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八:“五丁开山”迎难而上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6 15:30:41 浏览次数: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八

“五丁开山”迎难而上

易旭东

到开明五世时,删去“中原人”妄称的“帝号”。

从祭祀到礼仪,都进行大张旗鼓的“变脸”。

盛世强君。从开明六世到开明十二世,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争阴影、对外扩张的理想中,秦国与蜀国对于汉中要塞的争夺,更是一场紧张而持久的拉锯战,双方屯积重兵,你争我夺。

既有军事攻伐,也有商旅往来。

交好,战争间隙的暧昧时光。

同床异梦,各怀鬼胎。蜀国与秦国两国边境相对平静。不仅战事稀少,还有使臣往来,互有馈赠,但又都希望对方在与对手的交锋中受损,以便渔翁得利,使自己成为“天下霸主”。

“据有巴蜀之地”。

到了前377年,蜀国从汉水南下伐楚。

尽管吴起虽死,“变法” 却已深入楚国的五脏六腑。虽然蜀军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路高歌,占领兹方。兹方距楚都江陵(湖北荆州),还有400多公里,楚人就已经“为扞关以拒之”。

扞关,在今天今湖北十堰房县一带。

东征受挫,不得不退兵。  

非常满足。在对秦国、楚国的军事行动中,开明王一度战果辉煌。

同期中原,刀光剑影,硝烟弥漫。

变法图强。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凡有血气,必有争心”的大争时代。

各路诸侯,粉墨登场。

扯起大旗,圈占土地。

壮大军队,网罗人才。

为了在史无前例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军营与军营间、帐篷与帐篷中,出没着许多足智多谋的人。他们,头戴方巾,身穿布服,转动着三寸不烂之舌,以足够的耐心、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不同的主子推售自己的强国计谋,试图实现人生价值,也让社会认同自己的价值。

痛则思变。在前361年,秦国走上“变法”强国之路。

“孤秦”图强。“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七国诸侯,唯有秦国在黄河与崤山以西,经济、文明程度,较河东、山东六国低得多。

排斥在“中国”以外,被当作“夷狄”。

在人才引进中,主要接纳来自东方的改革家、军事家与外交家。

所有著名丞相,几乎都从秦国以外聘来。

卫鞅入秦,年方“而立”,却已洞悉宫廷钻营术。首先,结交秦孝公宠信的宦官,走后门得以见王,然后,依次拿出称帝、称王、称霸三种政治设计。秦孝公特别钟情“强国之术”。

“卒用鞅法”。

司马迁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文化独特。融合西戎,注入草原文化,百姓“淳朴忠厚”,尚武团结,“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与法家文化,一拍即合。

秦文公为融入中原文明,摘掉戎人的帽子,学习周朝礼制,安抚周朝遗民。

商鞅变法,首重取信于民。

信者,诚也。《论语》开篇,记载孔子与弟子的语录,出现六个“信”字,特别强调“信近于义”,无论人际关系,还是国际关系,相互信任是交友结盟、治民睦邻的第一要义。

成功诀窍。不是法治理论的首倡者,却是法治实践的表率。法是制度的总称,变法,就是变革传统政治体制,因此法又一立,就不容动摇退缩,“虽乘舆亦不得违法而任喜怒”。

商鞅变法,绝非取消身份、等级与相应特权,而是将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打破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代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变法初令,似属创新,实为复古。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辞辛苦地追寻秦始皇祖先的发迹史。原是替周天子养马的家臣,靠牲畜繁殖,对付西戎有军功,拜爵封侯。商鞅以“法”,帮助秦孝公重振秦穆公霸业的光荣。

法治思想与政治文化融合的典范。

土地国有,始于秦朝。

中国最早的“土地国有+集体固定耕作”。

国家租给农民耕种。《商君书》记载:“訾粟而税。”

訾,量;税,地租。国家根据田亩总收入,收取租金。

堵死农战以外的任何出路,勤勉地安心农耕。《商君书》介绍:“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明法度,定律令”。

以法为治,以吏为师。

整个社会形成“贪狼强力”的风俗。

虎狼之师。以“耕战”为核心,战术不择手段,破坏周朝的“战争法”“战争公约”,狼性在战争中放大,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任何借口,断绝生路,只能激发狼性。

张仪、司马错,狼性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

战国七雄,从前656年到前357年,在160场国际大战中,秦国只发动过11场。但是,从前356年的“商鞅变法”到前221年,在96场国际大战中,秦国发动了52场,取胜48场。

楚国,秦国“变法”前的30多年,就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已为“只是近黄昏”的楚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再次成为决定群侯争霸格局的超级大国。

经典战役“围魏救赵”,吹响了楚人复兴的号角。 

洪流之势。“变法”使两国强盛。

固步自封。版图庞大,给“古成都人”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

唇亡齿寒?“变法”已经卓见成效的楚国,要拿古蜀国试刀。大军挥师西进,占据邻居——巴国的大片领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还是没有让“古成都人”在富裕、安逸的梦中苏醒。

