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民国时期南充的蚕丝职业教育‖李志广 彭世福

作者:李志广 彭世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06 12:39:15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国时期南充的蚕丝职业教育

李志广 彭世福

南充的蚕丝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据《东方》杂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顺庆肖广文(善斋)将学署舍改建蚕桑传习所,招本县生员10余人,聘请合川公社社友张君传授养蚕新法。这大概是南充最早的蚕丝职业教育了。

民国2年(1913),张澜与南充地方人士创办南充县立中学,林维干任校长,校址在县城仪凤街,与县立高等小学毗邻。民国3年(1914),四川实业道为振兴地方实业,培养技术人才,饬令各县设实业学校。在张澜支持下,南充县劝学所开办南充县立乙种实业学校,校舍与县高小合住,林维干兼校长,招蚕丝二个班,其中一班由县中二年级学生转入,学制4年。同年,张澜支持留日归国的盛克勤集资兴办“果山蚕桑社”,实行半工半读,培养养蚕、制种等专业技术。民国5年(1916),任文伯任县中校长,接收大中坝地作为三校园林。民国10年(1921),张澜由京返南,应地方人士之请首次出任校长,统管县立中学、乙种实业学校、县立高小三校校务。张澜见县立中学培养的学生没有专业技能,毕业后大多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决定对学校进行改革,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举,并相继招收二年制蚕丝速成班一班、二班。民国13年(1924),南充县中、乙种实业校、县高小合并为一校,统称南充县立中学校,设普通、师范、工业、农蚕、医学五部,其中工业部主要培养丝绸工业技术人才。是年春,招收三年制蚕丝班第一班。民国14年(1925),又招收蚕丝实业第一班。张澜苦心经营,在校内修建蚕房17间,烘茧房2间,煮董房3间,巢丝场1幢和整理房1间,还购置织绸机与本地染织业合作,建立嘉陵绸厂,作为学生实习场所。

张澜对学校的改革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四川省教育厅以不符合政府规定的教育制度为由,拒绝在学生毕业证书上盖章。张澜亲自把毕业证书送到高陵道公署盖上道尹印章,以此对省教育厅的做法进行抵制,他的办学方向,得到社会公认。

民国15年,张澜就任国立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校长后,县立中学由秦树风担任校长,停办工业、医学两部。是年春,招收蚕丝第二班。民国16年(1927)春,招收蚕丝第三班和蚕丝实习班第二班。民国17年(1928)春,应南充地方人士之请,补招蚕丝实习班插班生20人。民国18年(1929),停办蚕丝实习班,招收蚕丝速成班第三班。民国19年(1930年),何显周任校长,农蚕部从县立中学划出,单独办校,命名为南充县立初级实业中学校。同年春,招收蚕丝第四班,并将蚕丝速成班并入蚕丝班。

民国20年(1931),张澜辞去成都大学校长职务,重返故乡,第二次出任县中学校长,仍坚持改革教育的初衷。次年6月,县立中学与县立初级实业中学再次合并,定名为南充县立职业中学校(简称县职中),设普通、工业、农蚕、师范四科。张澜在学校先是废除了蒋介石规定的“纪念周”,然后又免去了“三民主义”课程,并聘请成都大学进步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成员来校执教,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1949年6月,朱德、张澜、罗瑞卿(从左至右)中南海留影(供图:杨泽本,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民国21年(1932年)下期至22年(1933年)下期,蒲梓彰、李闻刍先后担任县职中校长。民国23年(1934),停办普通科,学校更名为南充县立农工职业学校,李春帆任校长。民国25年(1936),再次更改为南充县立普通农作科简易机械科职业学校,任泽震任校长。

抗战爆发前夕,江苏、浙江大批蚕丝界人士入川,主要聚集于南充。卢作孚出任四川省政府建设厅长,积极恢复和发展四川蚕丝生产,决定选择一个重点蚕区建立蚕丝改良场,负责全省的蚕丝改良工作。消息传出后,乐山、合川、三台等地政府积极活动,都争取在本地建场。后经张澜多方奔走,省建设厅于民国25年(1936)3月24日特在南充创建四川省蚕丝改良场(四川省蚕桑研究所前身),委任蚕桑专家尹良莹(安徽阜阳人,日本帝国大学毕业)担任场长。尹良莹深感当时缺乏农村蚕桑技术推广指导人员,遂于当年春秋两季各招二年制蚕桑技术人员专修班一班。

民国26年(1937)春,在张澜倡议下,省教育厅、建设厅将原县立普通农作科简易机械科职业学校改组,由四川省蚕丝改良场、南充县政府合力,定名南充职业学校,尹良莹兼任校长,并将蚕丝改良场招收的两个蚕桑专修班和县立女中招收的初级女子蚕丝班,转入县职业中学。该校的工科、农科、普通科各班学生毕业后,不再招生,只办蚕桑、制丝、染织三科。染织科后因抗战影响,机器设备购运困难,未予招生。至此,该校成为一所专门从事蚕丝职业教育的中等学校。民国27年(1938)2月,招收高级蚕桑科(简称高蚕班)一班,招收高级制丝科(简称高丝班)一班,初级蚕桑班(简称初蚕班)一班。高蚕班和高丝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初蚕班招收高小毕业生,男女兼收,学生来自川北各县,学制三年。高蚕班为春季始业,高丝班秋季始业。

