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徐逸丰 ‖ 浅论历史上由青溪镇阴平古道展开的三场经典战役

作者:徐逸丰 发布时间:2019-03-22 09:52:48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引言中国古代的历次统一之战,命门在襄阳、托底在巴蜀。以长江为线,南方政权主要守卫的经济文化要冲有江淮一线、襄樊一线和巴蜀一线。襄樊作为“天下之腰”,是决定中国统一形式的风向标,而巴蜀则是保存政权在南方生存的最后一片土壤。如果说剑阁是把守入蜀的正门,青溪镇便可算是蜀地的侧门,历代政权多重视于此,青溪镇也由此酝酿出她独具特色的历史韵味。

 青溪镇地处青川县西部边缘,位于岷山山脉南麓的摩天岭脚下,青竹江上游,因清江河过境,以其水清澈,取“清字去三点,故名青溪。与二省(四川、甘肃)三市县(四川广元、四川绵阳、甘肃文县)交界,与青川县桥楼乡、房石镇及甘肃文县、绵阳市平武县相邻,集镇距县城乔庄59公里。据《华阳国志》载,自蜀汉建兴七年(229)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川陕甘交界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因青溪镇三面环山,唯有一条与外界相连的大路,故而进可断马鸣阁道、阳平关(古称阳安关,今位于陕西宁强县),掌控汉中—剑阁一线的生命通道,切断由剑阁入蜀部队后路,形成关门打狗的战略态势;退可扼守阴平古道,布防于海拔2227米的摩天岭与北雄关、白水关一带,保卫巴蜀最重要的侧门,也可出景谷道正道(今青川县西)或阴平小路攻占陇右武都,割断河西平原与关中平原的联系,再配合出剑阁入汉中的部队围猎关中。因此在古今统一之战中,青溪镇是一方占据重要地位的舞台,无数良将名臣在此交汇,书写了一篇篇荡人心魄的历史传奇。

1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

 高平陵事变后,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十四年经营,司马氏在陆续平定毋丘俭、文钦、诸葛诞等人的反抗后,已较稳固地掌控了曹魏军政大权。为最终夺取政权,司马氏还需一场对蜀汉、东吴的大胜,以此来确立自己的地位。魏景元四年(263)五月,魏帝曹奂下诏伐蜀,以钟会为主帅,携军十余万克汉中阳平关。姜维获悉后,为守蜀国根本,从沓中一路转进,与廖化出阴平,会军张翼、董厥赴剑阁(今剑阁县北)据守,这为邓艾偷渡阴平创造了绝佳条件。

阴平古道碑(2005年8月立,图片由作者提供)

 此前邓艾已克沓中,姜维退出阴平后,邓艾顺势而进。但钟会因久攻剑阁不下,虑“粮运悬远,已打算撤退。邓艾便向司马昭建议在蜀军主力被牵制于剑阁时,由其领军三万,一万作前锋攻击,剩余两万人负担粮草军械作后继支援,从阴平小路攻掠汉德阳亭(即梓潼郡汉德县阳亭,位于今剑阁县中部,青川县南部)再奔赴涪城(今绵阳),进而威胁成都,直捣腹心。为确保偷袭的军事机密不泄露,邓艾便由碧口出发,采取避实就虚的方略,翻越天险摩天岭到达乔庄,下汉德阳亭,再转向西北“行无人之地七百里,败降江油守将马邈。此时后主刘禅方才获知邓艾大军已近成都的消息,急令卫将军诸葛瞻赶赴涪城抵御邓艾。由于诸葛瞻缺乏作战经验,认为援军数量多于邓艾,并且以逸待劳,导致判断失误,没有听从部将黄崇拒邓艾于左儋道内的建议,而是驻军在绵亭(今绵阳西)寻机与邓艾决战。最终蜀军前锋被邓艾迅速击溃,诸葛瞻被迫退守百里之外的绵竹关与邓艾决一死战,虽将士用命浴血奋战,诸葛瞻仍不敌邓艾,终殁于此。绵竹一陷,成都已无险可守,后主刘禅不得不于十一月上降表、送玉玺,“舆榇自缚,诣军垒门向邓艾投降。

