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茶志音频>详细内容

【川茶志音频】揭秘千年茶史 寻味蜀韵茶香——川茶志音频第8集:唐代种茶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发布时间:2023-07-28 13:43:27 浏览次数: 【字体:

揭秘千年茶史 寻味蜀韵茶香

——川茶志音频

第8集:唐代种茶法

a7e25d26b6504021b053fe77ca8dbc02.jpg

四川的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的生长,又是最早开始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因此,在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四川的茶叶生产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全国八大茶叶产区之一。《四川川茶志》,今天就要跟大家聊一聊唐代四川的种茶之道。

茶树原产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森林地区,按其茎部分枝状况不同,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就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野生茶树的利用,只是野生茶树的高度一般在300到1360厘米,因此不利于采摘、管理和提高茶叶质量。到了唐代,四川的野生茶树仍然不少,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一带,野生茶树比人工培育的茶树更多,并且在唐人看来,野生的茶叶比人工栽培的茶叶更好,比如陆羽就曾说过:“野者上,园者次”。尽管如此,随着人们饮茶需求的增加,唐代四川的种茶技术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大的进步就是人工种茶的方法在唐代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人工种植茶树,必须首先掌握茶树的繁育方法。茶树的繁育方法,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是指用茶树的种子进行繁殖;无性繁殖则是用茶树的部分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进行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方法进行繁殖。据文献记载,唐代茶人们还没能掌握茶树无性繁殖的方法,因此采用的是有性繁殖的方法,而唐代人工栽培的茶树群体,则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剪枝修整培育和自然驯化,并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符合人们经济栽培的灌木型茶叶。

对于唐代茶树的具体种植、栽培技术,陆羽《茶经》仅有“法如种瓜,三年可采”的概括性记述,但晚唐的民俗专家韩鄂在他的著作《四时纂要》中,却对当时种茶的具体程式及步骤有着详细的记载。

《四时纂要》中提到,唐人非常重视收取茶子的时机,必须“熟时收取子”,意思是必须在茶果刚刚成熟的时候收取茶子。过早,则太嫩,过迟,则果壳裂开,茶子落地发生霉变,都不利于后期茶子的发芽和生长。茶子收取之后,也不会马上播种,而是将成熟的茶子和湿润的沙子以一定的比例放在一起混合搅拌,之后,将混合好的湿沙和茶子一起放入框笼中,再用穰草盖好。这种方法名为“沙藏催芽法”,一方面可以保持茶子的含水量和空气流通,让茶子不会发生霉变,保存茶子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促进茶树种子的发芽,提升其发芽率。“沙藏催芽法”在当时算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一直到明代都还在普遍使用,在今天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于唐代茶园场地的选择,韩鄂的《四时纂要》也有详细记载。他提到,茶树害怕阳光直射,因此,种茶要选择阴凉之地,如“树下”“北阴之地”“桑竹阴地”等。除此之外,他还提出,茶树怕水淹,“水浸根必死”,因此,宜种植在“山中带坡峻地”,以利排水。如果要在平地种植茶树,则必须在茶树种植区的两畔开沟泄水,避免涝灾影响茶树的生长。从《四时纂要》的记载看来,唐代茶人对茶树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等已经有了非常多的了解,因此,翻阅文献时,我们会发现,在唐代,咱们四川的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的山坡上,平原地带的茶园非常少,这种布局方式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首先,四川丘陵地带的土壤普遍以黄壤为主,这样的土壤营养丰富,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其次,四川丘陵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温适宜、云雾多、湿度高,这样茶树的春芽在萌发之时,就可以饱受雾露的滋润,即使久旱不雨,茶树笼罩在浓雾之下,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四川丘陵地带的漫射光丰富,山地接受日照的光合作用循序渐进,这样就可以使茶叶保持比较久的柔嫩状态,不易枯老;而日光的不直射,又可以抑制茶叶纤维组织的突长,帮助茶叶保持叶体的芳香。

唐代茶树的播种时间一般是在三月底之前,播种前,要先在土地上深耕一尺左右,再整细耙平,开成宽四尺、高五到六寸的畦,再盖上四到五寸厚的土。待播下茶子之后,再用土将茶子盖平,土上再铺一层干草,这样可以防旱防冻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唐代的这种种植方法名为“多子穴播法”,因为有利于茶树抵抗不良环境,因此,直到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在高山或高纬度地区种植茶树,仍采用这种方法。

唐代对茶树的灌溉与施肥也是非常讲究的。《四时纂要》指出,茶在幼苗阶段,“旱,即以米泔浇之”,意思是茶叶在幼苗阶段,要用米泔水来浇灌,并且“强任生草不得耘”,“二年外,方可耘治”,意思是说,要到两年之后,才可以给茶树除草、疏苗、或移栽他处,以免损伤正在生长的幼芽和幼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时纂要》中还指出茶可以与雄麻、黍、檫等作物套种耕作,这样既可以对幼嫩的茶苗起到庇荫和助长的作用,又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施肥方面,为了促进茶树茁壮生长,增强抗御病虫害的能力,使茶叶鲜嫩,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唐人除了给茶树施足基肥外,还要施用以氮肥为主的追肥。因此,《四时纂要》强调要“以小便,稀粪、蚕沙浇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小便、稀粪和蚕沙都是以前农村广泛使用的农家速效有机肥,用它作为追肥,是非常合理的,另外,韩鄂还专门指出在给茶树施肥时要掌握尺度,避免施肥过多伤害幼苗,这都说明,唐代的茶人们对茶树的生长习性已经非常熟悉,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管理方法。这套方法非常符合茶树的生长规律,因此,在唐之后,我国的种茶法都是在这套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与完善的。

唐代四川的茶产量,史书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据《四时纂要》记录,唐代茶子播种“三年后,每棵(株)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唐代杨晔所著的《膳夫经手录》也有蒙顶山一处产茶,就“岁千、万斤”的记载,这些都反映出,在人工种茶法普及之后,唐代四川茶叶的产量是相当可观的。

b759ff2665ec400cacb8fe971a86f914.jpg

本文参考书目:

《四川省志•川茶志》

《四川茶事考》

《四川茶叶史》

《中国茶文化》

袁庭栋《最早茶市》(视频号)

《四川川茶志音频》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感谢川藏茶马古道研究学者杨绍淮老师对本节目的特别指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文案编辑:杨 睿

录音制作:葵 葵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