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既能扎根基层,又能登大雅之堂—— 资中木偶戏的蝶变

作者:吴梦琳 来源:20210903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03 10:43:54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内江市乡村文化旅游节上表演木偶变脸。

木偶戏长绸舞《梁祝》。

在成都国际非遗节上表演木偶变脸。

《花荣射雕》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左手托举木偶身体,右手操纵木杖控制木偶动作,变脸、吐火、书法、长袖舞……人偶合一,栩栩如生。

日前,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公布,四川省资中县木偶剧团上榜。这个以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的剧团,一度处境艰难差点“关门”,如今却打造了“剧场+景区+古镇+直播”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展演平台,每年在全县演出多达300余场。近年来,他们还多次登上各类国家级舞台,并先后赴新西兰、美国、日本、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既能扎根基层,又能登大雅之堂,历史悠久的资中木偶戏,是如何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传承之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换脑子、挣票子、保牌子”

中国木偶戏流传久远而广泛,主要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等类型,风格和流派不尽相同。

据《资州志》记载,资中(资州)中型杖头木偶戏源于清光绪年间(1877年)。早年间,资中就有“木偶之乡”之称,杖头木偶戏非常活跃。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包括资中在内的四川地区流传的杖头木偶戏最大的不同在于,是用左手托举木偶,讲究手腕的运用和木偶水平线的平和稳;右手搓钎,操纵木偶手钎子,讲究“稳、准、活”。

资中县木偶剧团成立于1953年,演员来自曾经活跃于全县乡镇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木偶队艺人。与许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一样,随着社会环境的极速变化,资中木偶戏也经历过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

1987年,现任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胡海经过招考加入木偶剧团,没想到那竟是此后20多年间,木偶剧团唯一一次对外招考。与胡海同一批进入剧团的20名木偶戏演员,后来纷纷辞职转行,人才流失严重,到了2005年全县启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时,这20人中只剩下胡海和另一人还在剧团,而另一人也在2007年时选择转岗。

“2005年,根据安排,资中县文工团、川剧团和木偶团,三家合并为木偶团。”胡海告诉记者,当时,文工团和川剧团同样处境艰难,三家院团合并之后,总共只有20多名职工,其中大部分都是年纪偏大的后勤和行政人员,能够登台表演木偶戏的,包括胡海在内,只有4人,演出几乎停摆,发工资都难。

2006年,剧团里最年轻的胡海临危受命,担任木偶剧团团长。胡海坦言,当时自己其实也纠结是否转行离开,“不过,想起我去报考木偶团时,父亲教导我,既然选择了,就要搞一行、爱一行。入行之初,老师傅们的教授,也让我对这一门非遗艺术有了敬畏之心。如果真的在我们手上断代了,那太对不起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了。”

走马上任之后,胡海提出“换脑子、挣票子、保牌子”。他分析,木偶戏观众流失,很大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观众已经不太喜欢看老的戏目了,所以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节目。于是,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绝技与木偶戏结合了,同时,木偶书法、长绸舞也纳入创新范围。“当时,我们只有4个木偶戏演员,就每个人分别下功夫练1个节目。练好后,再去教全团的人。”

创新并不容易,尤其是变脸和吐火,在制作表演木偶时就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木偶制作师唐友民为此绞尽脑汁,先后尝试了十多种点火方式,历时4个多月,才找到最佳路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创新的节目逐一面世后,惊喜的观众结伴而来,木偶剧在当地也重新活跃起来。2008年,木偶剧团在时隔20多年后,再次面向社会招考,随着一批年轻人的加入,木偶剧团活力大增。2009年,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剧团开启每年百场非遗进校园,木偶戏的活态传承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人偶合一表演,舞台越来越大

8月14日晚,浪漫七夕夜,由全国青联主办的海峡青年“乞巧民俗节”主题活动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春江花月夜》参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四川省资中县木偶剧团演出科副科长林昆身着舞蹈服饰,扮演牛郎角色,手举织女木偶。一人一偶对视亮相,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林昆在牛郎和木偶操纵者的角色中不断转变,12米长的红绸在空中旋转、飘扬,宛如一座红色的鹊桥,牵起了牛郎织女的深深相思……林昆的表演,将这个传统爱情故事的缠绵悱恻、哀怨婉转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好评如潮。

让演员走到台前、人偶合一表演,是近年来资中木偶剧团大胆创新之一。“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演员们,为传统艺术的发扬光大带来了生机。”胡海告诉记者,剧团大胆撤掉传统木偶戏的帷幕,让演员从幕后走向台上,演员与木偶在动作和表情上的同步,使木偶戏有了更丰富的表演形式,舞台效果大不一样。

