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怎么过上巳节?‖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11 13:34:10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

我们怎么过上巳节?

蒋德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具有起源的多源性、发展的连续性、习俗的兼容性与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古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的认知非常有限,加之人口繁殖与人口数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重要性,几乎所有节日都与生育求嗣、祈福健康等相关。因传统节日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往往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甚至民族、国家的意义,影响深远。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起源于生育之母——女娲。女娲分阴阳,定姻缘,制定了自由恋爱的上巳节。“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与现在的母亲节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一样,有感恩女性和母亲之意。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做可除去整个冬天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上巳节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日,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这一天,除了已婚和家有丧事的,未婚男女都要参加由官府组织的“鹊桥会”。魏晋后,固定为每年三月三日。杜甫《丽人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画的就是唐代上巳节贵族女子春游的情景。后来,“上巳”逐渐演变成了亲近自然、贴近自然的节日。

上巳节与水渊源深厚,人们泼水求吉。水边芳草萋萋,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互赠香草,不仅是定情之约,也含有愿恋人身体康泰的祝福。芍药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从“诗经”时代开始,芍药就因情人之间的赠予而被看作多情的“解语花”。如《诗经·溱洧》绘就了一幅淳美的古代风俗画,将读者带回到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时那个已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情人节——上巳节,仿佛听到深情款款的声音:“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自此,芍药的色香韵之美,使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韩愈有诗云:“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重。”古人写芍药多与女孩或爱情有关,令人既欣赏又怜爱。比如《红楼梦》中说史湘云在宝琴、宝玉、岫烟、平儿四人的寿宴上,被罚多了酒,不能自已,书中写道:“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这样的娇憨之态,唯有湘云做出来,才是大俗大雅的事。“史湘云醉眠芍药裀”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

中国传统节日多源于先秦,经历秦汉,形成于魏晋,繁盛于唐宋明清,进入近代尤其是现当代,呈现断裂,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传统节日存在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或信息文明时代,传统节日的巨变或断裂就成为必然。上巳节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也在不断流变。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获得多种受益:一是借助节日及其节日诗词了解古代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华夏先民的习俗,知晓古代先民会在上巳节走出家门、亲近自然、祈福健康、游山玩水、赋诗填词等,其中核心的是在春和景明的大自然中亲水与求嗣。所以,有人说,上巳节乃是中国的情人节、生育节。二是学习继承华夏民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生存与生活哲学。三是对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尤其是保护水资源——无论是地表的还是地下的。而且,无论是人类生存还是其他物种生存,没有适合生存的丰富水资源,世界将重归无生命状态,水乃生命之源。因此,世界上一切文明消长均与河流尤其是大江大河密不可分。四是对旅游开发与文旅融合具有启示性意义。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区域地质地貌山水湖泊的地理特点,开发情景式文旅项目,让游客进行沉浸式体验,感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END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会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协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52集大型神话动漫《少年英雄哪吒》文学顾问,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书剑创意写作工坊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并总撰稿。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我们的节日》《诗与远方》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李庄行》等诗集24部,其中大量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文章。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宜宾学院)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