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倾力抗震救灾 彰显文艺力量——四川文联“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抗震救灾工作回望‖黄启国

作者:黄启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4 14:07:38 浏览次数: 【字体:

倾力抗震救灾 彰显文艺力量

——四川文联“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抗震救灾工作回望

黄启国

突如其来,惊心动魄,迅速应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那天,省文联正在龙泉驿的四川艺术院(沫若艺术院)举办市州县文联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午开班,我给全体学员授课。下午2点半,在四川艺术院2楼会议室,省文联党组召开四川艺术院剧场修建问题的现场论证会。会议正要开始,整个楼突然发生强烈晃动,给人一阵山崩地裂的感觉。参会人员和参加培训的学员立即意识到可能成都附近发生了地震,全部迅速跑到院内大坝上。很快,大家果然收到了发生地震的信息,但具体情况尚不是很清楚。

2008年,本文作者黄启国(中)深入地震后广元文联临时办公点调研慰问

情绪稍定,我指示学员们不再到楼内上课。党组同志和专家在院子里的开阔地带继续开完了论证会。4点钟,我离开龙泉驿,回家取行李,准备去双流国际机场乘坐晚上7点过飞昆明的飞机,参加中国文联的一场会议。

突如其来的地震,给成都带来极大的混乱,回城的汽车堵得一塌糊涂,通讯时断时续。到5点过得知双流国际机场停飞,我立即向中国文联报告情况并请了假,同时马上与党组同志通气后决定:培训班停办,学员明日返回;全省文联系统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2008年5月16日,四川省文联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活动现场

5月13日,我比平时还早上班,先查看文联办公楼受损情况,然后与党组和文联办公室的同志商议,立即草拟印发《四川省文联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

5月14日上午,在省文联4楼会议室,省文联党组召开各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会议,布置创作抗震救灾文艺作品以及募集捐款等相关事宜。

《通知》的发出和党组会议的安排,四川各级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第一时间纷纷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精神,充足的干劲,用镜头、用笔墨、用智慧,创造性地投身到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

2008年8月,四川省文联赴灾区慰问演出现场

深入现场,记录壮阔,留下永恒

摄影是最及时、最迅速、最便捷记录地震破坏和抗震救灾壮举的文艺方式。地震发生后,省摄协立即组织20位省上和灾区的摄影工作者深入北川救灾一线,拍照记录下灾情发生的惨烈情况、各方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和灾民生产自救的情况。全省尤其是灾区的摄影工作者,都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同时在以后的抗震救灾过程中,经常深入火热的抗震救灾现场,拍摄了大量摄影作品,对记录、鼓舞抗震救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不久,省文联、省摄协编辑出版了抗震救灾摄影作品集,受到省领导和多方面赞扬。那段时间,省领导把影集作为重要礼品送给来川指导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相关部门以及国际友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本文作者深入抗震救灾灾区

2011年5月7日,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摄协、四川省文联承办的“影像见证汶川涅槃”纪实摄影展在繁华的北京西单商业文化广场盛大开幕,同名画册首发式和向中央档案馆捐赠影像作品仪式同时举行。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廖奔,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前光,中宣部、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国摄协、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和西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文联负责人,以及参与抗震救灾的摄影家代表、参与灾后重建的单位代表等出席了仪式。当时,我也参加了开幕式。200余幅(组)照片在北京西单闹市900平方米大屏幕上连续滚动播放。展览期间,超过200万人通过这个电子屏看到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的伟大成就。

其他艺术门类协会和艺术家们,也积极深入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地震后很快组织多名民间剪纸艺术家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创作出抗震救灾的剪纸作品,到郫县(201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灾民安置点,对来自汶川、茂县、都江堰、绵竹、重庆等地区的受灾群众进行慰问,把剪纸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受灾群众。

捐款捐物,奉献绵薄,体现大爱

5月16日下午3时,省文联在机关大院举行四川文艺界“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捐赠仪式。那天捐赠人群挤满了机关大院,有文联主席团成员、文联离退休和在职干部职工,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共收到捐款40多万元,还有一批物资。这是省文联组织的文联历史上捐赠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数额最多的一次捐赠,捐赠款物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相关部门送到灾区。这次集中捐赠前后,省文联机关及各文艺家协会的同志,还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向灾区捐款捐物。

