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青巾军败溃江油关‖胥勋和

作者:胥勋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9 22:05:27 浏览次数:646 【字体:

青巾军败溃江油关

胥勋和

《四川通史·卷五》记载了“青巾军”掠蜀一段历史,其中与平武县江油关镇相关联的有两件事:一是元末这支“青巾军”从甘肃南下经江油关进入四川腹地,二是明玉珍的大夏军队将这支青巾军追逼到江油关,并最终将其消灭。翻检平武地方史志《龙安府志》和《平武县志》,以及关涉江油关的其他文史资料,笔者未曾查到有此记述。

今日江油关(河北省援建)

这部《四川通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3月出版,全套7卷,贾大全和陈世松担任主编,实乃煌煌巨著。此书标明是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重点课题,由重修《四川通史》编委会编纂,学术权威性不言而喻。笔者没有见到前版《四川通史》,不能确定青巾军掠蜀是否是新版增添的史料。

总之,这条史料出现得十分突兀,并且没有任何其他文史著述可供佐证,难免让人心生“孤证不信”的疑虑。为弄清这支青巾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笔者不揣学识浅陋,通过网络、图书馆多方查找资料,大致拼接出青巾军的来龙去脉。在此,笔者也恳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一、“青巾军”从何而来

元明史籍中较为集中地记载有关“青巾军”史料的,仅见于杨学可的《明氏实录》。杨学可是元末四川新都人,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明玉珍主宰四川期间,曾逼杨学可就任国子助教,他以抱疾为由拒不从命,保全了士人风骨。杨学可把所见所闻撰写为《明氏实录》,这是研究明玉珍大夏政权割据四川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关于“青巾军”,明代学者方孝孺曾有提及:“夏主(明玉珍)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巾之虐,百无一二。”说明明玉珍入川打算建立割据政权时,各个郡县已惨遭青巾军残害。《明氏实录》提到“青巾军”,引用了明玉珍驻守泸州的部将刘泽民的进言:“此间元进士刘桢字维国者,有文章,能政事,历仕大名路经历,因青巾李喜入蜀,大肆杀戮,隐居方山,曷往见焉。”同时引录了明玉珍讨伐陈友谅的檄文:“元朝运去,中国豪杰并起而逐之。予本乡农,因乱为众所推,殆为自保,岂敢图人。迩者义兵一起,群丑底平,湖、湘向化。顾兹蜀地久被青巾之乱,莫有为之剪除者。予奉天诛罪,岂能自安。已经殄灭凶徒,幸而坐收全蜀,是乃天意,夫岂人谋!方今图为画一之规,与民共享太平之治。诚恐百姓不知,以予为争地杀人之师,非吊民伐罪之举。予取尔蜀于青巾之手,非取诸元。尔辈亦当复见中华文明之化,不可安于元人之陋习也。更宜洗心从治,慎勿取恶招尤。”又有谋士刘桢对明玉珍的劝进:“西蜀形胜,虽小,沃野千里,北有剑门,可以窥陇西;东有瞿塘,可以达江左。今人民遭青巾之苦,幸获扶养,颇得苏息,人心之归,天命可知,他日大事可举也。此时若不称大号以系人心,军士俱四方之人,恐其思乡土而去,明君虽自保全蜀尚难,况欲天下乎!”

上述资料中,刘泽民提到了青巾军的首领名叫李喜,又名李喜喜。《明实录》在评价明玉珍时,从旁印证说:“蜀人经李喜喜残暴之余,赖以粗安。”朱元璋在一封致明玉珍的书信之中也证实:“足下……以偏师入蜀……西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生民无几。”

元至正十一年(1351),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发动农民起义,向蒙古元政权发起猛烈进攻。起义军头裹红巾,人们称之为“红巾军”。李喜喜原本是刘福通领导下的东系红巾军的一员部将,他是在刘福通分兵三路与元军转战的过程中,最先出现在进攻关中的西路红巾军的队伍之中的。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率军攻占汴梁,立韩林儿为皇帝,建都亳州,国号大宋,改元龙凤,促进了全国农民大起义。不久,在元朝统治阶级的镇压下,起义军遭到失败。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蒙元朝廷正在以河南大捷,击败东系红巾军而诏告天下的时候,刘福通所率的红巾军已跳出外线,向山东和河北及关中发展,并由此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新高潮。

