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陈鑫明 ‖ 900年的泸州小市水码头(上)

作者:陈鑫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3 14:04:04 浏览次数: 【字体:

900年的泸州小市水码头(上)

陈鑫明

泸州过河——小(市)事。这条口头禅在人们口耳相传中,已不知流传了多少代人。然而,小市在泸州城下以它独特地域优势和水运条件,见证了泸州千百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

翻开地方史籍、文献,那残存在历史典章中的零星掌故与历代诗词的历史碎片、历历在目;若是走进小市去触摸那文化孑遗——老街古巷,临江水码头、参天古树,犹如断金碎玉,这一切却将小市历史文化串成一条隐约不断的长线。

在时间的悠悠长河中,无数的历史尘埃都被冲刷,那些久远的记忆也不再深刻和清晰,然而,当你决定寻找小市的昨天,可以借助历史典章、名人题咏、古代建筑、市井民风、老街风情……见证小市这座凭借两江水运衍生的古镇繁荣与后来的沉寂。

川江岸线(作者供图)

一、普普通通的古镇

托起九百年的码头

泸州这块地方,有过很多响亮的名字,江阳、泸川、泸州。而小市却在930年前的宋神宗元丰年间,城下一乡四镇中就有小市之名。从元代泸州设八乡中小市为一乡,到明设八乡八里三十四部,小市八乡中一,再经清雍正七年(1792年)泸州城下设10乡,光绪二十九年保持10乡建制,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十乡十镇,小市居十镇之首。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镇为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乡改为42镇、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6区61乡镇,小市依旧。

历时近千年间的泸州乡镇区划变更中,小市从未被更改过。难怪说泸州城下有“八百年的大什字,九百年的小市水码头”。

据《宋史》和《永乐大典》载,泸州是西南边最早设草市的地区,时有草市67个。宋神宗(公元1080年)批准泸州茶马互市,到南宋年间小市因位于长沱两江交汇一隅和东大道之始,成为草市之一,因泸州城下一集镇,故称小市。大诗人陆游在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时经小市小憩,对小市有“小市门前沙作堤,杏花虽落不沾泥”的描述,把小市临沱江、长江口的金钟碛、余甘渡头的梅花、杏花、杜鹃的叫声、江水的潮声以及诗人远游而壮心不已全落笔《小市》诗中。陆游还为当年唐子西笔下的“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而惊叹,故而留下“客心尚壮身先老,江水方东我独西”的一番感慨。

小市老街(作者供图)

时有竹枝词云:“小市泸州郭,两岸一水分。绿柏盐巷浅,江上渔歌声。商家数百户,酒旗面面新。忆作小市客,风樯送我君”。每岁,滇黔商客、马队,岁岁云集于市,商船官舫泊于码头,江上百舸竞渡,棹声霭乃,两江的水运繁忙景象,让大诗人从心底发出:“此州雄跨西南边,平安烽火夜夜传”的感叹。据《永乐大典》载:小市位于沱江和长江交汇的北岸,与州城一水相隔,舟楫可通。冬日水落,江上造有浮桥,设于孟冬之旦,撤于孟夏之初,皆架舟为之用木板篾绳(俗称纤弹)一头取办小市余甘树、一头城下枇杷沟黄角树为桥缆。入夏两江合涨、尽没沙碛、江面汹涌、不可复渠,则以舟渡之。

500多年前,明太史公杨升庵谪居泸州时,常到小市探望友人,亲眼得见小市与泸州城江上架浮桥。每年三月,沱江桃花水涨,江面上便架起浮桥,人们过河无须兰舟济渡,就连城中仕女亦可迈动三寸金莲,一步一步地从桥上随意而过。于是乎,民间就有:泸州过河——小事(市)之说。

小市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灯节,大小街巷、码头、商会、堂口、会馆,在店堂、家门檐口上挂红灯,门前结彩、户户放灯。小市半山上的三华山、马鞍山、五峰山,宝莲寺、佛门坎、王爷庙、葆贞观、洞宾亭前灯树林立,灯竿上36盏红灯,通夜大放光明。市街高搭牌坊、彩楼、千盏珠灯闪耀、如同白昼,花灯如林,游人如织,各商会、堂口、码头、会馆的龙灯、狮灯、高撬、旱船、花鼓、连枪队穿街而过,鞭炮响过不停,市井热闹非凡。“喜看小市小升平,旗亭曲坊人如蚁”。便是太史公杨升庵当年在小市放灯节上的所见所闻。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城,小市灯会尽五更”。

二、一个水运衍生的古镇

岁岁官船出故乡

小市从南宋的草市发展成“百家之聚”的水陆码头,主要是由于地域优势、水陆运输便捷。泸州10大乡镇中7个乡镇的货资进出口岸源于小市码头,得天独厚的交通要道,铸就了小市九百年的码头经济和文化。

泸州出城东大道必经小市,上接官亭,可走荣隆二昌,一上成都二下重庆。水岸大小码头,从工部滩、上码头、中码头、王爷庙、洞宾亭到水淹土地,罗汉场、龙溪河口都是盐船、粮船停靠的岸线。小市以水运而立,古镇以水运而兴。自宋元之际的战云纷飞,小市水码头成为两军水战争夺的基地,在长达34年之久的硝烟弥漫、笳鼓悲鸣中,小市成为兵家必争必守的重镇。明清历代,驰驿者舍马下榻小市,官道所由,人烟以聚,风气以开,巨商云集,大户蔚成。盐商、糖商、米贩、茶客集于一市。街下风帆梭织,商货鳞集,小市商埠甲于城厢。唯怪梦仙亭山门联云:“白日看千人拱手,夜晚观万盏明灯”,可见其小市商贸集市之盛,水运事业之兴旺。

