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老虎与豆腐的故事

作者:李秀瑜 来源:重庆地方志 发布时间:2023-05-28 13:56:58 浏览次数:623 【字体:

老虎与豆腐的故事

李秀瑜

老虎与豆腐不同属性,两者本是“八杆子打不着”。可这两样东西在川渝地区,三百多年前就有了关联,许多地方称“豆花”为“灰毛儿”就是证据。

虎,又名老虎、大虫。哺乳动物,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敏锐,性凶猛。目前,虎为珍稀濒危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豆花,是豆腐的雏形,为人们常用食品。黄豆经水泡、磨碎、滤浆,加热后将卤水溶入豆浆,豆浆中的蛋白质渐渐凝结成稀软的固体,成为豆花。把豆花舀在铺有白布的木方格里,经挤压出部分水分便成豆腐,再压则成老豆腐。民间把这制作过程称为“点豆花”或“做豆腐”。豆花雪白细嫩,美味可口,是川渝人的最爱。

川渝各地对豆花的称谓有所不同,成都和重庆主城的人对豆花的叫法较为一致,即:豆花就是豆花,豆腐就是豆腐,前者是嫩豆腐,后者为老豆腐,只有老嫩之分吃法不同而已。可其他地方对豆花的叫法就有点稀奇古怪了。宜宾、乐山一带称豆花为“灰磨儿”、加了辣椒的豆腐乳称为“红灰磨儿”;邛崃称豆花为“灰蘑儿”;自贡、富顺、荣县、威远、仁寿一带称豆花为“灰毛儿”;内江、隆昌又将豆花叫“灰妹儿”;泸州、合江称为“灰门儿”;遂宁称为“灰馍”;永川去了儿音称为“灰毛”。“灰”为豆腐的颜色,黄豆也称大豆,俗称“豆子”,其中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的豆子,混合磨制的豆腐呈现灰色。

钩陈历史,想不到统称为豆腐的“豆花”与“灰毛儿”,还真与老虎有关。

《群虎图》 张善子 作

明末清初,川渝各地虎患猖獗,“老虎吃人”事件时有发生。人们闻虎丧胆,豆“腐”与老“虎”同音,说此腐想彼虎,难免心头恐慌。人们避讳直接说“虎”,非说不可就改换说法,换成大家熟知、温顺的家猫,以猫言传意会地替代老虎,于是人们就把豆腐说成:“灰猫儿”。各地口音差异,久而久之“灰猫儿”便衍生成为“灰毛儿”“灰妹儿”……

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清乾隆三年(1738年)百年余年间,川渝发生战乱、瘟疫和虎患,造成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这段惨痛的历史,各地地方志皆有记载。

据《重庆地方志》记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七月,有虎入重庆城;清顺治三年(1646年),重庆大旱大疫,“几无遗民”,复有虎患;顺治五年(1648年),群虎白日出游。江津县大饥。县城成为虎狼猛兽巢穴,十年左右人烟断绝。《宜宾地方志》记载:明末清初,宜宾战乱频繁,张献忠军四次入宜,均被南明军、清军绞杀,宜宾城遭受了空前浩劫。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彝人陈奎、明遗臣宗室等攻破宜宾城,城区再遭战乱,翠屏、真武二山皆为丛林,白骨成堆,虎豹出入,要聚集四五十人才敢出城下河担水。

《虎啸山林》张善子 作

《荣昌县志》第十九卷记载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往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朝廷派县吏张懋昌上任荣昌县令,随行8人昼行夜宿,终于走进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荣昌县城。城内无人,冲出的竟是一群老虎!众人大骇,经一番血肉拼杀,2名军士力保张县吏逃出,其余5人尽皆落入虎口。可见当时川渝虎患酷烈,人们随时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会引起恐慌的字眼,谈虎色变,避讳说虎而用猫代替。川渝地区还有把常用工具“斧子”说成“开山”,也是避讳虎的意思。

“湖广填川”大规模的移民入川,复垦农耕,且百年无战事,川渝生息得以休养,从前荒凉的局面得到改善,成为富饶的米粮生产基地,恢复了天府之国的名誉。老虎丧失了广袤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少到渐渐消失。川渝百姓也遗忘了那段老虎肆虐的历史,对老虎的畏惧消除,也就没有了避讳。豆花、豆腐回归原本的称谓。现在民间已不知道“灰猫儿”“灰毛儿”为何物,原来却是人们常常享用的美食。

下面说说川渝豆花的相同与不同。

豆花细嫩,鲜美爽口,关键在调制蘸豆花佐料。川渝地区最讲究调制豆花佐料的地方,当属今自贡市富顺县。富顺豆花佐料“糍粑海椒”和“豆油”分别制作。糍粑海椒是将热水浸泡的辣椒、花椒、大料、八角、食盐、芝麻、花生和用菜油酥过的豆瓣一起放入石碓窝里舂烂,舂得越细越好。豆油制作则是把豆油装进大缸内,将丁香、广香、肉桂、胡椒、花椒、大料、砂仁、紫草、甘松、甘草等香料用纱布包裹好后入缸浸泡5—7天,然后再把泡制的豆油放到锅里煎,烧开即可。待豆油冷却后,舀到小瓦缸里加入味精、胡椒和其他香料粉。打豆花蘸水时,先舀豆油,后放糍粑海椒,再淋熟油。这几十味精心制作好的豆花佐料,上桌享用时还要用筷子尖沾上一丁点奇香无比的“木姜油”协调诸味,起画龙点睛作用。蘸上富顺佐料的豆花,入口不用咀嚼,舌头在口腔里轻轻呡动,瞬间,嘴里的豆花化有型为无型,留在口齿间的却是细腻微辣的奇香,回味悠长。故有“富顺豆花甲天下”之说。

虽然富顺豆花如此美妙,但重庆人却觉得富顺豆花佐料制作过于繁琐,特别是那“木姜油”的奇香,有重庆人不适,觉得“木姜油”在口中有股怪头怪脑好似肥皂的味道。重庆人的豆花佐料讲究红油透亮、突出麻辣蒜香。吃豆花的时间和方式也与川人不同,从前川人习惯于早茶后下馆子,用“豆花下酒慢慢来”,以消磨时光。喝完酒后再将佐料和豆花残余倒入饭中,搅拌后一起吃完。重庆人工作、生活爬坡上坎,来去匆匆,习惯于中午以豆花下饭,快捷方便。搛起一坨豆花蘸上佐料不是直接入口,而是夹入饭碗里,看着那红油浸入白米饭中,辣味上涌,然后端起碗与饭同时刨入嘴里。此时,豆花与佐料、米饭在嘴里咀嚼,嚼出两个字:巴适。

实话实说,重庆豆花佐料内容远不如富顺豆花佐料丰富,制作工艺也不如富顺豆花佐料细腻。但重庆人不东施效颦,而是化繁为简,除了常用的葱、姜、蒜、盐、酱油、味精加油辣子海椒、花椒外,还有将油煎虎皮青椒捣碎加盐的豆花佐料,有火烧干辣椒捏碎加盐的豆花佐料,有重庆丰都直接把红辣椒烧成黑黢黢的胡辣椒后加上盐巴的佐料。其简单粗糙地以辣取胜,符合重庆人粗犷豪放,热烈耿直的性格。

(参考资料:《重庆市志》《宜宾地方志》《荣昌县志》《四川方言与民俗》)

来源:重庆地方志

文/图:李秀瑜

来源: 重庆地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