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漫话宜宾南溪“仙源”之缘‖黄川模

作者:黄川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7 17:26:34 浏览次数: 【字体:

漫话宜宾南溪“仙源”之缘

黄川模

古蜀人最富于仙道崇拜思想,相传古蜀五祖皆是飞升为仙的。成都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始建于周代的成都青羊宫即是老子传道的道教圣地。

位于蜀南的千年古县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自古就有“仙源福地”之称,现今又以“仙源南溪,翡翠江城”作为城市宣传语。那么,南溪为何又名“仙源”,有哪些仙道故事和历史依据呢?

“仙源”一词,大意有三:一是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二是特指晋代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如唐代王维《桃源行》诗云“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三是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如明末清初吴伟业《避乱》诗云“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

唐乾符二年,在南溪县仙源坝筑奋戎城(今南溪旧城区)。北宋乾德中,南溪县治所迁奋戎城。此仙源坝之“仙源”,即指南溪自古即是神仙所居之处。本文拟从传说与实证两方面简述南溪“仙源”之缘。

刘景鹤、李八百、杨发的仙缘

南溪仙源坝的得名虽无可考,但南溪却流传着不少仙道故事并留下众多遗迹。史载与传说显著者有三:

其一,汉武帝时有真人(道人)刘景鹤,隐居于原南溪县西北平盖山,山有石洞深邃,上有石穴,圆如灯盏,有清泉流出,汇为仙源池,刘景鹤取池水炼丹,后得道,驾鹤入建州。唐代杜光庭诗云:“势压长江空八阵,吴都仙客此修真。寒江向晚波涛急,空洞无风草木春。江上玉人应可见,洞中仙鹿已来驯。龙车凤辇非难遇,只要尘心早出尘。”

民国《南溪县志·舆地篇》记载“李公洞”书影

其二,县东龙腾山,下瞰大江,山半有洞,四丈深,内有丹炉、石灶,相传为神仙李八百所凿。洞口原有“李公洞”三个石刻大字。李八百,也名李真,为蜀中八仙之一,相传为商周或晋代人,其寿八百岁或日行八百里,故称李八百。他在蜀地留下众多遗迹,南溪“李公洞”应为其修道升仙的遗迹之一。李公洞石壁原有李真回文诗一首:

潺潺水响绝尘嚣,久隐人高树挂瓢。

山好有仙寻药采,灶空无火觅丹烧。

闲云坐处弹琴静,晚洞归来驾鹤遥。

关半户时明月夜,湾池柳对院边桥。

南宋杨万里诗句:

李真宅子故依然,道院西偏古洞前。

一日身游八百里,三番花落九千年。

清末南溪曾鹤龄诗云:

偕隐山中有李真,窅然一洞大江滨。

得依萱草长延算,不泛桃花自驻春。

遗蜕成灰风已古,回文在石迹犹新。

濯缨岩下渔郎语,荆棘封门怕问津。

其三,唐代南溪人杨发,中进士后无意为宦,继续在县北凤凰山书院(后为学宫)读书。学宫旁有弹琴台,杨发弹琴于此,后悟道,埋琴于台下,飞仙而去。父老言,每闻琴声必多科第。杨发《南溪书院》诗云:

茅屋住来久,山深不置门。

草生垂井口,花落拥篱根。

入院将雏鸟,攀萝抱子猿。

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南溪仙源坝之得名,是否与刘景鹤、李八百、杨发的修仙故事有关,目前尚无定论,但南溪地势之胜、仙迹之显,则昭示着此地与仙道之缘非同一般。

嘉庆张仲芳“泽溯仙源”石刻

南溪“仙源”之名的实物证据,至清嘉庆时才出现。此事还要从县令张仲芳说起。

张仲芳,江苏宝山县(今上海宝山区)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举人。嘉庆五年(1800)就任南溪知县,嘉庆九年(1804)离任。在任期间,张仲芳钟爱南溪文化设施建设,倡导修建祠堂、寺庙、亭阁,如奎星阁、城隍庙等都经过张仲芳培修而焕然一新。在任的某一天,张仲芳听闻长江南岸有半月池名胜,形如半月,位于琴山脚下,池水汩汩而出,清澈透亮。立于半月池旁,威风拂面,大江前横,碧入江波,境至闲静,真是绝胜仙境。于是,张仲芳于半月池后石岩处,修建龙王祠,并横排书“泽溯仙源”四个大字于石岩上,左侧竖排落款为“邑令宝山张仲芳题并书”。至此,“仙源”一名即由文献和传说落到了实处,题刻保存至今,字迹清晰,是古城南溪别称“仙源”的珍贵实证。