在东系红巾军分路突围并向外线发展的过程中,西路军奉命直趋关中。西路军的首领,除了白不信、大刀敖外,还有一人就是李喜喜。由白不信、大刀敖和李喜喜率领的西路军,曾一度攻陷兴元(今陕西汉中),占领凤翔,进逼长安,使得关中为之震动。蒙元朝廷命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阻击,调集宣慰张良弼等陕、甘各部,进攻李喜喜驻守的巩昌(今甘肃漳县)。在各路元军的围攻下,西路军均遭败绩。败溃之后的李喜喜,带着一支余部退入四川,后改称青巾军,史籍上又称青军。

在元末天下大乱的混战中,敌对的武装势力彼此间凭借服色来加以区别。红巾军穿红袄裹红巾,与之敌对的元朝官军和招募来的地主武装(即当时所谓的“义军”),为了与红巾军相区别,往往是身着“青衣”或“黄衣”,因而被称为“青军”“黄军”。在两军交战的战场上,红巾军有时会变换服色,采取由“红”转“青”的手法来迷惑对方。比如至正十九年(1359),由破头潘、关先生率领的北路军,从河南攻陷辽阳。元朝广陵路总管郭嘉率众巡逻,在距城十五里的地方,遇到一支五百余人的“青号队”,假称是“官军”,郭嘉怀疑其中有诈。一瞬间果然“脱青衣变红”,发起突袭,其势日炽,郭嘉力战身亡。由此可见,在元末特殊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身为红巾军的武装势力,出于某种需要,往往也会采取“脱红衣变青”或“脱青衣变红”的权宜之计。至于李喜喜在败退入川后,出于什么目的改变服色,变红巾军为青巾军,需根据其进入四川的表现来加以判断。

二、“青巾军”从江油关入蜀

由于严重缺乏史料,青巾军入川的行踪始终笼罩着挥之不去的迷雾。值得庆幸的是,1982年在重庆明玉珍陵墓中出土了《玄宫之碑》。碑文的作者刘桢,曾任明玉珍的参谋。刘桢概述了明玉珍的生平事迹,提到了明玉珍部队与青巾军之间的战争,由此可推测出青巾军的活动轨迹。

青巾军入川当在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在各路元军围攻下,西路军节节败退,难以在甘南巩昌立足,于是沿着陇蜀古道一路南遁。其具体路径是:巩昌—宕昌(今甘肃岷县南)—阶州(甘肃武都东南)—文州(甘肃文县西)—龙州(今四川省平武县江油关镇),然后出绵州(今绵阳市)、汉州(今广汉市),进而攻击成都。

在这条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汉州和成都,都发现有李喜喜的攻掠行动。而在这条古道的起点——巩昌方向,也不难发现李喜喜部的踪迹。例如,巩昌路总管束良曾,闻李喜喜入蜀,慨然说道:“吾职守在此,岂可临难苟免!”遂率所部拒之。先登,陷阵而殁。

