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老成都的水井记忆‖李文华

作者:李文华 来源:行脚成都 发布时间:2023-07-22 15:29:52 浏览次数: 【字体:

老成都的水井记忆

李文华

千百年来,水井一直是成都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深宅大院,街头巷尾,处处都有水井。据《成都通览》记载,直到民国时期,成都还有2515 口井,当时城区有516 条街,平均每条街有水井达五口之多。

但这些水井随着城市建设和自来水的普及,已逐渐消失殆尽,如今只剩下少数地名,如水井街、凉水井、双水井等,算是留下了一点历史记忆,能让人怀想已过去了的岁月。

成都地下水非常丰富,曾有“挖地三尺即可见水”的说法。因此,成都的水井都不很深,一般不过一两丈。井水冬暖夏凉,冬天洗衣洗菜,手一点也不冷。夏天,把西瓜装在桶里放入井中“冰”一会儿,再拿出来吃,就会特别凉爽。

由于水井不深,脏水很容易透过浅浅的地表渗入井中,所以公用的水井边一般是不能洗东西的。大姑娘小媳妇,在井边淘米洗菜,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其实是一种怀念旧时风物的想象,现实中不可能是这样的。

也正因为成都的水井不深,就不必要像北方的井那样要安上辘轳,用长长的井绳打水,成都人只消用一根竹竿就可把水提上来。成都话把这个动作叫“扯水”,有民谚“井水扯不干,气力使不完”流传。“扯水”用的竹竿叫井竿,长约一丈多(三四米),粗细以手握为限,有些末端安了铁钩,有些打一个方洞,用来钩或拴水桶。管理得好的水井,都有固定的公用打水桶。如果各家各户都用自己的桶伸到井里打水,就会将桶底沾的泥沙带到井里,是不卫生的。

尽管如此,水井还是难免被弄脏,过上半年一年,就要请人来淘。我曾看过淘井,这是个极费力气的活路,要不断快速把井水提上来,直到见底,人再爬到井底将沉淀的污泥及掉在井里的脏东西打捞上来。我亲眼见过打捞上来的污泥,还夹有布头、硬币之类的东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曾生活在羊市街的一个大院,回想院子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肯定是一个大户人家,不过那时已变成了一个大杂院。这个院子的东北角有一口井,供院子里几十户人家公用。这口井管理得比较好,淘井的钱、购买井竿和公用水桶的钱,由各户均摊。井边贴有公约,严格规定不准用自己家的桶打水,更不能在井边洗衣洗菜。这口井是用砖墙围起来的,有门,每天晚上要上锁,时间一到就不能打水了。

把井水挑回家是个力气活。记得我每天放学,都要挑水,扁担压得肩膀发痛。最要命的是那院子有一道高高的门坎,过了高门坎还要经过堂屋,再上两三级台阶,转弯,又下台阶,一不小心就会把水洒出来。水洒了倒不要紧,把路面弄得湿漉漉的,影响大家过路,是要挨大人骂的。

也可以请人挑水。挑水工大多是来自郊县的农村汉子,一挑水才收一分钱,包月还要低些。当时,自来水已开始普及,许多街头都有了自来水桩,可以自己去挑,也可以请挑水工挑。请人挑自来水价格比挑井水贵上一倍,两分钱一挑,其中一分钱是交给自来水桩卖水的老头的,一分钱是挑水的工钱。那时的白面锅盔是两分钱一个,一挑自来水相当于一个锅盔的价格,多数家庭舍不得花这点钱,还是用井水为主。

挑来的井水倒在一个大水缸里,再用瓢一瓢瓢舀出来用,或淘米,或洗菜洗衣。水缸十天半月天就要清洗一次,用刷把将附着在水缸壁上的沉淀物洗掉。沉淀物滑腻腻的,似泥非泥,由此可见,看似清澈的井水其实并不十分干净。遇到夏天连续下雨,挑回来的井水就会有些混浊,这时就要在水缸里撒些白矾,而缸里的沉淀物就更多一些。

成都人爱喝茶,但一般不会用井水来泡茶。一是因为那时用的柴灶和铁锅,一锅多用,煮饭炒菜都是它,烧的水带有油烟味;二是井水硬,泡的茶不好喝。要泡茶时,就会叫家里的小孩子提着温水瓶到茶铺的老虎灶上去打开水,两分钱一瓶。据说最早茶铺用的水是九眼桥河心的水,所以挂有“河水香茶”字样的招牌。但到了我打开水那时候,茶铺早用上了自来水,已没有那个招牌了。

接下来就要说到洗衣服了。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洗衣洗澡用的大木盆,直径约一米,现在已完全看不到了这么大的木盆了。洗衣服的主要方式是用搓衣板搓,用棕刷子刷,费时又费力。特别是大件的清洗,如被单、蚊帐之类,盆子再大也不容易施展开。

于是,许多妇女就把衣物,特别是被单、蚊帐之类的大件用背篼背到大河里去洗。府河、南河,甚至城中心的御河、金河,天气晴好时,总能看见不少妇女,挽着高高的裤腿,赤脚站在水中或石阶上清洗衣物。我老伴说,她年轻时也在御河边洗过衣服,有一次不小心,就掉进河中了,幸好水只有齐腰深。御河、金河在70年代备战时被填了。而府河、南河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自来水开始入户,洗衣机出现时才逐渐终止。不过,这时的府河、南河,已污染严重,不再适合洗涤衣物了。

来源:行脚成都

作者:李文华

来源: 行脚成都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