5月23日,根据四川省直机关工委的通知精神,省文联机关党委向所属各党支部发出《中共四川省文联机关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通知》,组织党员响应中央组织部、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做好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的号召,再次收到52470元“特殊党费”,按规定交中央组织部代转灾区,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6月29日,省文联与省政协办公厅联合举办四川省“我为抗震救灾做贡献”大型美术作品赈灾义拍活动。此次活动由四川省嘉诚拍卖有限公司承办,拍卖的善款将全部用于抗震救灾。

灾区演出,抚慰心灵,激昂斗志

组织演出小分队到灾区进行慰问演出,到灾区现场创作书画和举办展览,以抚慰受灾群众的心灵,鼓舞群众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意志和干劲,是文联和文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重要工作和重要活动。

当时,省文联的党组成员一共4人,我、两名副书记杨茂成和陈黔鲁,还有党组成员、省文联秘书长杨时川。灾后不几天,党组决定由党组成员分别带领省文联艺术团的4支演出小分队,深入重灾区的都江堰、绵竹、什邡、彭州四地,直接感受地震灾害带来的毁灭性破坏,了解灾区人民大灾过后的生活状况,感受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精神,采访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并对灾区群众进行短小精悍的慰问演出。

5月26日,我带着14人的创作演出小分队,自带干粮和水深入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当天,由杨时川带队的16支小分队到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地——体育场、都江堰新建小学、都江堰市中医院了解情况,最后到达受灾最为严重、死亡学生最多的聚源中学。27日,杨茂成带队20余位艺术家到绵竹,陈黔鲁带领20余位艺术家到彭州龙门山镇。四个小分队的文艺家分别来自剧协、曲协、书协、舞协、摄协、美协、音协等协会,前后参加的艺术家有80余人。

8月5日,奥运火炬正在成都传递,奥运会开幕在即,我又带着省文联艺术团一行40余人,来到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广元市剑阁县慰问演出,为奋战在这里已3个多月的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特警战士、医疗救援队、复课的学生以及生产自救、坚韧不屈的灾区人民,献上了一台情真意切的文艺节目,表达了四川艺术家们对广大干部战士和灾区群众的崇高敬意。

随后,省文联艺术团、协会和几个市州文联组织了几十次大大小小的赴灾区的慰问演出、现场书画创作活动。在书画创作展览方面,比较大的展览活动还有“阿坝德阳绵阳广元成都5市州抗震救灾美术作品联展”,分别去5个市州,给当地领导和群众强烈的震撼。还开展了“百名画家进灾区 笔绘龙门新面貌”画展等。

2011年5月7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右六)参加在北京王府井举办的抗震救灾摄影作品展(右五为本文作者黄启国)

深度创作,以文载道,倾情讴歌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创作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唤起爱心、调动力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是文艺的重要使命。省文联党组把文艺创作、出好作品作为抗震救灾的最重要工作来抓。各文艺家协会也大力组织抗震救灾文艺创作。剧协、曲协、书协、舞协、摄协、美协、音协等协会组织的抗震救灾文艺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较高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民间文艺方面,2018年5—6月中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行赶赴绵竹、北川地震灾区实地考察,就遭到毁灭性破坏的羌族文化专门在四川成立“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省文联积极参与,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了专家调研、研讨会等具体工作,为《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的编撰提供基础资料和图片。2008年11月13日,举行为灾区羌族学生捐赠《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仪式,阿坝州教育局、北川中学羌族学生代表接受了捐赠。

美术书法摄影方面,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作品。6月12日到6月20日,“2008我们在一起”全国抗震救灾公益设计展及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摄影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幕,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此次展览发来书面致辞。本次展览的作品被国内新闻媒体广泛采用,全国报刊媒体共印刷公益广告3360万份,为抗震救灾筹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支援了灾区建设。“‘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摄影展”展出161幅摄影作品。在开幕的同时,《5·12大地震》大型摄影画册以及《我们在一起——5·12全国抗震救灾公益设计作品集》同步发行。9月10日至15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起,《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日中新闻社主办、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四川抗震救灾图片展”在日本东京举办,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参赞等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出席开幕式。这次展出的400多幅图片,以生动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四川抗震救灾中的动人情景。日本观众表示,看了展览很受感动,中国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令人敬佩。

