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张栻:湖湘有“理” 他从蜀中来

作者:朱 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09 15:41:04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陆续推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撰写的2批20位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之十

张 栻

湖湘有“理” 他从蜀中来

朱 丹

 如果他生活的时代有互联网,那他无疑会是那个时代拥有顶级流量的超级大V。其师称其为“天下之英”,朱熹赞其“足以名于一世”,陈亮称其可“为一代学者宗师”;创建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教事,时有“潇湘洙泗”之称,又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张栻。

 张栻(公元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今德阳绵竹市)人。生于西蜀,长于南楚,6岁随父张浚在湘、粤等地谪所居住,后定居潭州(今湖南长沙)。张栻由蜀入湘,成为理学之湖湘学派的确立者,又沟通了湘蜀两地文化的联系,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贡献甚大。近人夏君虞《宋学概要》说:“南轩承继了家学,又受学五峰,于是蜀学与湖南学合流。而南轩一人占住了蜀学和湖南学两席。”

一、张栻的理学思想

张栻所处的时代,正是“靖康之难”后不久,偏居一隅的南宋王朝同金朝及其傀儡政权仍然是征战不息。南宋的半壁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加上隋唐以来佛学的盛行,使得传统学说儒学受到极大挑战。于是,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理学应运而生。其中,以张栻、胡氏父子为主要创世人的“湖湘学派”蔚然兴盛。

乾道三年(1167),朱熹专程自福建崇安去长沙访问主教岳麓、城南书院的张栻,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据称“三日夜而不能合”,由此开启湖湘学派与闽学的交流,对两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次会讲开书院发展史上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在南宋及之后的中国文人心中有极高地位(图片来自网络)

(一)求实求理。针对佛老思想的盛行和儒家经学发展的停滞,张栻等理学家提倡求实、求理的精神,包含了鲜明的实学思想。张栻对佛老的虚无空幻之弊提出批评,强调事物不是空无,而是实然之理。如“物者,实然之理也”“万物有自然之理,一身有自然之性。”认为万物中存在自然而然的规律,具体事物之理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他把满足百姓的色、货需求作为天理之公,而非人欲之私。主张对正常的人生欲望加以满足,而不是作为人欲之私来灭掉,反对脱离实际空谈道德。

岳麓书院内的张栻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二)重躬行践履。张栻在《南轩论语解》中指出,“圣门实学贵于践履”,据此批评当时重知轻行,忽视躬行践履的学风。他指出,离开了躬行的所谓“知”,仅是一种臆度之见,是不完全的认识,应该知与行互发并进,互相依赖,不得脱离。他还说,“若如今人之不践履,直是未尝真知耳。”在《论语解·序》中说,“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强调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重躬行践履的学风,是张栻思想的一大特色。

绵竹南轩祠(图片来自网络)

(三)对欲、利的肯定。实事求是地对人的生存欲望和物质利益加以适当肯定,是张栻思想的重要体现。“人孰不欲富贵,此言人情之常也。谓圣贤独不欲,则岂人情哉?”(《南轩孟子说》卷二),指出追求富贵等物质利益,是人之常情,圣贤也不可避免,不能离开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和人欲而空谈所谓的仁义道德。在义和利的关系上,他虽重义轻利,但不完全抹杀利。他把利纳入义的包容之中,认为行仁义并不是为了获利,但在仁义的推行时,利也在其中。由此他主张的是既要务实,又不怀利心。对于设计国计民生的实事,要“一一务实”。

张栻和朱熹在岳麓书院内的论道雕塑(图片来自网络)

(四)义理、训诂相结合。站在理学家的立场,张栻虽对重训诂的汉学提出批评,但也适当肯定训诂章句对于理解经典文艺有所助益,只不过要讲它与穷究大本联系起来。由此,张栻重视读书,谨守朴学,目的在致乎道。张栻提出“朴学”概念,虽不能等同于后来的考据学之朴学,但亦有朴实问学之意。

二、重要影响:盛行于湖湘、流衍于西蜀

由蜀入湘的张栻,成为理学之湖湘学派的确立者。湖湘学派是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由胡宏开创,而张栻集大成,并奠定了湖南学的基础。同时,张栻之学还回流四川,在蜀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盛行于湖湘。张栻于乾道二年(1166)主讲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切磋学事,时称“东南三贤”。远近硕学慕名造访,士子负笈来学,使湖湘气象为之一变。黄宗羲认为:“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然大端发露,无从容不迫气象。自南轩出,而与考亭相讲究,去短集长,其言语之过者裁之归于平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通过张栻的努力,湖湘学派得到迅速发展。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也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形成鼎足而三之势。黄宗羲还肯定了张栻之学出自胡宏, 又超出胡宏的事实。他说:“南轩之学, 得之五峰, 论其所造大要, 比五峰更纯粹, 盖由其见处高, 践履又实也。”(同上注)

岳麓书院大门。对联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意思是说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这幅对联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岳麓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立于学术前沿,一直是三湘学子乃至天下学人向往的儒家文化圣殿(图片来自网络)