民国28年(1939)7月,为解决合办过程中的矛盾,经四川省政府225次会议决定,再次改组南充职业学校,收为省办省管,改名为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简称高蚕校或省职中),并再次委托尹良莹兼任校长,还决定由省教育厅和四川省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各补助5000元充实学校设备,增招班次之用。是年秋,奉教育部令代办一年制蚕桑职业训练第一班。

民国29年(1940)春,经与南充、西充协商,在南充双桂乡、西充仁和乡开办合作蚕种制造场,作为蚕科学生实习基地。

民国30年(1941)春,招收蚕桑职业训练第二班。秋季,学校接收蚕丝改良场一幢蚕室,加上中坝桑园,创办学校实习蚕种场,除供学生实习外,基本做到自给自足,略有盈余。学生实习由省丝业公司第二,第三丝厂(即南充丝二厂、丝三厂)协助解决。同时,又在校内筹建实习丝厂,这样,蚕丝科学生均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但是,在繁重的工作中,学校经费异常困难,张澜莅校视察后,亲笔致函省教育厅长郭有守(子杰),希望及时解决。致函如下:

子杰先生大鉴:

渝中握别,时念费劳。澜于近日返南充,下榻省蚕丝场。得以实地观察近况,该场内之省立高蚕丝校师生精神,颇为良好,新建实习丝厂,设备亦佳。学生班次,已达八班,内高级六班,初级两班,人数约三百。唯该校经费极形拮据,自改组后,经费虽由教育厅、丝公司补助万元,但又为何北衡(时任省建设厅长——笔者注)移作川东柞蚕试验经费。为学生真正学得技能,一切设备必须添置齐全。该校主持人虽求樽就教,仍不敷支用,现闻超出数额甚多,深苦无法办理。且该校教员,多系蚕丝场职员兼任,尚感不敷开支,明年班次再加则经费更觉棘手。查该校自抗战后已成为全国之中心蚕丝学校,蚕丝人才,胥赖以培育。校内设备,巫应力求充实,欲充实设备,自当增添经费。犹记27年春间,澜在省时,曾与何北衡、蒋养春两厅长协议,南充职业中校,将来改为省立学校时,其经费由建教两厅平均担任。今该校既改省立,即希仍循旧议,并予大量增加,以助该校发展,俾地方国家,两得其利。专此函达,敬祈

裁复!顺畅

公绥

张 澜(亲)

12月9日

民国31年(1942),省蚕丝改良场与省高蚕校完全分开,尹良莹专主校务。是年,除正常招生外,复应西充、南充地方人士请求,保送本地高小毕业的优秀女生入学,加招初蚕第二班该班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蚕桑生产示范,指导工作。民国32年(1943)秋,招收初四班。民国34年(1945)10月,尹良蒙辞职东下,教务主任管琛(季丰)代行校长职务。

从民国25年(1936)起至34年(1945)止,尹良莹任该校校长达8年之久。在此期间,他聘请江浙来川的蚕丝界著名人士任教,如陆星垣(后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吴载德(后为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杨碧楼(后为云南省蚕桑所所长、研究员),王道容、赵烈(后为西南农学院教授)、竺仕俊、祝汝佐(后为中央农业部高级农艺师)等。尹良莹著述颇多,相继出版了《中国蚕业史》《四川蚕业改进史》《普通栽桑学》《蚕体生理学》《蚕桑学》《蚕丝经营学》等专著,有的还作为学生必读教材。

尹良莹办学有方,治校严谨,他为学校制定了“以校为国以校作家,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并亲自编写校歌校词。歌词云:“果山雄势峨峨,嘉陵江水汤汤。巴蜀文人胜地唐虞丝锦名邦。吾校巍起,负责改良。遐迩英才,荟萃一堂。法螺祖精神,效蚕从热肠。学术昌明成大业,利民富国赖蚕桑。漪漪吾校,山高水长”。每年3月24日校庆时,师生都会齐唱这支校歌,以示庆祝。

尹良莹还在学生中提倡“为蚕业而生,为蚕业而死”的献身精神,并以自己的薪俸设立“子瑜奖学金”,奖励勤奋好学家境清贫的学生。在他主持下,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较完善的教学设备、专门培育蚕丝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当时全国蚕丝职业教育的基地,誉满蜀中和全国。

民国35年(1946)初,省教育厅委任省蚕丝改良场场长熊季光兼高蚕校校长,此年下学期,熊以场务劳累辞去校长职,另委阳升禄为校长。民国37年(1948),郑思费继任,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南充蚕丝科职业学校,直至南充解放。

从民国25年(1936)至38年(1949),省职中共招蚕桑技术人员专修班2班、蚕桑职业训练班2班、初级女子蚕丝班1班、高蚕班21班、初蚕班6班、高丝班11班,共招收43班学生1462人。这些学生毕业后遍布省内外,不少成为各级蚕丝业务部门管理、教学、科研、生产方面的骨干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职中由军管会接管,更名为川北区高级职业学校,原南充私立育才中学、省蚕丝改良场相继并入。1951年上旬,改名为川北技术学校。1952年,更名为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1965年11月,分为农、蚕两校,蚕桑专业迁至南充市西桥河畔,成立四川省蚕丝学校;位于南充县小龙乡徐家坝村的分校,成立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两校均为省属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志广 彭世福

供稿:南充市高坪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