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木偶戏的舞台越来越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剧团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乡、资中之春、资中大舞台、乡村振兴旅游节等文化惠民工程,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剧团还会举办免费的公益演出,更多群众也因此爱上木偶戏。

“每年,在保留经典节目基础上,我们几乎都要新编创节目10余个。”胡海告诉记者,为了契合不同观众,进校园时,就将学生们喜欢的一些经典卡通、动画等与木偶戏结合;文化下乡,就会表演一些折子戏、小品,还将彝族舞、新疆舞等舞台元素结合进来。

正是不断创新,剧团有了根植内江本土文化的四川曲艺说唱表演《竹琴悠悠唱内江》、四川曲艺盘子《资中新唱》、大型木偶剧《张大千匪巢磨难记》《万古千秋颂苌弘》等一批原创节目。今年6月底,《张大千匪巢磨难记》在资中剧场首演,将1916年青年张大千暑假与同学徒步返内江途中遭匪徒绑架,被迫成为师爷的那一段传奇故事,以木偶这种独特表演形式进行呈现,令人叫绝。此外,剧团还有不少专题性演出,例如廉政文化专场、消防主题专场、脱贫攻坚专题、疫情防控专题等演出,将政策宣讲嫁接到木偶表演中,寓教于乐,很受欢迎。

有了市场,年轻演员们更愿意沉下心,在艺术上不断打磨。

“2013年,木偶剧团又招募了15名年轻演员,用定向委培的方式,将他们先送到四川现代艺术学校学习四年,之后才正式进入剧团开始木偶戏表演。”胡海告诉记者,近年来,木偶剧团演员先后斩获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比赛和传承展演金、银、铜多个奖项。正是重视人才培养,剧团进入良性循环,从2009年开始,他们先后走进新西兰、美国、尼泊尔、巴西、阿根廷和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木偶戏独特魅力,“每次在海外演出,效果都非常好。”胡海说。

借力文旅融合,动静结合传承非遗

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让更多人知晓并传承这一技艺,他们先后在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资中水南实验学校等地建立了中型杖头木偶戏传习所,在资中县渔耕德苑生态农庄建立了木偶戏表演传承基地,在资中县五指山康养生态园建立了木偶制作工艺传习基地。

借力文旅融合东风,如今资中木偶戏进景区演出也开始常态化,他们在当地罗泉古镇、重龙镇杨柳滩村等长期驻演,也受邀到峨眉山、东莞、青岛、潍坊等地进行展演。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文旅演出节奏,但木偶剧团却没闲着,将重心转到线上,他们利用抖音等平台,录制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法治廉政、关爱未成年人、交通安全等木偶节目小视频。就此,一个“剧场+景区+古镇+直播”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展演平台应运而生。

木偶戏的妙处,既在于表演,也在于制作。针对这一特色,在传承发展木偶戏过程中,资中木偶剧团提出动静结合的方式。胡海解释,动就是活态传承,一定要让木偶戏活跃在舞台上,静则是开设木偶制作工艺陈列馆,将长期收集而来的木偶和道具实物、文字、图片500余件进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木偶工艺制作。

经过多年发展和不断改良,如今用于表演的资中木偶,身高一般在90厘米左右,木偶体重大约3-5斤,制作工艺包括塑型、脱模、裱糊、抛光、打磨、上底色、化妆、雕刻、编扎、服装设计、组装等十几道工序,一改过去“生、旦、净、末、丑”造型笼统的剧中人物形象,能按照剧本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和要求进行木偶制作,同时制作出来的木偶嘴、眼、鼻、眉和头部能动能表演,达到形体上优美逼真、操纵上轻便灵活、表现上形神兼备、特技上变幻多端的舞台效果。

注重兼收并蓄,也是资中木偶剧团能创新发展的秘籍之一。胡海告诉记者,日本也有不少木偶戏,在那里演出时,他发现他们的木偶戏表演上比较笨拙,但木偶的人物造型却非常有特色,相较于中国木偶的写实,日本木偶在造型上则很夸张,却颇受年轻人欢迎,“回来后,就学着做。”2019年,胡海木偶戏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来自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努力,给资中木偶戏带来了更有希望的明天。据悉,当地正在规划筹建的资中磐石玩偶城,定位为集制作、表演、休闲、体验、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木偶文化产业基地。“未来我们将重点打造三支团队,精英团队负责木偶戏操纵表演和制作工艺核心技艺研发、专业比赛、出国交流演出、剧节目创作、传习教学等;综合技能团队负责各类惠民和景区驻场演出;非遗展示展演团队负责各类非遗节木偶表演、木偶制作现场展示,木偶实物保管、非遗普及与推广、传习基地日常管理等。”胡海告诉记者。

来源: 20210903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