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作者: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3-24 10:48:21 浏览次数:970 【字体:

会东,地处四川省西南端,隔金沙江与云南省禄劝县、昆明市东川区、巧家县相望,有“川滇明珠”的美誉。每当夜幕降临,县城里、乡村中的广场上总会传来阵阵笛声。伴随着笛声,人们翩翩起舞,舞姿粗犷、豪放。这舞,便是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基本的动作是用力向下跺脚、踏脚,主力腿稍屈,每动必蹢。当地人称“姑遮”,即蹢脚舞。

会东县嘎吉镇麻栗村村民在农闲时节跳嘎且且撒勒舞(李明康 2008年摄,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会东县傈僳族自称“傈坡”,他们大都由蒙化(今云南巍山)起祖,后迁到会东县境内高山峡谷间的台地或坝子居住。傈僳族热爱生活,能歌善舞,每逢婚嫁之期、丰收之后,或逢春节(称大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也称小年或幺年)、农历十月初一“牛王会”等节日,他们便穿着独具民族特色的盛装互对山歌、随笛声起舞。民间尚有“谷子黄,傈僳狂”的民谚。由于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极为封闭,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便被最完整、最系统地存留了下来。

会东县乌东德镇新村村民在秋收后跳嘎且且撒勒舞(黄剑于2013年 摄,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嘎且且撒勒舞的舞蹈动作现在存留下来的有40多种,有的是模仿动物的姿态,有的是模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动作,每一种舞蹈动作都配有与之相对应的曲子。一种动作配以一曲音乐作为一节。跳舞时,往往是一曲接一曲,通宵达旦,尽兴方休。其舞颇具特点,主要有三:

1.引子:起舞开始时由笛手吹“团山调”,目的是把舞者召集到一起。

2.舞蹈脚步:“引子”结束,随着笛子的音乐决定舞蹈的动作,其脚步有40余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按脚数命名,如:“半边脚”“一边一脚”“七脚半”等。(2)按动物形象命名,如:“毛羊攒头”“鹞子翻身”“苍蝇搓脚”等。(3)以反映生产劳作和生活情趣命名,如:“老人脚”“歇气脚”“小歪歪”“大穿花”“火塘脚”等。

舞蹈脚步示意图(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3.舞蹈音乐: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有强烈的节奏感;乐句结构常用2/4和3/4节拍混合构成;音乐曲调短小明快,多用五声音阶。曲调常随舞蹈不断重复而反复吹奏。

舞蹈音乐(笛曲)(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舞蹈脚式逐渐消失,现留存于民间的嘎且且撒勒舞仅40余节。一段时间以来,这一优秀传统舞蹈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会东县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傈僳族居住地,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对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进行了及时抢救、挖掘整理。2010年,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群众基础较好的嘎吉、新云等地确定为傈僳族民间舞蹈文化生态保护区。此外,会东县政府还组织项目传承人和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常年开展教跳传习活动。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从此又开始在城乡盛行起来。

会东县乌东德镇新村傈僳族群众在迎亲路上跳嘎且且撒勒舞(黄剑 摄,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2010年,以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为题材创作的舞蹈《爱你才蹢脚》获凉山州第三届艺术节特别奖;2012年,傈僳族少儿舞蹈《围着月亮打转转》获得第十七届香港世界青少年金紫荆花奖。由此,会东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走上了全国舞台,走进了百姓家,并在会东县广场舞中占得一席之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会东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