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珙县苗族蜡染

来源: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07 15:05:26 浏览次数: 【字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珙县苗族蜡染

蜡染,古代称蜡缬[xié],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之一,它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史载,早在秦汉时代,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他们以其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蜡染制品,培育了这枝古朴娇丽的民族艺术之花。2010 年,珙县苗族蜡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珙县苗族蜡染绘制工具(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珙县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据清光绪版《珙县志》载:“罗渡苗民取蜡溶而绘于布,染后煮布系蜡,显纹如绘。”其主要特点是图案精美,解构严谨,线条流畅。图案重于写实,点线结合,疏密相间,既夸张又有人情味。色彩以蓝白为主,红、绿搭配,点缀少量彩绣,清新如淡云,又有蓝空的映衬;明快如高山,兼得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珙县地区苗族人民常将蜡染成品做成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等,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珙县苗族蜡染-蜡绘(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蜡染制作工艺首先是调蜡,将黄蜡放入锅中,用小火让它慢慢溶解;其次是碾布,将适当尺寸的布匹放在专门的案板上,用光滑的鹅卵石反复打磨至表面光滑;第三步是绘图,在碾好的布匹上作画。人工蜡染没有固定的图案和花样,都是靠蜡染艺人在脑海中构图,用蜡刀蘸着蜡汁绘制图案。第四步是渍染,将染缸中染料调成所需的颜色,如深蓝、天蓝、浅蓝、青灰、深灰等,然后将绘好画的布投入染缸渍染。最后一步是去蜡,将布料渍染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再放入锅中用清水煮沸,等到蜡溶化后,捞出用清水清洗,图案便色彩分明,显出花纹。

蜡染成品(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蜡染制作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有蜡锅、蜡刀、熨石、案板、染缸、清水锅等。蜡染的主要特征也是其神奇所在,就是天然冰纹。当蜡染入靛渍染时,因布帛折绉而龟裂,染液随蜡缝渗透,就会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形态,被称为冰纹。即使出自同一人之手,冰纹也是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自然天趣。

蜡染作品(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珙县苗族蜡染是苗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珙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珙县苗族蜡染的文化形态已较稳定,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以及存在的现实性。蜡染现已成为珙县苗族的标志性文化,这在人类学、美学、工艺学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