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也是硕果累累。我本人就写了一首430余行的长诗《地震中,屹立起一个成熟的民族》,在《中国艺术报》《星星》诗刊等报刊发表。

音乐方面,5月15日,省音协和《华西都市报》联合发起公开征集“抗震救灾”公益歌曲活动,和《华西都市报》共同发起、举办“抗震救灾公益歌曲全国征集”活动,共征集歌曲、歌词作品8500多首。参加四川省委宣传部《万众一心》歌集的编辑、评审工作,报送征集歌曲80余首、录制歌曲37首,选出歌曲50首出版专集,15首出版CD。特别是由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牵头并主创的大型交响乐《生命》,是四川省音乐家协会集结我省数十位著名作曲家、词作家、诗人集体创作的首部交响音乐作品,由弦乐交响诗《安魂曲》及大合唱《殇》《拯救》《此去经年》《当我们重新站起》和交响乐《生命》等部分组成。它以交响乐和合唱的形式表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灾后重建两年来的成果。

2010年5月13日,由中国文联指导,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音乐学院联合承办的大型交响音乐会《生命》在北京中山音乐堂震撼奏响,吸引了全国音乐界名人及近千名首都观众到场倾听。此次音乐会受到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北京多方人士赞扬,后又在北京演出多场,场场爆满,反响强烈,效果良好。

电影作品方面,省文联作者武志刚创作的电影剧本《大太阳》获得夏衍电影文学作品奖,并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拍摄成电影。为了真实表现,该片全部是实景拍摄,就连道具都是来自于废墟下。导演杨亚洲让女主角倪萍钻进废墟表演。片中主要演员的对白都采用四川话。2012年,《大太阳》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市州文联和艺术家的抗震救灾作品数不胜数,这里只能略述我了解和记得的很少一部分:成都市文联与成都传媒集团联合制作的MTV《信念》,每日在成都各电视台、电台连续播出,鼓舞了全市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心,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和称赞。德阳市龚仁军的国画《春华秋实》,唐太智的水彩《再见家园》,朱金华、李富贵、罗丕祥和方俊共同创作的油画《子夜,生命在呼唤》;绵阳市陈竖琴、冯小涓等的纪实文学《挺起不屈的脊梁——5·12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纪实》,冯小涓的报告文学《铁皮,在风中悲影——记5·12特大地震毁灭的北川县城》,安昌河的长篇小说《断裂带》,景长观的《四川大地震》(组照),杨卫华的《敬礼娃娃》,等等。钟欢的《5·12大地震百日祭奠》(组照);广元市李瑾等策划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惊天动地》《幸存者说》《大援建》以及大型诗文图册《感恩》等,都称得上是反映歌颂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优秀作品。

大型活动,广泛宣传,弘扬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中华民族展示出的十分崇高的精神。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2011年,抗震救灾3周年时,中国文联、四川省文联共同组织了一次“全国百名艺术家看四川震后重建活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杜滋龄、牛群、刘全和、刘全利、岳红、车行、冯英、高军法、曹保明、宗庸卓玛等著名艺术家以及中国文联机关各部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有关负责人120余人参加这次活动。在3天时间里,文艺家们参观考察了汶川映秀、水磨等地的重建成就,前往北川老县城凭吊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参观北川新县城和绵竹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成就,观看反映北川灾后重建的歌舞诗剧《大北川》。书画家们还积极参加了现场笔会,为抗震救灾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文艺家们表示,此次活动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见证四川震后重建的伟大成果和灾区人民新生活的一次真实而深切的体验,活动非常成功,对四川抗震救灾成就和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好的极好宣传。

作为一位汶川特大地震的经历者,我体悟最深的:大灾大难面前,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才能取得这场气壮山河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文艺工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值得信赖的队伍,他们以特有形式支援抗震救灾,代表党委政府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慰问受灾各族群众、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人员及志愿者,抚慰心灵,给以信心,他们的赤诚丹心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心系灾区、情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文艺工作者的抗震救灾工作,是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必将载入抗震救灾和文艺工作的史册。

作者简介

黄启国,1952年7月生,四川邻水人。1975年1月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历史系,2002年9月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197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四川省委副秘书长,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系第十一届四川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启国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