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详细内容
2023-07-14 23:56:39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喻月嫦 ‖ 一个村庄的四十年

作者:喻月嫦 来源:蜀风文苑 发布时间:2018-12-22 21:08:00 浏览次数: 【字体:

40年前,改革开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40年间,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后的今天,我们正驾着改革开放这艘航船驶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 

回放时间的光影,40年前,我2岁,生长在三台县一个叫龙台寺村的地方,距离县城72公里。70年代,人民公社化给生产队干活的时候这里叫2大队(人们俗称潘兴隆大队),老百姓是在潘书记的带领下搞农业大生产,实行“一日三战”的集体劳动制度。每天早出晚归、食不果腹,生活无比艰辛,部分不堪重负的妇女远走他乡。那时候我们家的劳动力极其缺乏,父亲是一位伐木工人,常年在外,家里家外所有的活都是母亲一个人干,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有人照看,只有整天锁在家里。母亲的每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6点出工,中午吃了集体伙食后赶回家喂食我们兄妹俩,而后又去工地(修建龙台寺水库),直到晚上8点才回家挑水煮饭,此时我们兄妹已经在厨房的柴草里东倒西歪地睡着了。父亲每月工资12元,寄给家里5元,寄给爷爷奶奶4元,自己留3元的生活费。尽管这样,我们住的是爷爷奶奶分给的3间土瓦房,每顿总是拿着筷子打捞一大碗清汤里面的米粒,一家三口挤一张床。

每当夜幕降临时,家里总会点亮一盏煤油灯,它是用墨水瓶加个铁皮筒穿条棉花拧成的灯芯做成的,屋子里的每一处对这根小小的火苗都是满满盼望;家里的饮用水是从3里之外的村头挑回来的,在来回蜿蜒崎岖的土埂路上,母亲的肩上一头挑的是艰辛,一头挑的是生活。村子正中央,是一条一头通往公社集镇一头通往射洪太乙的羊肠小道,如遇下雨天,深陷黄泥的脚只有把鞋子挣脱才能提起来,4里路的公社集镇也会走上一个多小时。沿路两边是一座座黛瓦土墙屋,还有一部分茅草屋,相对而坐,依山而落,一边因地势高于对面取名高坎子,一边因村前的一口水井而取名水井湾,乡间小河流顺路而行。到了赶集的日子,路上有三三两两走过的身影,那是人们可来可去可念可看的集镇大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改革春风徐徐吹来。80年代初包产到户,老百姓有了自留地,自种自收、养家禽、养牲畜,还可以搞副业。棉花是这个村庄的主要经济作物,家家户户大量种植棉花,收入可观,在县内也算是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我们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棉花,母亲一个人不辞辛劳育苗、移栽、施肥、喷药、收摘.......经常半夜醒来还看见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母亲剥棉花的身影,卖了棉花就可以买小黑猪回家养,等一年后养成大肥猪,卖了钱就可以买些花布做新衣服啦!我们终于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了。邻居家的收音机里传来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清脆嘹亮的歌声飘在小伙儿自行车欢快飞奔的车轮上,飘在踩踏缝纫机姑娘的粉红笑脸上,飘在割青草的小孩儿们那花猫脸上,飘在丰收田地里伯伯婶婶们淳朴的笑脸上.......喜悦的脸庞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1985年,我们家买了一辆五洲牌自行车,邻居都过来围观,说着又羡慕着,在我们小孩儿眼里,这就是一件最神奇的宝贝,无比珍惜,不敢随便去触碰它,等春节父亲回来,前面坐我们兄妹俩,后面坐上母亲,托着我们一家四口赶集去,这条赶集路上也有了三三两两的自行车,来来往往的人们开始办年货,街上热闹非凡,买的买,卖的卖,人们的背篓装的满是欢喜,肉啊、酒啊、香烟啦、鞭炮啦、糖果嘢、还有浓浓的年味,它们混在一块儿挤得不亦乐乎!

1986年,我们家新修了土墙瓦房,屋子宽了许多,有堂屋、厨房、大街沿、猪圈屋加茅厕,我们兄妹还有了各自的卧室。村子里通了电,从此乡村的夜晚亮了起来。隔一两个月还可以在大队看上一场坝坝电影,小孩子最满足的事情就是早早地带上长条高板凳为家人抢占位置。

村里村外也有那么一两家买了电视机,那更是一种稀奇玩意儿,需要自制一个室外天线,绑在房后树起的一根大木杆子上,要高于房屋。看着看着画面不清楚了,就跑出去一个人抱着杆子来回转,调整天线的方向。为了看《霍元甲》《陈真传》,我们跑遍沟湾,挤站在别人家屋子里和屋檐边,全场几十双目光同时投向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有被精彩情节吸引的,也有跑来赶热闹的,更多的是有一种初看电视的兴奋。

1988年冬天,一首《我的中国心》突然在村庄里响起,小孩儿们寻歌声而去,是一户有家人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家,堂屋里摆放了好些家电,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侧旁小桌子上是一台正在播放歌曲的燕舞牌收录机,歌声在村庄里流转,澎湃激昂,似人在将故事娓娓道来.........,一阵目不转睛的盯望后,才有了大城市与小山村的对比,大城市究竟是个什么样儿?从此对大城市有了一种无比的向往........