树敌两面。军事上,秦国、楚国对古蜀国,都占据“地利”。

秦国对成都平原,一直有强烈的占有欲。采取硬攻,只能事倍功半。想发起战事,首要打通进山道路,秦惠王使用一条妙计后,又 精心设计了金钱、美人之计,仍然无济于事……

交通便利。纵横交错的道路,从成都平原腹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唯有出川之道,异常艰难。东川路、巴岭路,通向偏远蛮荒的东南方,东北方向连接着先进发达的中原文明。

为了秦蜀两国的经济交流,古蜀国 开辟古金牛道,连接褒斜道。

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一条谷道。

沿汉水支流褒水(褒河)两条河谷而成。斜峪口,在陕西眉县之南,褒谷口,在汉中褒城以北,故名褒斜道。古代由长安去汉中,先入斜谷,后入褒谷,也称斜谷道。全程249公里。

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

汉中盆地北望关中,南通巴蜀。

历来为兵家所重。蜀道的核心地带,秦人入蜀,蜀人入关的必经之所;连绵无尽的山地中,一小块被汉江浇灌的沃土,让汉中成为微型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既是举兵入关的“咽喉要地”,还是屯兵休养的“后方粮仓”。

张良送刘邦入汉时,指出平原广阔,利于农植,可休养生息,为楚汉争霸保存实力。萧何也以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可“养其民以至贤人,收用己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韩信与汉高祖君臣在汉中相会,指出“楚必亡、汉必兴”的道理。

南郑之争,战略上与三国曹刘之争,没有太大区别。

渊源可追溯到前1046年,杜宇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

《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

“褒斜之道,《禹贡》发之,而汉始成之”。《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既排洪行潦,治理水患,又建立水陆交通线路。

导山导河。“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发源于岷山的岷江,流入成都平原后南,向川南的宜宾,汇入长江。

“江沱”的进水口,在今都江堰南马尔墩。首受岷江后,东行经徐埝河故道,东注于毗河,向东直入金堂峡,汇入沱江。沱江尽管源于龙门山,水源的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岷江,自西向东,流过成都平原、龙泉山地,东南于泸州,注入长江。

潜水,“一在巴郡宕渠县,一在广汉郡葭萌县”,即今嘉陵江支流渠江与在今广元境内流入嘉陵江的支流。大禹时期在四川盆地的治水活动,主要集中在岷江、沱江与嘉陵江流域。

创造岷江上游治水使用的杩槎。

还留下“以德治人”的传统。

龙门山,因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得名。

主峰九顶山,也称九鼎山。

岷江、沱江,成都平原的母亲河。

三星堆、金沙遗址的母亲河。

古金牛道在成都平原所经过路段,正是岷江、沱江流域。向北,进入绵阳、广元地区后,主要穿越的就是嘉陵江流域,甚至,大段大段地直接利用嘉陵江河谷,为主要路线的通道。

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是时连通今汉江。

《山海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嶓冢之山,《禹贡》中的“嶓冢”。沔(水),上古时对古汉水上游河段,甚至整个汉水的别称。

由来已久。《禹贡》记叙虞夏时期,大禹带领古羌部落联盟到中原地区,通过这条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嘉陵江),逾于沔(汉水),入于渭(渭河),乱于河(黄河)”的水陆交通线路,先乘船顺桓水而下,然后,转入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附近,至四川广元白龙江口的嘉陵江河段,经过古汉水上游,再进入渭河水路、黄河干流。至少在夏商之际,就已初步形成。

“陈仓道”的前身,被秦以降所称“故道”。

故道,老路、旧道之意。

古金牛道一线,跨越岷江、沱江水系,沿着嘉陵江河谷北上,同步形成。

一条南北向的文化交流渠道,围绕民族族群迁徙的“藏羌彝走廊”网状交通线。天成的古嘉陵河谷走道,连接成都平原与汉水上游地区的通道,后世所称的金牛道是网状路线之一。

大禹与古羌人,最早开辟这条道路。

河两岸的岩壁上,凿有一条难容双脚的鸟道。

在险峻处,排列着钻凿的小石窟。

打通从蜀至秦的信道。古蜀国动用上万的“古成都人”,采用“沿溪河成路,岭横越垭,陡峻盘旋,险绝而栈”的方法, 以血肉之躯犯险,遇山则火烧水激打洞,逢涧就凿洞插木成栈,每条古道的开通,都是壮士喋血浇筑而成的天路,每一次的跋涉,都是惊心动魄的历险。

以开明十二世麾下的“五丁”为基本单位,组织的一支精锐“特种工程兵”,攻坚克难,几乎承担了古蜀王国所有的艰巨劳役,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担土运石,伐木聚沙。

经褒水、嘉陵江,凿通龙门山脉与秦岭山脉。

南段起点,成都金牛大道的营门口。

北段起点,陕西宁强的金牛峡谷。

工程艰险,耗费巨大。

从北至南,陕西境内有金牛峡、五丁关、西秦第一关等;经黄坝驿入蜀,有七盘关、清风峡、朝天关、明月峡、石柜阁、葭萌关、剑门关等。一路雄关据扼,恶水咆哮,千难万险,尽在李白《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长城精神在“围”“堵”,以大围墙姿态,拒绝外人进入自己的“家园”。

“修路拆墙”。“五丁精神”相反,象征延伸、沟通与发展,有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内涵。互联互通,修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也让别人也有路可走,实际倡导了“一带一路”。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