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特产>详细内容

余孝宁 ‖ 红牌楼的良种鸡

作者:余孝宁 来源:《天府文芯·武侯寻踪》 发布时间:2019-08-03 21:43:35 浏览次数: 【字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物资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副产品还很匮乏,城镇居民除每月每人定量供应25斤粮食、半斤猪肉外,很少有其他农副产品保障供应。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家禽、禽蛋等,大多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须在完成计划收购任务后,才允许拿到自由市场交易。因此自由市场上出售的活禽、鲜蛋等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价格也较贵。

改建前川藏路红牌楼路口(图片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志》)

 对于四川省甘孜州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严酷的自然条件与农牧民养殖习惯的限制,很少或根本没有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当地居民要吃这类东西全靠内地运输供应。但内地生产有限,不好购买,再加上长途运输不易,此类农产品就更显稀缺珍贵。于是为改善生活,很多当地居民便在家或单位饲养家禽。

 当时,成都市农业部门在红牌楼兴办了一个良种鸡场,从国外引进一批优良品种,带动了红牌楼周边地区的良种鸡饲养。红牌楼地处川藏公路前端,进出甘孜州的各种车辆都要途经或停靠这里,顺道采购这里的农副产品以补充高原居民的生活所需,购买新奇的良种鸡苗和成鸡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随着一批批良种鸡饲养成功,其优良的产蛋、产肉性能显现,红牌楼良种鸡的名声随之在甘孜州各地广泛传播开来。

 受条件限制,在甘孜州成功饲养红牌楼良种鸡非常不容易。那时川藏路部分路段正在进行拓宽改造,通行能力有限;且公路多为碎石泥沙路面,路况较差,从成都出发到康定以及周边县市少则2天,多则3~4天。长距离运输不易,加之缺少专业设备,良种鸡特别是鸡苗路途死亡率很高。而到达目的地后,良种鸡不能很快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成活率只有五六成。

 但良种鸡一旦饲养成功,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宝贝。在购进的良种鸡中,饲养成功且广受欢迎的品种有两个:被称作“巴白”的肉蛋兼用型鸡与被称作“来航”的蛋用型鸡。这两种鸡都有白色羽毛、黄脚杆,而“来航”鸡的鸡冠又大又红,常搭在脸的一侧,以至于当地人一见到白羽毛、黄脚杆、大冠子,就认为是来自红牌楼的良种鸡。这种特征与当地土鸡相区别,人们挑选时便以此作识别。

白来航鸡(图片来自网络)

 饲养良种鸡采用粗放的方法,有的散养,有的圈养。大多数人家会用木板钉制一个箱子,或者用各种旧木箱,做一个活动的门,里面铺些干草、布条、旧棉絮作为鸡舍。喂养时没有配合饲料、添加剂,而是用当地出产的小麦、土豆,加一些米饭作主粮,并补饲一些小白菜、莲花白、莴笋叶等青绿蔬菜。如喂些蚯蚓、泥鳅、小鱼等动物性蛋白,则长得更快、产蛋更多。这样的饲养方法也算是有机生态。

 这两种鸡在适应高原气候和饲养条件后,便展现出其优良的性能。“来航”母鸡7、8个月就能生蛋,一个月能产15枚左右;“巴白”鸡则能产10枚左右。“巴白”母鸡一年能长到6、7斤,公鸡可长到7、8斤,肉质敦厚。在人们饮食结构中还很缺少动物性蛋白和脂肪的年代里,大家都感到饲养这两个品种的鸡是很有“搞头”的。

 如果哪个家庭喂养了几只红牌楼良种鸡,其生活得以改善,时常会有新鲜鸡蛋吃。招待客人时,打几个鸡蛋,不论是煎、是蒸、是烧汤,都能拿得出手。逢年过节宰杀一只“巴白”鸡,或炖、或烧、或凉拌,就是一顿大餐。所以当地人都托熟人,寻关系找驾驶员从红牌楼携带良种鸡回来。更有的人,为了省去这些麻烦,干脆自己饲养良种公鸡,或去别家购买种蛋,再用土鸡进行孵化,辛苦20多天后,一只只小鸡就会被孵化出来。

 红牌楼良种鸡通过川藏公路从成都一路进入雪域高原,不仅丰富了高原的农副产品,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更进一步促进了汉藏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本文参考:《天府文芯·武侯寻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余孝宁

来源: 《天府文芯·武侯寻踪》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