关于青巾军入蜀的时间,《元史》记录有误。《元史·顺帝纪》记载:“(至正十八年)四月,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合兵宣慰张良弼、郎中郭泽善、宣慰同知拜帖木儿、平章政事定住、总帅汪长生,各以所部讨李喜喜于巩昌,李喜喜败入蜀。”过去学界一般据此认为,李喜喜入蜀的时间,当在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之后。然而大量史料证明,早在此前,四川各地尤其是川西一带地方,已见李喜喜活动踪迹。据《平夏录》和《明氏实录》记载:“丁酉岁九月,青巾贼入成都,有韩氏女年十七,举家从军。”而丁酉岁实为至正十七年(1357)。又据明天启《成都府志》所载史料证实,青巾军确曾在丁酉岁攻陷过成都:“费氏,灌县人。至正丁酉青军入蜀,肆行剽掠。费乃泣曰:父母深恩,分毫未报,今不幸而罹此贼害,不如死,遂缢焉。”元人刘堪在《烈女吟》中,用五言诗记述了发生在这年“逆贼”入永康的经过:“永康费氏女,年少十八九。 择对无可人,贞烈佩琼久。礼法以防身,丝麻常在手。至元七十载,年岁次丁酉。逆贼从东来,旌旗摇北斗。三巴数十城,皆降不敢后。唐姬与姜氏,不肯为贼偶。费氏涕泣淋,殷勤告父母:人生弃礼义,猪狗亦何有?我身不婚贼,我死骨不朽。夜深盛容饰,自缢后园柳……”永康军(旧为灌县,今为都江堰市)为宋代建置,即天启《成都府志》所载费氏的故乡灌县。由于灌县位于成都西面,青巾军先攻陷成都,再入灌县,所以从东而来的“逆贼”必定是指青巾军。所谓“旌旗摇北斗”,可能是该部军旗上的标记,其上绘有北斗星的图案。所谓“至元七十载”,当指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以来,迄至元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岁(1357)为止,其间经历了63年,说“七十载”乃约略之语。所谓“三巴”概指全川。但依青巾军活动地域推断,“三巴数十城”主要是指川西地区的州县。因此,青巾军入蜀的时间可确定为至正十七年,即公元1357年。

其实,元末天下动荡,川中也是遍燃战火。僻处深山的江油关此时为薛、王土司辖境,必然也陷入兵荒马乱的境地。早在南宋末年,龙州“兵乱地废”,州治已从江油关迁往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镇),江油关成为薛、王二姓土司的辖地。薛、王土司归顺元朝后,朝廷仍命他们统管龙州旧地,所以青巾军入蜀途经的龙州,仍是指今平武县江油关镇。

三、“青巾军”在四川的暴行

青巾军“虐蜀”的具体表现,本文上述元明历史人物的陈述,都提到青巾军入川后的残暴行为,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四川地方志中也不时可发现这方面的记述。一种情形是,反映在有关地方官员或战死或遭擒获致死的记录上。例如,《成都府志》载:“岳时中,成都人,为汉州太守。李喜入寇,率兵杀贼甚多,众寡不敌,死之。”《大明一统志》载:“王继志,四川省郎中。以政最闻,迁本道廉访司副使。时李喜喜陷四川,继志帅兵与战,力屈被执,不食而死,众咸怜之。”《明氏实录》载:“时元行省平章买奴、参政韩叔亨为青城(一作青巾)贼所执,城中窘迫。”以上史料表明,在李喜喜退入四川后,沿途许多州县因为承平日久,毫无准备,都被攻陷了。这与元末红巾大起义爆发之初,江淮地区“州郡皆无备,长吏闻贼来,辄弃城遁,以故所至无不摧破”(《明史·韩林儿传》)的情形是完全相似的。

第二种情形,反映在一些州县遭破陷后,青巾军给失去军队保护的平民,尤其是妇女所带来的悲惨遭遇。上文引述灌县费氏、唐姬与姜氏,都是在青巾军入境前自尽的。《合江县志》记述了一个烈女的事迹:“鄢氏,合江人。青巾贼至,被擒,夺刀自刎。事见旌表,祀节义祠。”如此多的妇女之所以在青巾军入川时自寻短见,可能与这支军队纪律败坏有关。明人刘惟德记载了一个名叫韩娥的女子,在成都被“寇”俘虏,被迫从军的故事:“娥姓韩,元四川盐运司副使韩新泽之孙,处士韩成之女。幼失双亲,为叔父韩成所养。”其时“遭元季之乱”,“盗贼蜂起,劫夺货财,掳掠妇女,无所惮”。在这种乱世之中,叔母杜氏考虑自己年老,韩娥年仅十二,“必遭寇手”,为了自保,教其女扮男装。于是韩娥“即易其服,总其角”,更名为韩关保。未几“果为寇掳”,并强迫“负戈而往”,开始了军旅生涯。后来经过七年转战,在成都遇到其叔父,才将她赎归,始改女装,过上正常人生活。这则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巾军占领下的官绅百姓的苦难生活。

