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李白与江油道教之关系 ——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一点研究 ‖ 马睿

作者:马 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22 09:04:03 浏览次数:1290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李白与江油道教之关系

对《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一点研究

马 睿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21

 中国人做事情,历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李白对道教的信仰也不例外。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信仰道教?为什么要去寻访道士?又为什么要去戴天山寻访呢?

早在先秦时代,巴蜀大地就盛行巫术。巫术是巫师或祭司运用特殊法术,借助各种法器、咒语或药物,达到与神灵或上天沟通、卜问凶吉和避祸趋福的目的,史称“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左丘明《国语·楚语下》)。

 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秦昭王采纳大臣田贵建议,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在当时,原始巫术、方术在巴蜀民间影响很大,阴阳五行学说也正处于萌芽期。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李冰很有政治头脑。当他决定兴修都江堰后,为调动蜀人积极性,首先率领蜀郡文武官吏隆重祭祀蜀人所信奉的相关神灵。在勘察堰址时,还宣称自己见到了神仙,继而又兴建渎山、江渎和望帝“三祠”(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李冰此举有效地团结了地方土著首领杨磨(王象之《舆地纪胜》“羊麻江”条引杜光庭《水记》)、王叕(张自烈《正字通》“叕”字条、张澍《蜀故》引《姓源韵谱》)等人的积极参与,为都江堰的兴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到东汉末年,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张陵(又名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创立道教。张陵在汉明帝时曾担任江州(今重庆市)县令。汉顺帝时,因厌恶官场腐败、朝纲紊乱和门阀政治的残酷,毅然辞官,率领家人、弟子到西蜀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修道。在鹤鸣山中,张陵糅合先秦老庄学说、原始巫术和巴蜀民间信仰,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他规定,凡入道之人需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于是,道教在巴蜀大地首先诞生。

 李白的家乡——江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历史上很早便有方术、巫术和占卜术流行。秦朝末年,隐士黄奉先为躲避战乱,在太华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隐居。隐居期间,他漫山遍野种植牡丹,状若锦屏,名动一方。张陵创教后,江油更成为道教重点传播区域。为扩大影响、争夺信众,张陵曾亲自在天柱山(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北)与方士王长、赵昇比试法术,前后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才获胜(清同治版《彰明县志》)。为便于管理信众,张陵还将全国划分为阳平山治、庚除山治等24个教区,江油就属于巴西郡云台山治(今四川省苍溪县)管辖范围内。隋唐时期,受魏晋遗风影响,门阀世族非常注重出身和血统。而唐朝李姓皇室却拥有鲜卑族拓跋氏血统,于是受到一些汉族士大夫轻视。为抬高身价、巩固政权,李姓皇室便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将道教奉为“国教”,大肆兴建道教宫观,封赠道教神祇,甚至还将道家经典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唐代宗时宰相元载就是开元二十九年九月道举科及第),从而使道教得到极大发展。

江油市太白广场

 作为道教发源地,巴蜀此时也集中涌现出王鞮、李荣、黎元兴、任太玄、张君相、王真等一大批杰出的宗教人才,其中尤以王鞮的贡献最大。王鞮生活在唐高宗时期,他糅合佛教大乘有宗和唯识宗的部分学说,写成《玄珠录》等一系列道教理论著作。由于他宣称“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证心无定,无生亦无灭……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等新理念、新思想,很快就受到中下层民众欢迎,为道教在巴蜀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地处龙门山脉北段,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地理位置适中,历代都是道教徒修炼的上佳之所。境内的天仓山、乾元山、窦圌山、紫云山、太华山、天柱山都拥有许多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和数量众多的道教徒,而戴天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镇旱丰村)因山势险峻、风景秀美更是深受道教徒们的青睐。

 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个“放形”“任侠”“高卧云林,不求仕禄”之人(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而这种性格正好与道教“不争”“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契合。因此,李客很可能也阅读过道教典籍,接触过道家思想。

 在唐代,根据道术高低和工作任务不同,道教徒分为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幽隐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和祭酒道士7大类(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其中“山居道士”就是指已了却世间俗务、一心入深山修行者。

 戴天山,东临太华山和大匡山,西连乾元山,最高峰海拔超过2100米以上。常年云遮雾障、仙气弥漫,自然是山居道士们隐居修炼的首选之地。直到今天,沿花庙子东北方向的山道延绵而上,穿出密林后仍然保存了一座道观,与两侧山洞相映成趣,名曰“神龙山道观”,观内供奉着“三清”等神祇。而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戴天山必定是昌隆县境内一座道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名山。

 论“天时”,道教在唐代是“国教”,其政治地位高于其他宗教;论“地利”,道教起源于巴蜀,昌隆是其重要传播地之一;论“人和”,李客、李白父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作为深受巴蜀道教文化洗礼和熏陶的大诗人李白,不辞辛苦去戴天山上寻访道友也就不足为奇。

 与道教徒的交往,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既培养了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性格,又促成了他求仙学道、隐遁出世的飘逸人生。可以说,道教思想对其一生影响甚巨。

 唐代与今天不一样,尚未发明手机和电话,出门拜访朋友往往要靠运气或预约。李白这一次运气不太好,千辛万苦登上高高的戴天山,却没见到这位道友。他或许是下山做法事去了?也可能是外出访友去了?总之是没在道观之中,让李白扑了个空。失望之余,李白提笔写下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纪念馆

 李白现存诗文中乐府不少,律诗不多,而这首五言律诗便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不仅描绘了李白在戴天山的所闻所见,而且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友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诗人的青春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原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睿(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级主任科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