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童年读趣‖赵锋

作者:赵 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17 14:38:54 浏览次数: 【字体:

童年读趣

赵 锋

一个周末的上午,笔者到市内一书城购书。跨进书城大门,书香之气扑面而来,疲劳顿消。书城内,流淌着优美舒缓的旋律。徜徉在排排书架间,犹如泛舟知识的海洋。

众多购书者中,有不少稚气的小读者。他们或倚书架而立,或席地而坐,手捧图书,全神贯注地读着。有的孩子还带有面包、牛奶等食品,想必他们是有备而来,要在这儿享受一整天免费的舒适环境和精神大餐。望着他们,我不禁会心一笑,想起自己儿时那些读书趣事来。

20世纪60年代,笔者出生在川南一个大型钢铁企业,父亲在企业做宣传工作,母亲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受父母爱看书、写作的影响,我从小喜欢看书读报、写写画画。每到生日,父亲总要买上一本书,郑重地在扉页写上勉励我勤学上进的话,签上名,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

笔者的童年时代,物资匮乏。尽管生长在城镇上的钢铁企业,那时可找来阅读的书籍也少之又少,我更感精神生活的贫乏甚于物质生活。家中有限的藏书,被我翻来覆去不知读了多少遍。

厂里的生活区有一家很小的新华书店,是笔者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时的书店,不像现在开放式的书架可自由取读。一排玻璃柜台的后面是靠壁而立的书架,书架上、柜台里的书,可望而不可即。兜里没钱的我,就像饥饿者望着香气扑鼻的美食,满是饥渴的眼神。只能隔着柜台,挨着看每本书的封面设计、书名、作者,聊解阅读的企盼。

厂内还有一处可看书报的地方——阅览室,是我每天必光顾的。阅览室里立着一排报架,摆着数十份各地的报纸,是供大家自由取读的。那时的报纸上,鲜有文学作品,多是一些时政新闻。尽管如此,我也饥不择食、味同嚼蜡地读着。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和哥哥偷偷溜进阅览室堆放旧书报的阁楼,在昏暗的阁楼上饱读了大半天,直到快要下班关门了,我们才偷偷地溜了出来。

阅览室里还有一个玻璃柜,里面放有《四川文艺》等文学杂志,这些杂志是要凭职工工作证才能借阅。阅览室有一男一女两个工作人员,一个鼻头红红的李师傅,一个端庄文静的袁老师。有时,我鼓起勇气向他们借杂志,他们也能满足我。

离厂区两公里,有一小镇,镇上只有一条石板铺路的小街,街两边是青瓦土墙、拆卸门板的老屋。小街中部,开有一间有偿阅读连环画的店铺,看一本书付1分钱,店主是一位60多岁的王姓大爷。我经常约上几个小伙伴,一同到这儿看书。大家各借一本不同的书,挨坐在长条凳上,各自看着。囊中羞涩、少年顽劣的我们,看完自己的书后,趁王大爷没注意,大家飞快交换手上的图书,继续看着,直至看完大家手中的书。偷偷换书时,心中还是有几分胆怯和愧意。

多年后,我买上礼物,特意去看望王大爷,向他说出了当年在他店里看书时做的小动作,表示歉意。王大爷呵呵一笑:“你以为当时我不知道你们几个小家伙的把戏?爱看书,是好事,随你们看。”我眼睛湿润了,多好的大爷啊!

经历了上大学、参加工作、成家立业的人生历程,读书的条件渐渐好起来,爱读书的习惯一直延续着。女儿出生时,我给她取名“雪萤”,源自“映雪囊萤”的典故,希望她像古人一样勤奋治学,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我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女儿,她从小也喜欢读书,小小年纪,手里捧着的已经是厚厚的大部头了。就连进卫生间,手里也要捧一本书。后来,女儿坐进了宽阔明亮、藏书千万的大学图书馆,尽情汲取知识的营养。

看着眼前这些埋头专注阅读的小朋友们,真想轻抚一下他们的小脑瓜,对他们说:时代真好!读书真好!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 锋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