每日从沱江上游下来的官舫运艘、商旅之舶,日夜联络不绝。上码头、中码头、王爷庙码头上货物聚集只待中转发运。而长江下游商家视为利之渊薮,纷纷携囊群至,开店设号,各以其所有陈于市。每逢三、六、十,黎明开市,乡人成集,百货交易,珍奇器用,油、盐、柴、米尤多,街巷中又以物产而分米市、糖市、烟叶市场和山货、土特产市场、广货市场。从早至夜,叫卖声不绝。乐山、犍为、自流井、富顺的盐商,江西、山西的粮油商,云贵的山货商,广东的广货商以及成都、重庆、泸州的货铺达百家之多。时有竹枝词云:“初过小市梅正黄,市头百货咸开张。临衢高挂旗一幅,大书川盐官运行。区区集镇虽偏小,客船大贾来行商。四方卖客聚街市,广货卖完买山茶”。

“市侩贩夫争奔走,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市人谁不利熏心。茶楼酒馆纷纷话,大堂尽是买与卖。小商收来交大商,大商载船走三楚”。在水陆口岸经济的影响下,小市在明清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到了清末民初,长江水运的兴起,小市更是商贾辐辏,烟火人家,百倍于昔。

水道夕阳(作者供图)

三、长街顺江而建

集市古风长存

小市街巷,从宋元明清到民国初年多达40条,几乎都与商家以其所有陈于市而名,上码头、中码头、王爷庙的米市、煤炭市场;凌子街的杂货市场、渔市;上大街的盐巴批发市场;转角店的土特产品,杜家街的木货、竹货;小街子的茶叶、红糖市场。

其中临长沱江设市的杜家街、合道街、上中下大街、什字头、新街子长达3余里(1526米)。这条街分段取了几个名字,实际上在明清时叫小市大街,为了使大街连通,绅士、商家、各商会堂口捐资先后修建了洪济桥,通定桥、余公桥、乐善桥、苏家桥、观音桥、宝莲街桥和麻纱桥把从三华山、五峰岭下来的山溪水沟上架石桥,使小市临江大街连成一条三里多长的大街。上大街、中大街、下大街由此而得名。以这条大街为横干道,经苏家巷到王爷庙,过江楼、葆贞观到王爷庙,横街子到王爷庙,从上盐巷、中盐巷、下盐巷经凌子街到王爷庙,因为王爷庙是最大的水码头。其次经山巷子到中码头;从通定桥到中码头,从小街子到上码头。

从接官亭往小市,经宝莲街、石栏杆、转角店、新街子、十字头、葆贞观、过江楼。从余甘渡乘舟进泸州城。横街子、盐巷子、凌子街、盐关巷、卿巷子、中码头过汽车渡到泸州。小街子、上码头。扇子街、猪市街、豆子街、双码头。从抚琴渡乘揽载到馆驿嘴码头。乐善桥、支江街上大小酒肆、茶馆、饭馆、烟馆、栈房、油房、米房、纸杂、酱园、糖房、烛房、糟房林立,肉市、鸡市、渔市临江。盐商行栈30余家,内江糖帮、米商40家,雅河木材、云贵山货商,纳合竹木帮,江浙丝绸商、安徽的茶商、川康的边茶商纷纷临街开店设号。本县的酒业、纸业、茶业、竹业、洗染、木器、纸伞业、铜器业、珠宝业、药材业、皮张、猪鬃业在小市交易,日进金斗,夜不消市。

小市老街(图片来自网络)

小市盐关为盐运局设的盘查验证交税、转运的机关,控制了川盐计岸、边岸、楚岸运输。小市是川盐转运的集散口岸,从富顺经泸州转运重庆、万县、上转永宁走云贵、运合江、赤水、习水的盐年运量达数百万斤,故而有“小市盐船起五更”之说,盐商和运盐帮富甲一方。

“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小市水码头,船家、渔家、沱江挑夫、马帮、盐贩,无一不与酒为好。

泸州城中营沟头以龙泉井酿大曲而名传天下,而小市以三华山、五峰岭、真武宫、水神祠、梦仙亭、三教洞的泉水酿曲酒、烧酒、花酒、黄酒为最醇、最香。从余甘渡头到王爷庙这临江长街上就有大小糟房10多家。据94岁的刘五爷介绍:前清到民国中,小市糟房有裕后祥、协泰祥、永生祥、生发荣、胜发祥、鸿盛祥、蓬莱春、华丰、同发生、醇源、醇丰远、永兴号、原丰号和裕济号等。

中国白酒泰斗赖高怀先生说,清至民国,泸州城下有糟房36坊,以温永盛为代表,花酒以爱人堂为第一,而酿泸州大曲的糟房小市独占14坊,可见小市才是泸州酿酒的窝子。难怪清光绪翰林院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赵熙有诗云:“小市香花酒味香,半霜黄韭迓青阳”,把泸州老窖与香花酒并题。小市竹枝词云:“酒家相望沙堤头,船客沽酒上高楼。日暮行人争急渡,棹歌一声过中流”。“糟房临街次第开,春泊小市水徘徊。日晚登楼招沽客,八方商贾落帆来”。

这让人们看到,小市余甘渡头酒旗飘飘,争渡行人,摆渡的船家、纷纷靠岸、沽酒为乐。酒旗招徕下,两江上下的商旅络绎而来,入夜歌声,情中绵绵,可见小市的美酒不知让多少雅士“共醉狂”?诗酒中又留下多少华章、墨宝。真是:“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余甘渡与乐善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这首一剪梅词把舟过沱江、小市沽酒写绝了。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鑫明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