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钟灵毓秀玉带溪‖李建友

作者:李建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0 11:19:12 浏览次数: 【字体:

钟灵毓秀玉带溪

李建友

在内江老城西面,曾有一条流淌于乡间的小溪,不仅滋养了润泽两岸的庄稼,更孕育了众多名载史册的英杰,它就是玉带溪。

玉带溪,也称玉溪,是一条富有诗意的小河。清光绪三十一年版《内江县志》记载:“玉带溪,由城南而西,环抱学宫(即文庙,在今内江翔龙中学西门校区),玉带溪形如玉带,与大江合,宋丞相赵雄故里”。这段文字记述了玉带溪的源头,流转方向和与沱江的汇合处,点明是南宋丞相赵雄的家乡,有玉带般的形态,不仅身姿曼妙,还可以想象她的澄澈透明,碧波荡漾。

20世纪50年代修建内江市人民公园,借流经该园玉带溪作为主要水景,并开凿一小湖,又在进公园大门右侧靠溪水处修建了几级石梯,作为游人租船游湖的上下码头。这让公园更加灵动和秀美,给游人提供了漫步游赏的好去处。玉带溪与沱江交汇处有天然的小湖,人们在湖边环植桂花树,因而称为“桂湖”或“桂湖渠”。

玉带溪是一条钟灵毓秀的风水之溪,也是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一道风景线。它在无数的秀峰翠峦中流过,似乎吸纳了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水流纯洁甘甜,润泽肥美的田野,滋养无数内江先民,也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诗人和艺术大师,如南宋赵雄,明代的张潮、赵贞吉、杨所修,民国的张善子、张大千等。同时,玉带溪及两岸的景物始终牵连他们的情思,成为其艺术表达的重要内容。

张潮,字惟信,号玉溪,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与蜀中新都状元杨慎为同科进士,二人同在京都谋职,并成为挚友,常有诗文唱和。张潮为明代重臣,在执掌翰林院期间,曾主持过一次乡试和两次会试:乡试在癸未年(1523年)秋,会试在己丑年(1529年)和甲辰年(1544年)。张潮还善书法,尤精隶书。古人喜“邻水而居”,张潮的居所就在岸美水清的玉带溪边,以溪名“玉溪”作为自己的名号;明代赵贞吉有《春日二张生戴酒访予狮山山房次张玉溪尚书三堆山韵谢之予将南都之行》诗可以为证。张潮所著诗文集《玉溪稿》亦以玉溪名冠之,可见他对玉溪情有独钟。

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隆庆时升宰辅;明代有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学博才高,有《赵文肃公文集》23卷存世。他在玉溪注入的桂湖渠旁置建了玉溪庄,与赵贞吉齐名的蜀中12名诗人之一的高世彦(内江籍进士)《贺少保赵大洲建华居》诗云:“玉堂今赵相,桂月旧湖渠”,说的就是赵贞吉修建玉溪庄之事。赵贞吉在此授徒讲学,写下《与诸生会讲玉溪庄有作》一诗,此诗刻在玉带溪旁翔龙山资圣寺(宋建)的石碑上,经数百年雨打风蚀,字迹漶漫。1921年,资圣寺长老果真法师邀请从日本归来,在书法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书法家张大千补书赵诗,并刻在石碑上;时至今日,资圣寺已不存,张大千补书赵贞吉《与诸生会讲玉溪庄有作》诗碑已成为“翔龙山摩崖造像及题刻”重要遗存,“翔龙山摩崖造像及题刻”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县令王三湘建有一座供名流贤达品茶论事,咏诗作画赏乐的“来云馆”,赵贞吉不时做客“来云馆”,写下“华萼岫生樵石路,桂枝湖霭读书台”的诗句。诗句中的“华萼”,就是位于文庙街对面的“范公祠”,后改成“华萼书院”;“桂枝湖”“读书台”是指他自京都返乡后创办的“玉溪庄”书院;两句诗意为:赵贞吉在“来云馆”与文友雅聚时,一抬头就看见玉带溪对面,在淡淡雾霭中桂枝掩映下的华萼书院和“读书台”,可见他对玉溪庄是心心念念的。如要追问一句,他为什么要将山庄建成玉溪注入的桂湖旁,并以玉溪名之,还时时以心相系呢?问答与上面一样,因为他对玉带溪和山庄情有独钟,或者说,爱得深沉。

