会形态的博物馆,从而使“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的民俗文化在甘洛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有11个省级、20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洛的苏尼文化底蕴深厚。甘洛河以南的彝区曾是著名的“苏妮之乡”,在凉山有“不到甘洛尼祭(彝音)的苏尼不是好苏尼”的说法。而苏尼文化是凉山仅次于毕摩文化的彝族神巫文化。

甘洛的民歌民乐和民族体育享誉州内外。彝族的月琴、马布独树一帜,拥有国内顶级的月琴手,竖笛更堪称独门绝活;甘洛是全国体育先进县,群众性民族体育活动常年开展,彝族磨尔秋曾被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列入表演项目。甘洛还拥有省内一流的民族式摔跤手和举重队。

甘洛的彝族语言丰富而独特,除阿都方言外,凉山其他彝区的方言,都在甘洛境内使用。不仅如此,甘洛还有作为独立方言列入彝语系统的田坝方言。

甘洛乌史大桥一带的彝风彝俗,更是甘洛民俗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至今无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比如,他们家里供奉的神位与汉族相似,传统就餐多用碗筷,住房呈丁字形,服饰与语言独特。其女子服饰色彩没有凉山大多数地区彝族通常用的红黄蓝黑,图案没有大块的连续纹样,而是采用的浅色底上绣花或染小碎花的图案,而且他们的长衫总要绾在腰上……他们酷爱唱山歌,但又拒绝外人录音、采风;他们的村寨大多建在“鸡鸣云中,犬吠天闻”的绝崖峭壁之上;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彝族风情,形成了大渡河悬崖村寨的无限风光。

    甘洛的饮食和服饰文化颇具魅力。甘洛苏雄一带的杆杆酒味美香醇,是彝民族待客的佳品。

杆杆酒

彝族杆杆酒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又名坛坛酒,彝名为“尔嘎”,是流传于甘洛彝族地区的高粱酒。因配制时用土坛装盛,饮用时插入打通的细竹杆用以吸饮坛内之酒而得名。杆杆酒制作、储存、饮用均有讲究,是甘洛最具文化内涵的民族手工艺之一。传说石达开饮后曾以诗赞道:“千颗明珠一瓮收,吸进黄河水倒流;五岳抱着擎天柱,天子见了也低头。”

甘洛砣砣肉、豆渣菜、酸菜汤因烹制工艺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甘洛的黑白擦尔瓦、白彝服饰在凉山彝族服饰中别具一格。

甘洛有极富传奇色彩的名人文化。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活捉石达开而被清政府授予土游击、钦赐二品顶戴、带刀侍卫、紫光阁绘像的岭承恩;因不愿做亡国奴,客死他乡的国民党辽宁省主席诚允;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27军中将副军长、民国时期即在彝区发展现代学校教育、著《倮情述论》用汉文向外界介绍凉山彝族风情的彝族末代土司岭光电;著名表演艺术家卢奇等。



煖带密土司衙门

煖带密土司衙门位于甘洛县前进乡前进村2组,现存南侧石木大楼房,是末代土司于民国时期修建的石木结构建筑,座北向南,共计14间房,建筑面积200.97平方米,底层设有两扇门,其门框均用石条砌成,石条上凿刻有对联,东边一扇横批刻有“建威家声”,西边门横批刻有“正屋”。门框石条对联“文革”时期遭破坏;东边对联原文为“奉旨出京华,承德镇邦家”。右联即为岭家土司汉姓的字辈。外墙为石条垒砌至梁,内二层起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逗混合组成。煖带密土司衙门是凉山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该地区官建制度由朝庭封赐彝人管理彝务的历史见证物。

煖带密土司衙门见证了凉山社会制度的发展变迁,对研究我国土司制度史、西南民族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7月16日,燰带密土司衙门被列为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洛还有仅在甘洛完整保留、顽强生存的濒危文化――尔苏文化。古尔苏人以口口相传的史诗、传说和用尔苏沙巴文字记录的经籍,将古尔苏人的瑰丽文化部分地流传到了现在。现在甘洛是保留尔苏传统文化相对最好的地方。在这里保存着目前唯一活态的,比纳西东巴文更原始的古代原始图画象形文字。他们的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濒危的文化现象,正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来甘洛研究尔苏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国际知名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指出:“尔苏人拥有比东巴文字更原始、文字发展更低级的图画文字――萨巴文,其童话挖掘出来不比安徒生童话集逊色。”其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歌民乐独具特色,值得认真研究和保护。

藏族尔苏图画文现存大约两百字。常在文字中配用白、黑、红、蓝、绿、黄色来表示不同的字义;无固定的笔顺和书写格式,在一个复杂的图形中,将单字按左下、左上、右上、右下、中间的顺序排列;不能准确地反映尔苏人的语言。单字体和语言里的词和音节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有的字需要用一段话才能解释清楚。尔苏图画文是象形文字,其表达功能系统还很不完备。它是由图画脱胎出来,刚刚跨入文字行列的原始图画文字。


奇特险峻的山水文化


清溪关是举世闻名的“南丝之路”迈进横断山脉的第一关,是成都平原的“南城门”,正所谓“清溪、邛崃二关破,则成都破矣!”因而,清溪关成为汉、唐设关御敌之要津,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彝族史前传说中的名山“吉日坡”,侧观酷似金字塔,彝语意为“闪光的地方”或“秤星”,传说它是彝民族繁衍的原初,由此成为彝人心中的圣山。

彝人灵魂的驿站――德布洛莫,地处县境东南的丛山之中,山中森林密布,怪石狰狞,泉水多眼嵌于岩下,怪异之声常令山民毛骨耸然,加之,传说中充满神秘和恐怖,被彝人称为“魔鬼之山”,成为凉山的神秘之地。

甘洛马鞍山,被专家诠释为“东方多瑙河”朋辈水系上的峻峭大山。马鞍山栖息着包括国宝大熊猫在内的300多种野生动物。世界级珍禽――四川鹧鸪的第一只模式标本出自马鞍山,还拥有美丽的“植物活化石鸽子树”――省树珙桐。马鞍山山岭起伏,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瀑布高悬,并以“五绝四海”――佛光、日出、圣灯、云瀑、花山、云海、林海、雾海、花海受到外界青睐。

位于县境东北的大渡河大峡谷,以“世界最深的峡谷”跻身于第二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其景致雄比三峡,险胜剑门,被誉为“地质天书”。2005年又以其雄浑险峻的自然景观和峡谷内多民族聚居的人文资源,从20个入围名单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

流经县境东北的大渡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是甘洛人一往无前、豪气干云、敢于胜利的精神象征。大渡河汇聚了西南民族南迁的艰辛、汉唐开疆拓土的雄心、“宋挥玉斧定疆界”的无奈、石达开兵败河滨的惨烈、红军挥师北上的豪迈、新甘洛日新月异的盛景……

    甘洛,地处大凉山北部,小相岭东麓,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名胜古迹声名远播,历史文化浑厚凝重,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彝族谚语“石沉水塘不回还,人到甘洛不回还”,形象地刻画了旧时甘洛的双重个性――山凶水险、交通阻塞、部落林立,人一旦进入便势难生还;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一旦搬进便不愿迁出。彝族谚语“汉族首都大,彝族甘洛大”,则从一个方面印证了甘洛在凉山乃至整个彝区的知名度。

来源: 甘洛县文广新旅局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