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11:31:53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我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成长 ‖ 郑光福

作者:郑光福(成都市文广旅游局退休干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03 22:25:59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成长

郑光福

近日翻到1953年1月的《川西成都市郊区土地房产所有证》,该证载有“四区东城乡村民胡安德”(我母亲)“本户全家所有土地共计四亩六分四厘”“瓦房一间半”“任何人不得侵犯”等字样,盖有成都市人民政府方印一枚,落有“市长李宗林、副市长米建书,李劼人”签名及私章。又查1953年3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户口备查》,上面载有:“户别”农业户,住址:“东城乡永年村61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分田分地对我们一家三口的确权。回忆今生我在填写各种表格住址时,我均用此老旧户口住址,至今身份证上也有“永年村61组”未变。

我于1950年底出生在成都市望平横街54号,父母迁至猛追湾郑家院子后,带上我一起耕种农田。我自认为我是成都东郊猛追湾一位农民家庭的儿子,在党的阳光下成长!

1958年,我就近读圣灯寺小学,今成都市建设路小学。1964年考入成都沙河中学,即成都第三十中学。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我便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68年底,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我便成为回乡知青,一直务农。我深知自己没读多少书,然而相比生产队400多农民,我算是有些文化的人了。

“文革”期间,成都市金牛区200多所中小学极缺教师。1972年,我便被生产队推荐进了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吃住不花分文。次年,我便被分配到成都金牛区院山公社当中学教师。这年我22岁,似一棵小苗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成长起来。

是的,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是的,是党和政府让我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我的人生机遇让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客观地讲,那时的我对党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意义的认识是浅浅的。因为那时,国家还处在“文革”动乱之年,教师属于“臭老九”之年,我对这世界,这人生的意义,特别是对党的认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一知半解。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紧接着党和国家在思想意识形态开展了“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伟大的党终止“以阶级为纲”,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些年月,通过各种各类的学习,我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党的认识也有所提高。

那时,我立志要树立远大理想,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那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具体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做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记得此时,我已经是成都市金牛区图书馆馆员,具体负责全区农村大队图书室借阅辅导和全区出土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有一天甘蕴琼馆长说:“小郑,你出生农村,本质好,你进了川师,教过书,到馆里工作两三年来表现也不错,你应该争取向党组织靠拢!”

在甘蕴琼馆长帮助下,1980年,我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年我又被评为“金牛区先进个人”,工资还奖励升级。然而,1980年底甘馆长又找我谈话,说调动我工作的事,要我离开这份十分热爱的岗位。她拿出一份写有“因工作需要,郑光福同志从即日起调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宣传部工作”等文字的公函,叫我尽快交接工作后到区委宣传部上班。1981年春,我便服从组织安排到区委宣传部报到。

上世纪80年代初,围绕成都市中心一周的金牛区地域范围较大,有16个公社,我有用武之地,任其展示。1983年,温江地区并入成都市后,金牛区改16个公社为乡,称靠一环路的乡称“内八乡”,以外的乡为“外八乡”。我的工作重点便是采访宣传金牛区各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种新的做法。

为搞好新闻宣传工作,1984年,金牛区委宣传部送我到位于重庆的中国新闻学院(1981年1月在北京成立,新华社主管,2002年2月停办)二部进行新闻采写业务学习。在宣传部几年的工作中,我为金牛区改革开放采写的大量新闻稿件在各报台刊播,如《致高的带路人》《金牛区稻田养鱼两万亩》《金牛区交流提高乡镇产业产品质量经验》《杜甫草堂呤诗处“寒士”住进新楼房》《金牛区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农民王安全给金牛区干部作工作报告》《金牛区形成三个文化中心》《青龙乡干部广交“穷朋友”》《竟华喜收小艺徒》《金牛区公布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康复门诊受欢迎,一月就诊上千人》等,这些诸多新闻稿,从不同侧面记录和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成都市近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

1985年6月底,我学成结业回到金牛区委宣传部。7月1日,金牛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振中给我慎重谈话:郑光福同志,根据对你多年的政治表现、工作表现,区委宣传部已开会同意你为中共金牛区委宣传部预备党员,希望你树立远大理想,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特别是加强党史和党的理论的学习!那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64周年生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第一次出席了庆祝建党64周年大会。会上,我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这年,区委又任命我为“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报道组副组长”。党是阳光我是苗,我在党的阳光照耀下不断成长进步。

为搞好新闻宣传工作,1986年,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记者协会又安排我去当时经济发展最快的浙江温州学习参观。这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年,内地人思想解放不如沿海城市,当深圳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发展私营商品生产”等口号时,内地一些人还难以接受,还在争姓“资”姓“社”等问题。那次学习参观,我开了窍,经过思索,我写下了一组温州见闻散记,有《踏上温州之路》《冲破经商旧观念》《桥头纽扣市场》《农民城龙港镇》《温州人的待人接物》《文化茶厅一瞥》《税收短少令人担忧》《价廉质低不可取》《江心谷园太冷清》《市容应上跟商品经济的发展》共十篇,先后在《经济效益报》《四川工人日报》《成都晚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金牛区广播站等新闻媒体刊播,从侧面鼓动了内地私营经济要向温州人学习,大胆地解放思想,大胆地发展私营经济。

入党后我是党的人,一切服从党安排。我因采写《温州见闻》等为改革开放而歌的新闻有点影响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当时正缺懂农村“四季”的记者编辑,主持电台工作的副台长程然找到我说:你是学新闻的,现市电台不少骨干去筹建恢复成都电视台了,人手极缺,市委领导叫我们物色人手,想调你进电台来加强对农村广播节目,希望我去电台工作。1987年春,我便服从工作需要,又调进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任市电台对农节目的记者、编辑。

1987年春,我到成都市东城根街76号市电台小角楼上办公室一看,这里硬件条件比金牛区差,但我没有怨言。我知道全市有19个区(市)县的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宣传,我专业对路,兴趣所投,可大显身手。那年起,我便努力采写各地新闻报道,组织区(市)县通讯员队伍,组稿并编写出大量对农广播节目。为扩大宣传范围,经领导同意,我又将对农节目改为“市郊天地”,同时又开设了“致富信息”“川西风情”“地名趣谈”等栏目。我在电台干了8年采写编新闻工作,获奖50多个。1994年,被评为主任记者。我将《川西风情》的文章集纳成书,省委老书记杨超还为我题写书名。

1994年底,我又服从组织安排,被调到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台)任总编室主任,后又任办公室主任,社会管理处处长等职。

总之,服从党组织安排,我的人生一路走来,一切听党指挥。回忆今生,无论在任何岗位工作,我都尽心尽力,按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所能及地做了些具体事,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十分感谢党组织的关爱。

时光如梭,如今我已是退休老人,现又担任了成都市文广旅游局退休党支部宣传委员。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退休不能退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去年疫情来袭,我不但积极带头捐款,还采写了上万字战疫情文章,3月17日《华西都市报》刊出《战疫情我带头捐款》并获得四川文艺促进会“抗疫情”的大奖。

退休生活中,我也始终坚持学习,紧跟新时代步伐,在新长征的路上继续发挥余热。如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事过地名普查、民间文学普查编写工作,金牛区民政局聘我为“地名专家”,我不仅写了几十篇“地名由来”见诸报刊,宣传成都的地方历史文化,还完成了20万字的《中国民俗志·成都市金牛区卷》编写工作,也出版了《新闻采写三十年集》等几部专著。

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将继续发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书写人生更多的故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郑光福(成都市文广旅游局退休干部)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