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最早出自马王堆帛书,唐代建置德阳县实为古绵竹复县

作者:王明平 来源:红星新闻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6:43 浏览次数:438 【字体:

揭秘德阳城名来源

最早出自马王堆帛书

唐代建置德阳县实为古绵竹复县

何以德阳?

耗时2年查阅大量史料 德阳研究人员重构德阳政区史

“德阳”一词最早出自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刑阴而德阳。

西汉置绵竹县,辖今德阳市旌阳区、绵竹两地;德阳建县实为古绵竹复县;今绵竹则为古绵竹分设的阳泉演变而来;“旌阳即德阳”观点系古人附会。

绵竹故城遗址出土的“绵竹城”砖(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一座城市的历史,大概就是市民爱上这座城的起点。

近期,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等人完成的科研课题:《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相关成果发表,引起市民对德阳历史的关注。

“课题组耗时2年多时间,查阅大量史料资料,结合考古实证材料等对德阳政区史进行重构,其实就是想告诉公众,德阳是怎么来的。”2023年8月28日,刘章泽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课题成果指出了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县市志)有关德阳政区沿革的错讹,对德阳政区史进行重构,对准确把握德阳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考古材料研究,课题组对“德阳”城名来源给出了答案:唐武德三年(620年),拆分雒县建置德阳县,实为古绵竹复县,而绵竹之名已为“孝水”所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

古绵竹境内城址和侨郡县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古绵竹去向不明

德阳地名几经变迁出现明显“断层”

一直以来,从古绵竹、德阳县到旌阳区,德阳地名几经变迁,其历史发展脉络不够明晰,给政区史研究造成极大困扰。

研究人员举出了例子:任乃强、任建新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中专题讨论了德阳、绵竹两县在南北朝时的建置沿革,认为“这是一个情形复杂,异说纷纭,旧资料遗存问题极多,对古今地名位置全未得到适当解决,必须重新考订的最突出的例子。”清代嘉庆版《德阳县志》连用7个“或”来表达德阳政区演变的复杂性:“德于汉时,为绵竹县地。其后,或为益州治,或为阳泉,或为阴平,或为苌阳,或隶属广汉郡,或隶晋熙郡,或隶南阴平郡,而德阳之名,则自唐武德间始立”。

刘章泽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史籍诸志不一,德阳政区发展脉络出现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古绵竹的去向不明,导致对今绵竹和德阳(旌阳区)前后承续关系的认识不清。元、明、清时期又将晋代旌阳县附会到德阳,更让德阳政区史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县市志),对德阳政区沿革的认识均存在一定问题,德阳政区史研究成为一本难以厘清的“糊涂账”。

此前,很多学者也试图解决德阳政区史这一难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尝试,但未能真实反映德阳政区历史演变过程。

金土村遗址试掘现场(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绵竹故城遗址调查

考古研究人员提出“德阳”来源疑问

“其实早在2004年,绵竹故城遗址的调查与挖掘时,遗址时代下限及其去向的疑问始终困扰着我,我们也一直在探寻答案。”课题主要负责人刘章泽介绍,2004年,绵竹故城遗址的调查与试掘,揭示了西汉至蜀汉时期绵竹县治所的真实状况。2017—2021年,考古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勘探和试掘,确认绵竹金土村遗址为分布面积100余万平米的大型汉晋时期遗址,综合时代、规模、地望分析,应该是文献所载的阳泉故城。“两处新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复原德阳政区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科学依据。”

2021年,德阳市考古所申报的《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纳入2021年四川省文物博物馆领域科研课题。课题以考古发现的两座城址(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资料为基础,探讨德阳的政区历史沿革,并指出了历代地理志、地方志有关德阳政区沿革的错讹,对德阳政区史进行重构。

“行政区划变迁多有文献记载,考古学的任务是结合历史文献对发现的遗址进行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与认识。考古呈现的是一种事实性的历史,但考古也有自身的缺陷,除材料本身的特性外,还受遗址保护状况、考古工作局限等因素影响。”刘章泽介绍,对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深入研究产生的疑问,促使考古研究人员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反思,发现德阳政区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历代地理志、地方志有关德阳历史沿革多有错讹,与史实严重不符。”

疑问一:古绵竹的去向不明。“认为或移治或并入或改名晋熙,将隋代改名的绵竹县(今绵竹)与古绵竹直接联系起来,汉隋绵竹不分。”

疑问二:侨郡县、实县混淆不分。《隋书》将今绵竹追溯至并不拥有实土的侨郡晋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今绵竹来源的认识。

疑问三:对阳泉地望(不知道确切位置时对地理位置的判断)及其归属的认知偏差造成德阳(旌阳区)、绵竹两县历史脉络的混淆。

为了解决心中疑问,德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德阳市博物馆馆员刘天海和德阳市考古研究所馆员何普对“德阳历史发展脉络”展开研究。

金土村遗址出土部分铭文瓦当(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何以德阳?

“德阳”最早出自马王堆帛书

建县实为古绵竹复县

在厘清上述问题基础上,研究人员尝试还原政区设置及其认识过程的历史面貌,结合考古实证材料等,对德阳政区史进行重构。

第一步是“补史”,考古研究人员用考古材料补充文献中缺失的材料;第二步,用考古材料证实史实;第三步,用考古材料纠正文献记载中的错误。

课题组研究认为,关于“德阳”地名的由来,从词源本义到历史沿革一直存在多种说法,并未得到准确的考证。

“德阳”一词最早出自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刑阴而德阳”,本义指“德”在治国中与“刑”的辩证关系。今人所谓“大德如阳”“德政如阳”,则应视为延伸含义,形容厚德载物、崇尚德政等新的城市精神。东汉在今江油东北置德阳县,蜀汉时已移至今遂宁,北周废。

汉至唐德阳政区演变示意图(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结合考古材料研究,课题组给出了答案。

唐武德三年(620年)拆分雒县建置德阳县,实为古绵竹复县,而绵竹之名已为“孝水”所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今绵竹则为古绵竹分设的阳泉演变而来,并在“绵竹”一名废弃后改名绵竹,也是对古绵竹的一种历史继承,而“旌阳即德阳”观点系古人附会。

目前,德阳市旌阳区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旌阳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编纂《旌阳区志》时已采用本课题研究成果,重新修订了旌阳区建置历史。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王明平

供稿:德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红星新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