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中国影像方志︱平昌:探寻千年古道 彰显巴国神韵 漫步千年古镇 绘就巴人风情

来源:央视科教 发布时间:2021-06-22 10:47:05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10

2021.6.22 23:16

《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卷 平昌篇

千年古道 文韵绵长

在秦巴山区米仓山南麓的平昌,连座峰林,通巴两河,纵贯全境。沟谷纵横切割,溪流低陷交错。沿着古老的商贸通道,走来了古老的民族,带来了丰厚而绚灿的文明。

传说,上古时代,巴灵台成为古巴国先民祭天的场所,人们长期在此祈雨,以图风调雨顺,后来,巴灵台上兴建庙宇,成为百姓信众的圣所。三水汇聚给平昌的水陆交通带来了便利,各地信徒、达人、贤士纷至沓来。商旅的来往带来商业的繁茂,让平昌盛极一时。

 跨过时间的长河,这枚来自渝州的铜镜揭示了巴灵台与米仓道之间的往事。

晋代以前,平昌因两江交汇,得名江口。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平州县;北周保定四年更名为同昌县。直到1946年设治局时,取古县名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得名平昌,沿用至今。

隐秘山城 热血忠魂

沿巴河进入通江河,在高峰丛集,万壑分流的山林深处,隐藏着一座南宋末年巴蜀儿女为对抗蒙元军队修筑的城防建筑——小宁城。

小宁山,三面环水,仅东门连接陆路,是蒙元军队由汉中翻越米仓山进入川东以挟蜀中的必经之道。经过四年时间的修建,公元1249年,一座建于峭壁之上的城堡出现在通江河边。

以地貌形胜一方的小宁城,在通江河的三面环抱中度过了千年繁华。这个军事史上的伟大创造,展现了四川军民的智慧与担当,历经战火的淬炼,承载着巴蜀文化的英勇气质和顽强精神。

小城古镇 孕育风采

 白衣古镇,古称柳州。由于水陆交通便利,白衣古镇成为米仓古道上人文荟萃之地。

白衣吴氏,清代历史上较为显赫的家族,由于家风严谨,教子有方,整个家族英才辈出,人文蔚起,先后涌现了翰林、进士、举人等数十余人。几百年来,吴氏家风深深影响着平昌的人文精神。

兄弟进士的故事,让后世儿女奋发图强。吴鸣琳的次子吴家淳,看到兄长的儿子吴铣渐渐长大,学业有待精进,于是替兄长严加督导,终于在清道光九年己丑科高中。而吴家淳自己的儿子吴镇,以堂兄吴铣为榜样,也于咸丰十年庚申科高中,一门之中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成为佳话。

吴氏家族的慷慨悲歌至今感动着白衣古镇的人们,吴氏官邸、宗祠,和古老的孝节牌坊共同诉说着忠孝家风对白衣古镇的文化浸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代代传承的良好家风早已融入了平昌人的血脉,延续着巴文化的精神,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味蕾记忆 民俗魅力

 白衣全鱼宴,是白衣镇人用巴河和通江河特有的江口青鳙精心烹饪的10多道菜品。作为当地富有盛名的宴席,白衣全鱼宴有着久远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能体现江口青鳙美味的,当属“白玉鱼汤”。被渔家视为珍品的江口青鳙,肉质细滑,坚实脆嫩、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较高的粗蛋白。经过小火熬制的鱼汤洁白如玉,在吸收了江口青鳙的精华后,看似朴实无华,却清鲜淡雅,汤味浓醇。

伴随着飘香十里的全鱼宴,在平昌人的节庆中,离不开欢快的翻山铰子。逢年过节舞动在大街小巷的翻山铰子,是平昌人最痴迷的民俗表演项目。

地处巴山腹地的平昌,山路蜿蜒,铰子艺人翻山越岭在古道上沿途击铰而舞,翻山铰子因此得名。

 由简到繁、不拘传统的新形式给传统的翻山铰子注入了活力。在老一代艺人的传授下,年轻艺人的表演由单人变为双人、三人甚至四人,多种形式的翻山饺子舞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如今,随着翻山铰子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巴山,参加国内展演活动,翻山铰子已成为平昌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随着翻飞激越的舞姿,气韵生动的巴文化生机勃勃,铿锵致远。

水乡平昌 文旅之乡

依山而建的平昌,在一座座散落在山间的小山村里,见证着时代的进步。

 《父亲》,著名油画家罗中立的作品,诉说着巴山人不平凡的过往,也见证着平昌的高速发展。

立体交通的规划与实施,打通了平昌特色产业走出国门的通道。“平昌青花椒”特色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深挖土地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兴建县域交通运输助力下,青花椒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麻”遍全国,“椒”香四海。五纵五横六环线交通网,连通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带动着平昌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带动着平昌的文化发展。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上,平昌迎来了新的时代。在保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同步向前的步伐中,平昌以山的姿态,水的姿态,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平昌篇》

播出时间:6月22日 23:16

来源:央视科教

来源: 央视科教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