 纵观此次邓艾灭蜀之役,关键有三。一方面是钟会在剑阁的正面战场上拖住了姜维、廖化的主力部队,使得蜀国后方防御空虚,给邓艾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邓艾行军至碧口,没有选择继续沿河谷傍道而行,由白水街直穿青川经青溪过平武南坝(古江油戍)抵达涪城。因为这条路全线沿河谷构造而成,只有青溪镇至南坝镇间一座被称为“桥子顶的高峰(海拔2300米),其余路途均较和缓平顺,是由甘入川的正路;但此线居民聚居点较多,且路程长,不利于掩军突袭的战术。于是邓艾选择从碧口出发,翻越海拔2227米的摩天岭,直抵乔庄镇,此后再绕道雁门坝(即汉德阳亭,另一说为马角坝)直驱平武。此路虽崎岖坎坷,摩天岭险峻难攀,但由碧口到乔庄只有数十里,还可避开戍守在白水关的蜀军,到雁门坝后再“行无人之地七百里至平武,完美地隐藏了邓艾的战术动作。

阴平古道因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而闻名天下(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最关键的是在邓艾抵达青川乔庄镇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奔赴剑阁配合钟会前后夹攻夺取蜀大门;一是占江油作为小后方,在此整休,然后直取成都,达成一举灭蜀的壮举。邓艾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如果配合钟会拿下剑阁,打通入蜀道路,迎钟会所率大军入蜀,看似稳妥,但若不能全歼姜维、廖化,姜、廖必定会逐城、逐关退守,拖延战事,钟会所担心的“粮运悬远情况必然更加恶化,既与原先冲其腹心的谋划不符,而且也失去了偷渡突袭的锐气和突然性,导致风险增加。若待部队稍事休整完毕,趁蜀内空虚,阎宇率领的巴东援军尚远,下江油、克绵竹,则成都面前一片坦途,而且姜、廖部也被牵制在剑阁,难以回顾,看似孤军深入,实则直捣黄龙,一战而竟全功。此战过后,邓艾名噪海内、百世流芳,唐、宋时皆配享武庙。偷渡阴平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一次经典的突袭战例。而青溪镇境内的摩天岭作为邓艾奇袭灭蜀的最重要一站,留下了诸多供后人凭吊的传说和遗迹。著名的有落衣沟遗址,相传为邓艾“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时遗落衣物之处。有写字岩古迹,其石峭壁如镜,刻有“邓艾过此四字,现已毁。此外还有听信沟、打箭坪、印盒石等古迹遗址。

2
傅友德强渡阴平灭夏

 明洪武三年(1370),明军在主帅徐达的带领下已连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甘陕等地,大破扩廓帖木儿于甘肃定西(今甘肃定西市),打掉了元廷在中原地区最后一个有力据点。“不五六年间,群雄敛迹,仅剩巴蜀地区的明夏政权依靠幼主明升、左丞相戴寿凭借地利苟延残喘。而原明夏太祖皇帝明玉珍已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春过世,新继幼主无力弹压,大臣间相互争权,经明昭之乱后,内患频起,虽然朝局最终被戴寿勉强平定,但夏国元气已伤。