玉带溪及两岸景物还是远方浪子寄托乡愁的载体。内江明代画家杨所修,天启丁卯年(1627年)举人,历官安徽凤宿道。性嗜古,善诗工画,著有《鸿雪斋集》。因避乱寓居金陵,喜绘画,尤擅墨竹,自号“修竹”。子孙辈皆中科甲,都以金石书画名世:子侄辈称“前三杨”,孙辈称“后三杨”。杨所修与好友咏诗唱和时,写下“我忆玉溪竹,君怀金谷桥”的诗句。他的园林式家宅就置于玉带溪畔,园内广植翠竹,称“玉溪竹”。离开家乡前,与竹朝暮相伴,不仅观赏怡性,还观察竹的生长习性和特征,时时对竹写生。“金谷桥”即今天椑木镇的板板桥(今桥畔有内江百年名小吃“板板桥油炸粑”,2015年,以该名小吃创作的歌曲,被选编进入四川省中学音乐教材)。诗句中的“君”,是指居住在江苏丹阳的内江籍诗画好友王慕吉。王慕吉是明末进士,官至巡按和侍御,治湖堤有政绩;因蜀乱而走江浙,常与江苏丹阳诗词大家交游论诗。两位内江同窗好友,一位客籍金陵,另一位寄居丹阳,同属江苏辖地,每每相聚,故乡风物人情,成为永远的话题,而“玉溪竹”“金谷桥”也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成为慰藉乡愁的载体。

同时,玉溪畔所植各类竹子,为他系列画竹作品提供了鲜活多样的“原型”,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成为创作不竭的源泉和动力,从而使他迈入明代全国画竹名家的行列。今山西博物馆珍藏有杨所修所绘的《竹石图》,台湾故宫搏物院的《故宫历代书法全集》刊载他的一幅尺牍。两家著名博物馆所珍藏的杨所修书画作品,是内江书画史上较早的原创书画作品,弥足珍贵。

进入民国,玉带溪还走出了张善孖、张大千两位称誉世界的书画大师。因其张氏宅院前种植有芭蕉,其居所也被称为芭蕉井。张大千行踪遍世界,所见植物可谓万千种,而故居的芭蕉在他的作品却多次出现。

1963年,居住在四川的张大千女儿张心瑞远赴巴西探父。女儿的到来,勾起他对离别15年旧居的回忆,张大千作《芭蕉图》赠送女儿,上题“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并对伺候笔墨的女儿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清。”次年,再绘《泼墨芭蕉》图赠给女儿。为什么两度以芭蕉相赠?因为在张大千心里,玉溪边的芭蕉就是故乡的象征,加上颇具深意的题款,将他那思念家乡的情愫浸润在笔毫间,挥洒在宣纸上,真比泼墨还要浓烈,表达了他的深切怀念,无限的遐想,无尽感慨与遗憾。

随着城市拓展,曾经婀娜多姿的玉带溪如今已变成车水马龙的城市核心区域。虽然有形的玉带溪已消失,但无形的玉带溪却存在张潮、赵贞吉的诗中,在杨所修、张大千的画中,在“翔龙山摩崖造像及题刻”的碑刻中。20世纪60年代后,内江市人民政府将在原玉带溪上建设的街道命名为“玉溪路”“玉带街”,从而把她作为历史的文化符号留存下来,让人们去追思怀念,讲述她昨天辉煌的故事。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建友(内江锻压机床厂退休职工,内江文史专家)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