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寻亲,东川马氏族人到会理(下)‖马啸

作者:马 啸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4-02-29 17:41:42 浏览次数: 【字体:

寻亲

东川马氏族人到会理(下)

马 啸

自创姓以来,马氏先祖历经数千年,时代更替,从南到北,由东至西,马氏一脉,支系众多,人丁兴旺;马氏子孙,遍居全国,现已成为中华之大姓。

——题记

话要接着昨天的说起。

2月13日下午,云南省东川区马氏寻亲团一行9人来到会理。晚餐结束回到我家楼下的根雕门市时,会理马氏挂金梅支系第十六世马家林已如约而至。

论辈分,马家林与我同辈,只是他的年龄比我小几岁,平日我称呼他“家林弟”。大家围坐在木质大茶几旁,我把家林弟介绍给寻亲团一行,也把东川寻亲团成员给家林弟作一一介绍。

接下来,家林弟拿出随身带来的会理《马氏族谱》,一页一页地翻着,为寻亲团讲述会理马氏挂金梅支系的来龙去脉。该支系发源于河南祥符,祖籍陕西扶风。一世祖政公系云南沅江县通判,明孝宗弘治年间来到会理,居住于诸葛寨,二世祖移居挂金梅。分支有马家庄、四宗村,攀枝花市米易、红格等支系。

听说寻亲团要找的族人当初是从云南来到会理的,家林弟好像想起什么似的,他手托下巴,眨了眨眼睛,说道:“鹿厂镇有一支马氏族人,听说一世祖就是从那边过来的。”

他说的这个支系,我认识一个人。他就是十多年前从县委组织部退休的老干部马文荣。据我所知,他现在住在市委(2021年会理撤县设市)大院里,平日里我见他总以“大哥”相称。

我很快找到他的号码。手机接通,我道一声祝语“大哥,新年好”后便直入正题。我问他会理马氏鹿厂支系一世祖的来历,他说祖上确实是从云南过来的。于是电话里与他相约,14日上午十点钟,在市委宾馆前面水池边的八角亭里见面,请他为寻亲团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2月14日上午,我带着寻亲团一行进入县委宾馆大门来到八角亭时,大哥已等候在那里,他手里拿着一本简易的《马氏族谱》。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弟弟马文华。马文华是一位退休职工,前些年在县文化广播事业局工作。

大哥笑着说,之所以把弟弟叫来,是因为他对家族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说得更明白。他接着说,他们家这本《族谱》,是他的父亲几十年前根据上几辈人的口述整理的。一世祖系明朝洪武年间来到会理。一世祖生养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人带着6个孩子去德昌定居。时间久了,去向终究成谜。

大哥还说,他的父亲生前曾提出,希望子女们有条件时去德昌寻亲。前些年,他和弟弟一起去找过,终无果。时隔几个月,反倒是那边的另一支马氏族人找上门认亲来了。

上午来到市委八角亭提供线索的,还有会理马氏清水河支系的马世友哥哥。哥哥说,今天早上才看见笔者昨晚发在会理马氏“家族续谱编委会群”的信息,便让他儿子申请加了我的微信。微信中他们说可以为寻亲团提供一些信息。于是便计划从清水河赶来城里。因为有些路程,60多岁的世友哥便让他儿子开车送他,上午十一点到了市委大院。

没有来得及赶到现场的,还有会理马氏竹箐支系族人。家住竹箐酸水四组的马永进在电话里说,他们的祖上也是从云南过来的。我问有没有族谱,他说原来是有的,可惜的是,早年间发生了一次火灾,房屋被烧,族谱也因此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

东川马氏寻亲,又一次陷入迷茫中。

不得不说,东川寻亲团这次到会理,是一次充满希望与迷茫的旅程。一次次出现希望,又一次次陷入迷茫。因为文字记录的缺失,口口相传的线索,让获取的信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看到寻亲团族人有些失落,我安慰他们,不妨把眼光再放宽广一些。历史上,会理又称会无、会川,辖区比今天的会理大得多,包括现在的会东县、宁南县、德昌县部分地区,以及今隶属于攀枝花市米易县、盐边县红格镇等部分地区。作为马氏家族的一员,我有义务为寻亲团在这些区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信息收集和转达工作。