清溪古镇(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明洪武四年(1371),明军分为两路出兵伐蜀,一路为汤河、廖永忠部,在瞿塘与夏军正面交战。另一路为傅友德、顾时部。出兵前,朱元璋密嘱傅友德征蜀方略:“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师。若出不意,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兵贵神速,患不勇耳。傅友德在朱元璋的谋划下完美执行了此次征蜀方略。先佯言出金牛道进攻,引起驻守瞿塘的夏军注意,然后派人侦知阶州(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西北部)、文州(北周、唐为文州,宋废,元复为文扶州万户府,今甘肃文县)守卫力量薄弱,于是领兵急渡陈仓,以五千精锐为前锋,攀山越谷、不分昼夜赶至阶州。阶州守将丁世珍出城迎战,惨遭大败,于文州城前三十里,断白龙江桥以阻傅友德。傅友德命士卒修桥抢渡,在五里关(今文县城北关家沟五里关)再败丁世珍,攻下文州全境。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至此,阴平古道门户大开,傅友德迅速通过白水江,抵达碧口,此时距离成都尚有多处天险,但夏国人心离散,险关已无人可守。傅友德由阴平正道通过,军至杲阳关(今青川县三锅石镇关垭山),龙安宣慰司同知薛文胜率军投降,“供给军储,指引道路。其后傅友德部势如破竹,高歌猛进攻克绵州(今绵阳),并命人将捷报书于木板,放入汉水向瞿塘一线对峙的两军传递,宣扬军威,然后继续向前攻击汉州(今广汉市)。在傅友德攻击江油时,戴寿方获知阶州、文州失守的消息。为确保成都安全,急调瞿塘守军精锐奔援汉州,但还未赶及,汉州城已被傅友德攻破。

 傅友德趁士气高昂之机,继续率兵大败来援的戴寿部,进而围攻成都。与此同时,由于瞿塘方向守军力量被削弱,汤河、廖永忠在接到傅友德的捷报和朱元璋的问责旨意后,由廖永忠率水师击破瞿塘,攻克重庆门户铜锣峡,夏国君主明升恐惧之下遣使请降。戴寿接到妻儿老小来信,闻听明升已在汤、廖兵锋所迫下投降,丧失斗志,在封籍府库向傅友德投降后,与向大亨、莫仁寿等人凿船自沉而死。

 此次灭夏之战,因“一战戴寿披靡,再战因逼成都”“戴寿为傅将军生擒于成都,于是中国清宁,颍川侯傅友德被明太祖朱元璋评为灭夏第一功臣。

 傅友德灭夏与邓艾入蜀有相同之处,却也不尽相同。相同之处一在于二者都有偷袭的背景。邓艾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傅友德佯称出金牛道攻击,却从陈仓转道偷袭阶州、文州。二在于两次战役都各有伐蜀主力部队在正面战场牵制敌军,为偷袭行动掩护。三在于偷袭得手后,邓、傅都选择倍道而进趋赴成都,没有与主力汇合夹攻敌军主力的打算。不同之处一在于邓艾需要顾忌白水关的蜀汉戍军,所以选择翻越摩天岭绕过白水关直抵青川乔庄,再赴汉德阳亭。傅友德则是在扫除阶、文两州抵抗力量后,阴平道已无人能守,所以选择由阴平正道挺进。二在于蜀汉政权中心在成都,夏国政权中心在重庆,防卫重点不同。但由于成都控制着金牛道以南的剑阁、绵竹等地,在地缘上占据着四川盆地的决定性地位,不容有失,这也是戴寿拣选瞿塘精兵援救成都的重要原因。三在于邓艾面对的蜀汉政权虽内部有嫌隙,但政权仍较稳定,军队主力集中。傅友德攻击的明夏政权则主幼暗弱,内部动荡不安。明玉珍死后各大臣相互争权,右丞相万胜、知枢密院事张文炳、明玉珍义子明昭矛盾爆发,互相残杀,待左丞相戴寿勉力平定朝局后,平章吴友仁又占据保宁府(今苍溪、阆中处),专权妄为。夏国动乱的朝局、离散的人心是其覆灭的重要根由之一。

3
红军鏖战摩天岭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此次会议纠正了博古在军事领导上“左的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提出以决战防御,在运动中歼灭、粉碎敌人的作战方式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指导思想。

