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非常之人”“非常之功”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3 15:47:36 浏览次数: 【字体:

五、“非常之人”“非常之功”

易旭东

 一幅繁盛景象。

 客商流连,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没有高大雄伟的关城,没有史诗般的战火硝烟,没有见过“四边伐鼓雪海涌”的浩瀚,也没有闻听“三军大呼阴山动”的誓言,雄奇险绝,却不逊色于六月飞雪的大漠边关……

 行走最多的还是马帮。

 他们,驮着邓通制造的钱币,驮着卓文君家冶炼的铁器,驮着锦官城的丝绸绵缎……

 中国最古老的国际贸易通道。

 元狩元年(前122年),钦命张骞由“北方丝绸之路”,再次出使西域,直达欧洲大陆,寻找贸易通道,惊奇地发现连长安也殊难见到的蜀地特产,蜀锦、邛竹杖、苎麻麻布、铁器等,在地中海沿岸比比皆是,仰身长叹,原来在我之前已有人捷足先登。“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断定西南有一条通往印度的隐秘商道——“蜀身毒道”。

 他,身在国外,还不知“蜀身毒道”早已存在,古蜀王子“蜀泮”南下交趾的“秘道”。司马相如又予以整修、打通后,忙于作赋,没有及时将功劳上报朝廷。

 张骞所言,迄今邛竹杖的最早记载,尽管并未描述出具体模样。

 到了唐代,“史记三家注”之一的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补充说,“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寥寥数语,点明两点:邛竹杖产地,邛都邛山;邛竹杖优点,“节高实中”,枝节较长,颇为结实,适合为杖。

 今邛崃、荥经间的大相岭,也称邛崃山,便是邛山。

 联系成都平原与中亚、南亚的重要孔道,历被行旅、马帮惊为天途。

《读史方舆纪要》中,清人顾祖禹在说,“邛崃山,一名邛笮山,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聚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邛竹杖也”。邛竹杖本是商贾、行旅登山、赶路时的手杖,带到异域,深受欢迎,从而大量贩运,成为与蜀布、枸酱齐名的特产了。

 在张骞凿空西域、开通北方丝绸之路以前,南方丝绸之路一直是通往东南亚、西亚的唯一通道,该通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也就是“蜀泮”建瓯雒国之前的越南的冯原文化时期。

 筑桥修路。岳父卖铁,女婿修路。

 历史价值同等。

 张骞首先西出,形成“北方丝绸之路”。

 司马相如南行,完成“南方丝绸之路”。

 功不可没。卓王孙,为了协助女婿完成汉武帝交给的历史使命,不惜拿出几代积蓄巨资,建桥修路,遇水搭桥,建造从邛崃到中东的茶马古道,成就了“南方丝绸之路”历史上的辉煌。

 父女俩远见和智慧,应该受到重视和发扬。

 文定疆域,物阜民丰。

 “西南夷”进入祖国怀抱,归宗炎黄子孙行列,各民族进一步团结融合;“西南夷”的深入开发,成都平原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巴蜀文化空前开放,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战略大后方。

 东汉时,西昌生产的“邛都铜洗”(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皿)就曾远销外地,凉山的牦牛、僰童等珍品,以及脚力优良的笮马,不但深受客商欢迎,更成为进献中央朝廷的贡品。

 在西昌的市集上,成都的铁器、丝绸和布匹等商品,时有所见。

 在《史记》中,司马迁描述:“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童、牦牛,以此巴蜀殷富。”再现在繁华的西昌,人们手持一枚枚“五铢”,等待着马帮的到来,购买各种生活物资或异域奇珍的日常情景。

 《后汉书》记录邛都县、越巂郡时,颇为生动:“其土有平原,有稻田。”

 在与滇、蜀的往来通商中,邛都一带的经济、文化与民间手工业,逐步发达。

 情感源流。寻找司马相如的面孔……

 从成都平原到安宁河畔的稻谷,温暖过多少异客的胃;从雅砻江到大渡河凛冽的水流,溅透过多少旅人的鞋。时至今日,虽已无法了解,在“灵关古道”上,有过多少孤寂和眼泪、欢颜和汗水,但通过“它”,天子看到了一方丰饶领地,世界看到了一个东方王国。

 “路”过被称为“邛人”“笮人”部族的领地、三国名将姜维的封地,“走”在司马相如开拓的路上,更“走”在当年那些贩夫走卒、马帮铃响的古老国际贸易通道上……

 深山中的彝寨,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在薄雾里,历史的垂影,依稀可见。

 失落的“灵关古道”,仍在诉说当年的繁盛。

 在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建城的2000多年的西昌,始终以浓淡相宜的姿态,散发幽幽光芒,伴随“灵关古道”而生,也伴随南方丝绸之路共存、共荣,直至今天……

 扛过七年之痒,却扛不过更年期。

 遗憾。司马相如没有将爱情书写得至善臻至美。两人长久分居两地,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给卓文君写了只有十三个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接信,看见在“万”字后,少一个“亿”字,心如刀割、泪眼婆娑。“无亿”即“无意”,丈夫对自己已然“无意”的暗示。强忍悲痛,回了一封“倒顺书”——《怨郎诗》。