嘉庆“泽溯仙源”石刻(局部,位于今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

龙王祠修建后,殿台楼阁,飞檐翘角,禅音袅袅,活水溶溶,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民国时期,由于管理不善,祠庙日渐荒芜,成为南溪船会会址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上方山石垮下砸毁祠庙,建筑已不复存。半月池活水消失,淹没于丛林翠竹之中。仅有“泽溯仙源”的题刻,位于新搭的小庙内和右侧外部,保存完好,诉说着一方胜景的兴废变迁。

清代“仙源包腾芳题”黄河溪口石刻

据宜宾《酒都文物》《南广镇志》两书记载,黄河口石刻位于今宜宾叙州区南广镇黄河村6组黄河溪边,形似倒立雕印,俗称“玉印石”,上有“玉印”“仙源包腾芳题”阴刻楷书。清代南溪包氏书画名家众多,“芳”字辈中包欣芳即为清道光举人咸丰进士,包腾芳为其堂弟,廪生。此方清代石刻也是南溪别称“仙源”的又一实证。

光绪张如翰“仙源”石刻对联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宜宾市李庄镇,1984年前隶属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2007年,李庄镇禹王宫(现名慧光寺)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位于原李庄镇中轴线上,坐南向北,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由大山门、戏楼、前后殿及厢房布局组成两个四合院式古建筑。大山门匾额刻“功奠山河”四字楷书,其左右石质门坊所刻对联为:“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毓仙源。”由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南溪县李庄人张如翰(字松晴)撰书。此古迹也为南溪古称“仙源”的又一实证。

原南溪县李庄镇禹王宫(慧光寺)有光绪举人书写的匾额和对联

光绪郭凤鸣“仙源”摩崖石刻

现宜宾市叙州区南广镇,曾是一个货运繁荣的千年水陆码头,川滇边境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也是宜宾哪吒文化发源地。此镇陈塘关社区高架桥下,至今留有一方光绪“仙源”摩崖石刻引人注目。岩石中间,约一米见方的“仙源”两个大字粗壮清晰,左旁有六行四十四个小字题款,经风化及人为破坏,较难辨认。经李秉仁等努力,终于“恢复”题款小字的本来面目为: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三月,李翰仙明府办南广鹾局。后得隙地,天然奇境也。经营既岁,摩崖题此记之。泰州郭凤鸣。

此方摩崖石刻文字的大意为:

这真是一个神仙所居之处。光绪二十七年即辛丑(公元1901年)三月,李翰仙长官开办南广盐业经营管理局。之后得到这块空地,简直是天然而奇特的处所。如今已在此经营管理满一年了,于是在石壁上刻上文字以记录此事。泰州郭凤鸣题记。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南广县,郡治。汉武帝太初元年置。有盐官。”此方刻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的石刻显示,清光绪时宜宾的南广河口,由政府在此设有盐业稽查管理机构。这对于研究南丝绸之路宜宾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都是重要的物证。

光绪“仙源”摩崖石刻(郭道明 摄,位于今宜宾市叙州区南广镇)

此石刻涉及时人两名,其中,泰州郭凤鸣,人事不详;李翰仙,湖南人,清末任四川盐道衙门派驻宜宾盐务委员,曾有题宜宾真武山遇仙楼联:

当碧云天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人来。

西南历史上,虽有汉置南广县与梁置南广县(南溪县前身)之别,二者在境地、建置时间、治所方面皆异,但梁南广属汉南广析出的小部分(钟朝煦民国《南溪县志·舆地篇》语意),况且两县大体上时间相续、地缘相邻、人缘相亲。尽管南广古镇未必曾属梁南广即南溪县,但民间口碑里两者往往是一体的或部分融合的,因此,地处南广古镇的“仙源”摩崖石刻,也当视作与南溪有关之物;清乾隆翁霔霖《南广杂咏》、清道光万清涪《南广竹枝词》、近现代黄炎培《南广三青年》等诗作,也当视作描写南溪风俗人情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川模(宜宾市南溪一中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南溪区巴蜀家风研究中心理事长,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