90年代初撤乡并镇,城镇户口开始放开了,端“铁饭碗”吃“供应粮”又是多少农村家庭梦寐以求的生活,给孩子买一个城镇户口,可以摆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求学高中、跳出农门是农家子弟的另一条出路,考上中专、师范和大学,成了众多农村孩子发愤图强的目标。每到暑假八九月份,乡村大广播会传来一个一个考中录取的喜讯,我也名列其中,村子里沸腾了,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这是农村光宗耀祖的大事情啊!村坝坝电影都要开放好几天呢!那时我们家添置了一些家电,洗衣机、三峡电风扇和一台14英寸长虹彩电,这是村子里唯一的一台彩色电视机。在《雪山飞狐》热播的那一段时间里,村里的乡亲们挤满了屋子,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帮我们家剥玉米,谈笑声热闹了整个院子。村里买了抽水泵,通过塑料水管引水到各家各户,清凉井水,用之不竭。村办公室开始安装电话了,有远方亲人来电,村办公室会发出广播通知,接打电话也方便了,一封信要走过漫漫长路才能收到的日子渐渐远去。陆陆续续一些家庭开始添置了黑白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这其中,有的是靠勤劳致富,有的是靠跑摊做小生意,有的是靠一技之长干技术活儿.......。

9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城里一些人经历了下岗失业再就业,政策放开,农民的孩子们也纷纷走出土地进城闯天下,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开启了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

几年之内,村里陆续买了播种机、收割机和脱粒机,再也不用经受日复一日顶着炎炎烈日和冒着风雨的劳作之苦了。我们家买了一台脱粒机,靠着这一台机子走村跑湾脱麦粒、脱谷粒挣钱,供我顺利读完三年师范走上了工作岗位。

90年代末,全国刮起一股农民工打工热潮,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大城市打工。每逢春节,这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家都要带回好几千,家里仅是棉花的收入一年也是几百上千,村里盖楼房也成了一种时尚,赶趟儿似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电,赶上了卡拉OK的VCD潮流,爱听戏的老爷子还玩上了MP3。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老百姓不仅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大,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天下事。

 

改革开放的脚步迈进21世纪,它是一个奔跑不息的时代巨人,谁也阻挡不了它快速前进的步伐。2000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彻底成为历史。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近年来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养老金,农村老人有了养老保障;推出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作者家乡三台县紫河镇龙台寺村风光

感应时代的召唤,吹响新时代的号角,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三台南路成为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龙台寺村所在的紫河镇是核心区之一,村里成立了紫河镇梓龙生态鸡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养殖跑山鸡,年总产值上百万。农村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我们家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添置了轿车,年近七旬的父亲也开上了电动小轿车,实现了因年轻时经济紧张而未达到的愿望,常常搭乘着母亲幸福地来回在县城到龙台寺村的这条沥青路上.......昔日村庄的羊肠小道变成了3米多宽的水泥路,来回的各种车辆越来越多,过去到县城需要半天时间,如今只需一个半小时了;一排排小洋楼取代了过去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葱绿的树丛中,部分家庭新添置了空调、冰箱和轿车,老百姓都用上了智能手机,上网聊天、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成为一种时尚;村里联通网络,村民安装了网络电视,海选电视节目眼花缭乱;天然气管道进村,好些老百姓安装了天然气,干净环保少了污染。随着城市化的热潮向农村涌来,一部分村民购买了大城市的商品房,一边享受着城市的缤纷繁华,一边享受着乡村的自然静谧。老百姓都说:“都是国家的政策好,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啊!”一个曾经让多少人想要脱离的村庄,如今已是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悠闲恬然、干净透彻的世外桃源。

作者家乡三台县紫河镇龙台寺村风光

40年星移物换,岁月如歌。40年的时光,对于每个人来说,那是弹指一挥间,曾经20多岁的父母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而那牙牙学语的我已40出头;40年的光阴,在一次次与故乡告别和相遇中,详细地记录着这个村庄具有生命力的风雨历程,更清晰地见证了这个村庄40年来令人震撼的变化。

四十不惑,由心而定;改革开放,如沐春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定当珍惜!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

作者简介:喻月嫦,四川省三台县人,曾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现从事地方志工作。


来源:蜀风文苑


文/图:喻月嫦


来源: 蜀风文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