 在此思想指导下,1935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电告红四方面军,为与中央红军形成配合,并发展壮大苏区,宜迅速集结部队,将苍溪、阆中、南部作为主攻方向,向嘉陵江以西进攻,“从敌之堡垒间隙部及薄弱部突入敌后,在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敌人,于运动战中包围消灭之”。红四方面军积极部署兵力,同时为迷惑敌人,掩藏战略目的,配合由鄂豫皖进入陕南的红25军,于2月3日发动陕南战役,攻克宁强、勉县两城及阳平关,逼近汉中,取得大胜。此役成功引起敌军恐慌,促使其调整兵力部署,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3月29日,红30军、31军、9军各一部首先强渡成功,驻守嘉陵江西岸的敌军崩溃逃窜,至4月2日,敌江防线全部瓦解。待红军全部胜利渡江后,红30军、31军一部继续向青川进发,意欲打通与中央红军会师北上的通道。

 1935年4月6日,红31军91师127团先遣队占领五龙山,并于当晚配合127团主力打退丁德隆旅一连、邓锡侯部两个营和一个别动队的袭击,歼敌百余人,毙敌营长1名,迫使敌军逃过白龙江断浮桥以自守。4月7日,红31军89师271团挺进乔庄。10日,红30军268团、269团进入薅溪(今青川县蒿溪回族乡),红军首长徐向前、李先念、陈昌浩于薅溪“拱北设立指挥部,派出部队奔赴摩天岭抢修工事。11日,271团由大沟进军悬马关、塘房沟、后槽里等山头抢修工事,127团兵分两路进占平台山,丁德隆调集部队和地方民团分多次向平台山祖师庙反扑,均被127团击溃。

青川县蒿溪回族乡(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与此同时,胡宗南部晏俭团和刘洪勋地方民团开往悬马关北的洞洞河、园谭子一带设防。红30军263、267、268三个团,一路插摩天岭左侧七里茅坡据守,一路抵文县梨树台、马尿水一带牵制丁德隆部甘绩生团。此次战役于4月11日正式全面打响,双方在悬马关一线的九道拐、大刀岭展开激战。摩天岭一线也与甘绩生团交火,由于敌59师向摩天岭逼近,因寡众悬殊,红军从位于甘肃和青川交界的摩天岭界碑撤至摩天岭隘口,在切刀背、九道拐修筑长3华里的工事,用机枪封锁,阻止敌正面进攻。敌军受挫后,胡宗南又调集两个旅的兵力增援,原本据守七里茅坡的红军也向摩天岭阵地接应。

 18日,丁德隆部欲向悬马关、摩天岭一线的敌军靠拢,红127团在红274团和红9军一部的支援下,以牺牲百余名红军战士生命的代价,成功阻击了丁德隆部,给敌人以大量杀伤。22日,胡宗南又派出3个团开往大刀岭,敌师长陈沛以数倍于红军的兵力向大刀岭、九道拐、平河子、柴家梁等地发起进攻,红军浴血奋战,成功占领悬马关制高点,凭借深沟高垒顽强防守。

 经18天的激战,胡宗南已集结1个师、3个旅、6个团和两个地方民团数倍于红军的兵力,敌各部轮番进攻,仍无法夺取红军阵地。在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红军于4月29日奉命撤离战场,作战略转移,经青溪向西挺进。

 此次战役,红军英勇顽强战斗,拖住胡宗南大量兵力,保障红四方面军右翼安全,并多次打退敌军进攻,杀伤多人,令敌军闻风丧胆。

 红四方面军也于6月成功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会师。红军战略转移后,胡宗南部损失重大,在碧口公园半山腰建立了所谓的“烈士公墓”,这也从反面彰显出红军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1949年12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82师550团由碧口出发,夜12点入青川境黄土梁,仅用一天多时间,便于19日凌晨迫降县长曾汉强,解放全青川。

落衣沟(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十条古道之一,最后一次由青溪镇阴平古道展开的战役,距今已有近70年。全长350公里的阴平古道也不再是邓艾偷渡时的“邪径小路,但北熊关、落衣沟、杲阳关红军桥等历史遗迹,仍在向世人静静述说往昔大战的惊心动魄!

青川唐家河阴平古道不仅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