 一往情深,决绝写得壮烈。

 字字是思,句句是念。

 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又写了哀怒的《白头吟》、凄美的《诀别书》。

 没有了爱,女人也还是要活下去;如果不要尊严地活着,比选择离开更痛苦。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经典佳句。用心经营自己的爱情,不抛弃、不放弃。

 以爱情为事业,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制的忠实捍卫者。

 惊异于妻子的文采、气度和精神境界。遥想昔日夫妻恩爱,羞愧万分。回信,“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与文君“一生一世一双人”。

 他,驷马高车,亲自回乡,把卓文君接往长安。

 白首偕老。又度过10年恩爱岁月。

 晚年,再被启用帮助天子处理政务。

 每次下班,都直接回家,从不与同僚闲聊国事,忠诚侍奉汉武帝,针对有时沉溺打猎、求仙,寻机劝谏,撰写《长杨猎赋》《大人赋》,警示注意野兽攻击的危险,不要相信江湖骗术。

 还写《秦二世赋》,帮助总结秦政过失。

 谨言慎行,淡泊自守。

 从不争夺名位,家里也不留书籍文章。

 元狩四年(前119年),预感大限将至,振邦济国之仍在,全力完成宿愿:写《封禅文》。

 力能扛鼎,与泰山同重的大作。

 他,身心俱疲又引起糖尿病加重,只得辞官回茂陵家中养病。

 汉武帝担心文化巨星若亡故,家中书稿会散失,派人去司马相如家把藏书收存宫中。卓文君答复:长卿写书很少留底稿,临终前倒是刚写完一篇,若皇上派人来求文,可将此稿奉上。

 使者带回的司马相如“遗书”,汉武帝一看是《封禅文》,正合自己想选择时机去泰山封禅的心愿。不禁感叹司马相如,虽然久已不在朝中,却对国家大事、帝王规划,了解得透彻。

 政治的设计师与预言家。

 死而无憾。元狩五年(前118年),62岁的司马相如长逝。

 这一年,司马迁27岁。

  “文君为诔,传于世”。

  卓文君在丈夫死时,撰诔文以寄托哀思。

  “怜才仰德兮琴心两娱”。再现两人知音情结。

 元鼎二年(前115年),银川平原引黄河灌溉工程初步建成,张骞再使西域,北方丝绸之路开通,中外文化交流也开始新纪元。同年深秋,卓文君也追随司马相如于九泉之下。

 元封元年(前110年),47岁的汉武帝正式举行封禅大典。

 恍然一梦。两千多年的历史。

 司马相如的精神价值公约数……

 “成非常之功”的壮举。

 政治上,“空天引地、错综古今”。

 对大一统的中国,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地位崇高。以《子虚赋》《上林赋》,成为鼓荡大一统文化中国的梦想者、策动者;再以《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成为促成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践行者、宣传者;再以《封禅书》,成为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赞美者、礼赞者。对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

 著述和行为都强烈维护国家统一。在大汉如日中天之时,提出“明天子之义”“正诸侯之礼”,反对“奢侈相胜”“荒淫相越”,具有强烈的警戒意义;反对因循守旧,力主改革创新。

“不师故辙,自摅妙方,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文创自信力。真诚颂赞与虚伪奉承,不可等量齐观。雄浑的气势、华丽的文辞、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想像,神话、历史、现实相融无间的文学意象,看到的是感性生命的极度张扬。

 汉赋,汉帝国恢弘壮大时代精神、时代文学主流的表现。

 大汉帝国的“精神号手”。“汉赋四家”,成都平原雄占三席,以司马相如、扬雄、王褒为代表,汉代巴蜀赋体文学创作集团的崛起为标志,把中国文学推进到“说美”的全新阶段。

 鲁迅评价:“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充满自信的人格力量。与儒学六经并行的儒学文章(诗教),开启巴蜀文化的诗教礼教、百科全书的“通儒”传统,对民族精神家园百花齐放、开放兼容气概和博大襟怀的巨大贡献。

 智慧来源于“古蜀文化”。

 道家思想和神仙色彩明显。

  “特殊样本”。让“蜀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区别开来,决定了巴蜀文化的气质特点、审美取向,首倡的“非常精神”、雄心、气度,为巴蜀文化赋予一种原始的活力、冲击力。

 乐观包容。向上而达观、开放而兼容的文化态度。

 经济上,国际贸易最早的总设计师。

 居功甚伟。将一条民间商道,开辟成帝国官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西南通道。

 创造了一部震撼古今的“国际商贸史”。

 早在汉朝,中国人就证明“一带一路”真实可行。古蜀国借助蜀身毒道,与西亚和非洲开展的贸易,成就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两个巨无霸,一个是古印度,一个是古蜀国。

 作为中国首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保护大西南民营经济良性发展,疏通南亚国际贸易坦途的战略思想和卓越贡献,堪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经济学家。

 不仅开辟南方丝绸之路,还是开发“藏羌彝走廊”第一人。

 以“非常之人”的胆识,“做非常之事”,开发西南夷,成就“非常之功”,为多民族的团结融合与大一统文化中国贡献突出,勇于创造,为民族精神家园贡献文化灵慧的闪光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 ,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时尚“潮男”行走的荷尔蒙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史上最浪漫爱情最激情私奔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谕巴蜀檄》“辑安中国”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难蜀父老》“通零关道”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