 (二)流衍于西蜀。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认为,张栻对巴蜀文化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促进了宋代蜀学的发展。张栻讲学于湖湘, 蜀人多从之。当时的蜀中学者从张栻的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受教后,返回蜀地,讲学于成都“两江之上”,传播了张栻的理学思想。另一些四川学者则私淑(即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张栻,以求南轩之学为己任。 “南轩之教,遂大行于蜀中”, 在这个过程中,张栻的思想得以不断 传播和发展 。 全祖望指出, 张栻的四川后学不亚 于其在湖湘的弟子。 他说:“ 宣公居长沙 之二水, 而蜀中反疏。 然自宇文挺臣、范文叔  、陈平甫传之入蜀, 二江之讲舍, 不下长沙。 黄兼山、 杨浩斋、程沧洲 砥柱岷峨。 蜀学之盛, 终出于宣公之绪。 ”(《宋元学案·二 江诸儒学案》)通过这些蜀中弟子, 张栻在湖南创造的学说 传回了四川, 沟通了湘蜀两地的学术联系 ,也促进了宋代蜀学的发展。

位于今南轩中学内的南轩祠,祠内设有南轩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三、张栻的历史贡献

 蔡方鹿教授认为张栻有四大历史贡献,除了上面所说的发展宋代理学外,还体现在“践履经世”思想、“力主抗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官清正、关心疾苦”的民本爱民情怀。

(一)“践履经世”思想。张栻重“行”——践履,并把它看作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 作为湖湘学派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笃志于躬行践履、经世安邦。这种思想造就了不少人才。明后期,思想家王夫之求学于岳麓书院,清代,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都曾在此求学,留下“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美誉。 1916年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此后,大批岳麓书生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如 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谢觉哉 等 一大批历史名人, 都受 到湖湘学派重经济之学、躬行践履思想的影响,自觉投入到国家 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中国历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二)“力主抗金”精神。张栻可以说是一位“硬核”理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评价几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父亲张浚亦是文武双全,不仅是苏轼、程颐再传弟子,儒学根底深厚,熟读《周易》,而且是有名的抗金将领。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岳珂称张浚是“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张栻受其父影响,早年便随父亲张浚参与抗金北伐,甚至还在宋朝大后方抓捕过刺杀朝廷命官的金军细作。不仅是张栻,他的众多弟子身上也体现了湖湘学派反抗侵略、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记载:“南轩先生岳麓之教,身后不衰。宋之亡也,岳麓精舍诸生乘城共守,及城破,死者无算。”全祖望说:“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这无疑体现了南轩之教的爱国主义传统。此外,他还是不少抗金名将的“灵魂导师”。开禧二年(1206),金兵多次侵犯荆襄等地,最终围困襄阳、德安两城,在进迫竟陵时,任江陵知府的老将吴猎亲临前线,临危不惧,指挥自若,最终解了襄阳之围。吴猎抗金的故事流传甚广,可鲜有人知的是,这位铁血名将的老师正是南宋理学大家张栻。张栻另外一位弟子赵方在宋宁宗嘉定年间,面对金兵侵犯,屡战屡胜,打败金兵,也成为抗金名将。

四川德阳《名人园》滨河公园内的张浚、张栻父子雕像,四川雕塑艺术家罗平设计完成(图片来自网络)

(三)“民本爱民”情怀。乾道五年,张栻由刘珙推荐除抚州,未及上任,又改知严州。到任严州后,遍访民间疾苦,针对丁盐钱绢的沉重负担,据实与朝廷力争,从而为百姓减少应税一半,深得人民拥护。他对贪官污吏十分痛恨,在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江陵期间,竟“一日去贪吏十四人”。史载他正直无私,每逢君臣问对时,从不投人主之所好,不视君主之脸色行事,敢于“犯颜直谏”“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重”。临终前还写了奏疏劝说孝宗:“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团丕图。”彰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宋孝宗为他的忠义所感动,曾赐手书进行褒奖。宋宁宗嘉定年间追赐谥宣,理宗淳祐年初下诏从祀孔庙,以示表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张栻和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也有过交集。同样生活在那段动荡岁月,同怀收复北方失地雄心壮志的两人也成为莫逆之交。1180年,年仅47岁的张栻阖然长逝,灵柩由湖北江陵送达湖南宁乡归葬其父张浚侧。为送别这位年长自己7岁的老友,辛弃疾写下《送湖南部曲》,最后四句:“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张栻睿智旷达、一身是胆的品格气度,以及辛弃疾对失去“战友”的悲痛让人为之无限感慨和动容。

参考文献

1.蔡方鹿.一代学者宗师——张栻及其哲学[M].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2.蔡方鹿.张栻、魏了翁的实学思想及对湘蜀文化的沟通[J].湖南大学学报,2005,(1)。

3.张春雷.书院千年 文脉相传[N].光明日报。

4.周鸿.张栻:在岳麓书院与朱熹开辨 他是“朱张会讲”主咖之一.四川新闻网。

5.张伟.张栻:成就人才 传道济民[N].德阳日报。

6.彭东焕.从张栻到魏了翁——南宋中后期蜀学的转型与繁盛[J].中华文化论坛.2017,(1)。

往期回顾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学始祖兴教化 汉代循吏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两晋两“国志” 光焰万丈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丝逆袭之路——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国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骨峥嵘 壮志难酬 ——一代诗骨陈子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乡土文化对李调元诗学思想的buff加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狮大王——格萨尔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朱  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