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泸县雨坛彩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05 13:38:45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县雨坛彩龙

泸县雨坛彩龙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泸县的汉族传统龙舞。

地处四川泸县、隆昌,重庆荣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泸县雨坛乡老百姓,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泸县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雨坛彩龙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在连贯变化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抱蛋、龙擦痒、龙滚宝、太子骑龙等数十个动作。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以龙脱衣、龙翻滚、龙叹气、龙擦痒,展示龙之性情。泸州雨坛彩龙的音乐设计保持了龙舞的川剧风格,增加唢呐、打击大鼓等乐器。龙形由竹编、手绘等人工制作而成,龙头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的龙头为原型进行造像,金银两龙着色突出民间艺术性,龙头彩绘精美,形象雄壮,栩栩如生。2006年11月,泸州雨坛彩龙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联欢晚会时,荣获时任国家领导人亲笔“点睛”,成就泸州雨坛彩龙表演的巅峰之作。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德书虽已74岁高龄,至今仍活跃在龙舞跃动中,已传师授徒上百人。泸县方洞镇雨坛学校率先建立雨坛彩龙传习所,龙脑桥学校、泸县二中、泸县九中等一大批中小学纷纷开展龙舞传习活动,雨坛童子龙成为一道靓丽的校园文化风景。泸县在雨坛学校建立龙舞训练基础,罗德书和教师们一起编写乡土教材,教授彩龙技艺,为龙舞保护和传承呕心沥血。张家银、涂小峰、张光亮等一大批非遗龙舞传人接续根脉,四季舞动龙城。自2006年起,泸县每年正月十五组织“龙舞闹元宵”大型活动,20个镇(街)组织龙舞非遗项目在泸县人民广场开展龙舞表演,并围绕花园干道设立接龙台。泸州雨坛彩龙发源地方洞镇连续九届开展“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每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组织龙舞表演,发放泸县龙舞宣传册页,开展泸县龙舞讲座等。泸州雨坛彩龙传承发展,创新性保护为主,全县龙舞非遗22个,龙舞项目48个,龙舞传习基地27个,舞龙表演人员2000余人,县政府每年投入50余万经费保护。

泸县雨坛彩龙表演(图片来源:泸县人民政府网)

目前,泸县以三个创新为抓手,构建雨坛彩龙产业高地,焕发产业新活力。“创新传承技艺”依托泸县龙舞非遗传承人,提升龙舞技艺,促进龙舞高质量发展。拓展延伸研学体验、龙舞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以“舞龙+”提升龙舞产业附加值。“创新孵化文创”加强文创孵化,统一设计包装龙特产,孵化龙盲盒、龙文具、龙非遗等特色产品,打造“龙小小”系列产品。深度开发文创产品,展示泸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文艺表演”高水平培养龙舞艺术队伍,聘请龙舞表演大师、艺术专家等为客座教授,加大龙舞传习所培育力度,孵化新型龙文化演出剧目,培养龙舞专业表演艺术队伍。

泸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建设气魄和开放姿态,秉承龙的风骨,接续千古传奇。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