对会理马氏各支系族人为寻亲团提供寻亲信息,他们一再表示感谢。我说,千万不用说谢,俗话说,一笔难写两个马字。我们都是一家人。

考命氏之初,马出赵后。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显著,其封地在马服(河北邯郸),人称马服君。其后人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从此天下有了马姓。由此我们说,天下马氏一家亲。

13日下午,笔者邀请寻亲团一行共进晚餐,结束时我去前台结账,餐馆服务员说已有人结过了。我马上明白过来,他们抢先了。我说这样不行,毕竟,我是东道主。他们说“我们都是一家人”;14日早上请他们去会理古城标志性建筑——钟鼓楼附近,品尝会理名小吃鸡火丝,为避免昨天结账出现的尴尬,走进店子我便要提前付款,又被拦住。

回到家里,我跟爱人说起这些。她说,在外面没有买单的机会,那你请他们来家里吃顿便饭嘛。她接着说,春节前家里预备了充足的年货,你只需买些新鲜蔬菜回来,我在家里弄一桌饭菜,如何?我说,也好。历史上,东川是闻名的“铜都”,那我们就在家里请寻亲团吃一顿会理铜火锅吧。

于是,东川马氏族人在寻亲暂告一段落后,来到我家里。爱人下厨做饭菜,念大学的次子马进在旁打帮。中午时分,大伙儿围在屋顶花园的圆桌旁共享家宴。在家里吃饭,族人们都很放松,宾主尽欢,融洽的气氛、弥漫的亲情,像铜火锅冒出的烟火气与明媚的春光交织、融合、升腾。

席间我给寻亲团一个建议——立足当下,往上追溯。能追到哪一辈算哪一辈,建立个族谱档案。这对后人也是一份家史。说不定,哪一天就找到根源,祖脉一下子就贯通了。

无论寻根问祖,还是寻找亲人,需要时间,需要等待。

我们这个支系前些年初拟族谱时,通过访族中长老,察墓碑文字,考家支变迁……往上追溯到第八世“必”字辈时,就再也追不上去了,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隔多年后,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族谱》,终于在城北三元村家支找到,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豁然开朗,祖脉最终得以连通。

我把老《族谱》影印本送一册给寻亲团,希望我们的做法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借鉴。

我想,不管是东川寻亲团还是会理马氏族人,大家都有着共同的家族情怀。前两年,我参与前所坝马氏支系的续谱,这份家务活让人明白,个人的小家之外,你还有个家族,你在这偌大的世界上还有些别的亲人,还有一段已成过往的家族历史。

话又说回来了,眼下我们这个支系也在寻亲。第十世“德”字辈的一支,在民国时期迁居到云南昆明,大集体时期两边的族人尚有来往,渐渐地就失去了联系。前年开始的续谱工作也因该支系的信息缺失而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原计划2024年春节前组团到昆明寻亲,有族人在土地下户时曾去那边学习裁缝手艺,与那边亲人有过一段交往。年前因他家里有事走不开,故迟迟没有动身。

在笔者家楼下的龙腾小桥上与寻亲团挥手说再见时,领队马常恺深情地说:“这次到会理寻亲,认识这么多族人,并受到大家热情接待,这是此行最为珍贵的收获。今后两地之间的族人要相互联系,相互走动才好,我们都是一家人。”

是啊,我们都是一家人。小而言之,我们都是马氏后裔,都是马氏族人;大而言之,我们都是华夏族人,都是龙的传人。我们相信,东川和会理的两地族人相知相识在2024龙年新岁,这份家族情结一定会像龙的气势那样升腾,亘古绵长!

作者简介

马啸,本名马世权,会理市第一中学校刊《景庄文艺》主编。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凉山州作家协会会员,会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云南日报》《教育导报》《中外文艺》等报刊。著有散文集《随梦飞翔》、校本教材《别有情趣的会理方言》和方言文化集《会理方言赏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马 啸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