第三种情形,反映的是青巾军在川西州县烧杀抢掠的情况。清咸丰《天全州志》记载,“青巾军”曾一度攻入高、杨二姓土司控制的天全州,占领州治始阳镇一带地方,“至正丁酉,青军入寇。土宇所失过半,遗迹尽遭兵火。”“焚毁土司官署、庙宇,天全土司地盘损失过半,直至明初才复原所控地域。”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这支原本是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的余部,在败溃入四川后,不仅更换了服色旗号,而且在行动上已完全背叛红巾军的革命理想,给四川各地带来严重危害。这与明玉珍所部西系红巾军举兵入川,攻占重庆,沿途秋毫未犯,市民夹道欢迎,社会秩序安堵如故的情形,正好形成鲜明对照。

四、 “青巾军”在江油关的覆灭

从明玉珍讨伐陈友谅的檄文可知,明玉珍与青巾军有很深的矛盾,他不仅指责其杀掠祸民,而且还宣布他占领四川,是得自于“青巾之手,非取诸元”。众所周知,明玉珍传檄四方,声称要出峡讨伐陈友谅,这一事件发生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之后。表明在这之前,明玉珍已与青巾军展开过若干军事斗争,并从青巾军手中夺过了对蜀境的控制权。

《玄宫之碑》记载:明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击亳人李仲贤于普州,败还成都。明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李仲贤、王虎、郭成奔平元,数十万兵一朝解散。夏,擒李君诚于五面山,袭舒家寨,田成、傅德错愕败走。

《玄宫之碑》拓片

要破译碑文中提到的这些战役,应先弄清与明玉珍交战的对手是什么人。由于两段碑文中所记述的战役,均有“李仲贤”其人,可见与明玉珍交战的对手属于同一支队伍。至于李仲贤为何人的问题,目前有两说:一种意见认为,他就是李喜喜,“或称李二,仲贤应为其字或号”,其部就是青巾军;另一种意见认为,他就是元朝驻守在陕南的四川行省左承李思齐的弟弟,其部是元朝政府调遣入川的官军。毫无疑问,在元朝官军败退果州(今南充市)的情况下,这时能对明玉珍据蜀行动构成威胁的势力,只可能是青巾军。

有史料证明,第二段碑文中的“王虎”就是属于青巾军的部将。据《大明一统志》载:“侯彦直,雅州人,仕为忠翊校尉副千户。至(元)[正]间。王虎寇州。彦直引兵力战于名山县二日,兵少力弱,为贼所擒。义不屈,骂不绝口,为贼所杀。”文中的“至元间”当为“至正间”之误。前文已述,至正十七年(1357),青巾军攻破成都后,川西周边州县无不所向披靡。位于成都西面的雅州境内的天全县既遭残破,作为雅州门户的名山必然首当其冲。王虎为此次寇州行动的首领,必定是青巾军的部将。另据《明史》记载,碑文中的“傅德”,是“傅友德”之误,中间漏了一个“友”字。《明史》记载,明代开国功臣、征蜀平夏先锋傅友德,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也曾是李喜喜的手下部将:“傅友德,其先宿州人,后徙砀山。元末从刘福通党李喜喜入蜀。喜喜败,从明玉珍,玉珍不能用。走武昌,从陈友谅,无所知名。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这就更加明确可证,与王虎、傅友德一道的李仲贤与郭成等人,其所部决非元朝官军,当是青巾军无疑。

其次,与明玉珍在普州交战的李仲贤,注明其籍贯为“亳人”。河南亳州是红巾军的发源地,投身起义的当地人“多田野无赖子,目不知书者”。李喜喜是从亳州参加红巾军,成为刘福通的部将。因此,有学者认为李喜喜“或称李二,仲贤应为其字或号”,这一见解是可以成立的。

《玄宫之碑》记述,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明玉珍军与青巾军首次正面交战于普州(今安岳县)。战役背景是:在川西一带流窜的青巾军,试图向东拓展生存空间,这对于在重庆立足、以川东为活动据点的明玉珍说来,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明玉珍必然出兵制止。当两军在成都与重庆之间的普州相遇时,一场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此役青巾军惨遭失利,“败还成都”。

明玉珍接着又于至正十九年(1359)春,与青巾军再次发生激战,青巾军 “奔平元”“数十万兵一朝解散”。战役背景是:明玉珍在这次决战中,给了青巾军致命一击,致使号称拥有“数十万兵”的青巾军土崩瓦解。青巾军在明玉珍军的追击之下,接连遭遇失败,且得不到四川百姓支持,无法在川西立足,李喜喜只得带着这支队伍从蜀境撤走。

青巾军攻入四川后,原本没有在蜀境作长期坚持的打算,到处流动,沿途杀掠,所以一当在军事上遭遇失败,必然通过其所能控制的通道迅速撤退。青巾军最后奔走的“平元”,必定是位于逃窜路上的一个战略要地。有人解释为兴元(今陕西汉中市),有人推测是广元(今四川广元市),均不恰当。实际上,此处的“平元”,原意本当为“平武”,如果不是碑刻之误,就是刘桢玩弄的文字游戏。因为平武位于阴平古道,青巾军当初入蜀时曾经过县境的江油关。古人曾用“乱山深处指龙州”来形容平武的山高路险,明显有利于青巾军余部经此逃遁出川。

至正十九年(1359)夏,明玉珍的军队给了李喜喜余部以最后一击,先在五面山擒获其部将李君诚,接着又奇袭舒家寨,致使田成、傅友德部“错愕败走”。此处的五面山疑为三面山之误。三面山,在宋代属石泉军,元代属安州(今绵阳市安州区),位于明代石泉县(今北川县)北六十里。此山“三面内向,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而水流不竭”,是易守难攻之地。北川与与江油、平武互为邻县,同属龙州,按地理方位推之,三面山、舒家寨当在距龙州治地江油关不远的地方。由于其地正处于由川西北通往甘南的要道上,表明青巾军在遭到一系列军事失败后,正是沿着当年入蜀的路线向甘南撤退的,不意却在此处突然遭遇明玉珍军队的奇袭,致使田成、傅友德部惊慌失措,狼狈败逃。

需指明的是,今平武县江油关镇辖境及周边地区,都没有与“三面山”“舒家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地名。我们只能推想,《玄宫之碑》所述当确有其事,然而当时的地名却早已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1371年明军平定四川之役示意图

此后,青巾军不是逃向省外,就是被明玉珍所收编。根据《明史·傅友德传》可知,遭败之后的青巾军兵士,能为其所用者则被明玉珍用之,傅友德不能为其所用,只好再转走武昌,东投到陈友谅部下去了。有意思的是,傅友德最后投奔到朱元璋帐下,深受重用。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 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虏大将军,派遣他率明军自江油关地区进入四川,消灭了明氏的大夏政权。看来,傅友德选择从江油关入川征夏,应该是与他曾两次转战江油关有关,至少他是熟知江油关的古道要隘,以及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史料稀缺而又散乱,青巾军途经江油关入蜀,以及最后被明玉珍部消灭在江油关的历史事件,显得格外扑朔迷离。因此,平武地方史志对此从无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经过《四川通史》各位编修大家一番拨雾见日般的条分缕析,最终决定编写进正史,也可认定这一事件是有较为充分的史学依据的。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主导编纂名镇名村志,笔者承担了《江油关镇志》的编纂任务。本着慎重的态度,笔者就青巾军的史料与本县地方史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根据2010年出版的《四川通史》,将青巾军事件写入《江油关镇志》,是完全可以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胥勋和

供稿: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