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菌子专家到我家 技术扶贫瓦吉瓦‖ 李小林

作者:李小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29 17:05:35 浏览次数:852 【字体:

e6d32d098683489cbdb52f8196bf4f1a.jpg

菌子专家到我家 技术扶贫瓦吉瓦

李小林

在“大小凉山彝区”所有能见到食用菌的地方,总能见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专家团队的身影。该团队积极参与凉山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培训示范等多种方式,推动凉山贫困区域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以科技助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科技的力量让松露更香更贵

“李老师,我们这里林地里有种像土豆一样的怪东西,这是啥?能不能吃?可以卖钱不?”2016年9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的李小林博士收到凉山州农技人员的电话求助。团队随即展开样品分子和营养成分检测,最后证实这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食用菌——松露(块菌)。

ac6a6ccd936f419b8d9ddae30ccf3cd2.Jpeg

2017年7月25日,李小林博士团队为凉山松露作分子检测

随后,该团队进一步通过实地调研、样品采集分析,最终确定将会东县鲁南山区作为科研基地,并与会东县人民政府一起合力打造了四川省首个“松露产业科技示范园”,借助团队研发的松露抚育菌剂和农林保水剂进行松露生态环境修复,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菌塘松露菌根和微生态监测等工作,为会东松露的产量和品质保驾护航。“通过科技的力量,对松露生长环境进行了针对性的修复,所有松露都是成熟采收,价格成倍提高,专合社村民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会东县撒者邑松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代成江是最早吃松露保护螃蟹的人。而在此之前,由于松露营养丰富,价格高昂,在利益驱使下当地出现了掠夺式采挖,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松露自然产量连年急剧下降。

c1a5530524b942a6b6272129f3992dc2.Jpeg

2018年12月20日,李小林博士(右)和助手前往会东县松露科技产业园检测松露菌塘菌根生长情况

通过团队的协助,会东县委、县人民政府针对松露产业相继颁布了《关于依法保护松露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决定》《会东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松露资源保护工作的通告》《会东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松露采收促进农民增收的通告》,从科技和法律法规上有效推动了松露野生资源的保护。通过团队的助力,会东松露的采收品质得到有效提高,成熟度从原来的不足60%提升到80%以上,香味也提升了30%以上,产量逐年得到提升。“我从事松露出口多年,产品主要出口到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通过有效的管控,松露整体成熟度较高,直径3-5厘米、品相好的松露批发价都提升到600元/公斤以上,同比提高50%。”会东县地金源松露产业公司负责人杨远朝高度肯定专家团队和政府的相关工作。

羊肚菌特色产业走进大凉山腹地昭觉县

羊肚菌作为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食用菌,被称为“菌中之王”。长期以来,羊肚菌消费主要依赖于野生采集。2012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突破了大田人工商业化栽培,近年全国更是掀开了羊肚菌大田商业化栽培热潮的序幕。正是有了科技支撑,昭觉县汇珍农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吴建才有了底气:“以前想都不敢想,有了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我才敢种羊肚菌。”2018年,凉山深度贫困县昭觉县在吴建和他朋友毛国富的带动下发展了400余亩羊肚菌。

四川省农科院在脱贫攻坚战初期就确定将凉山作为重点帮扶地区,2019年4月3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讲习所昭觉工作站”正式成立,副院长张雄带领土肥所、经作所、加工所和科技合作处等院属单位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昭觉县的田间地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坚强的技术后盾。2018年底至2019年春,昭觉县大坝乡洛伍村在吴建带领下一共种植了130余亩羊肚菌。据该村村干部介绍,过去洛伍村也发展过荞麦、稻田养鱼等产业,但还是感觉羊肚菌产业更有希望,而这种希望的保障自然是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

9a1f47acb87a4fb6b23c00a01808aace.Jpeg

2019年4月3日,省农科院副院长张雄(左四)带领专家团队指导羊肚菌生产

了解到这里的技术需求后,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食用菌28团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邻带领团队成员一行,多次深入昭觉县的田间地头,走遍了酒瓦洛且博村、母渣洛村、洛伍村、大温泉村和火普村等地。以洛伍村羊肚菌基地为例,该基地能带动30多户农户参与生产,其中贫困户约占三分之一。每天有几十个人排着队想到食用菌基地干活挣钱,而构成这个劳力主体主要是以40多到50多岁的留守彝族妇女为主,很多都无法正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以洛伍村彝族妇女吉木莫有各为例,她只会一些简单的普通话,稍微复杂一点的需要翻译才行,她到羊肚菌种植基地进行采菌、削菌、烘菌等工作,每天能挣70-100元,一个种植季度下来可挣3000-5000元。“这里的老百姓太需要一个能挣钱的产业了,没来到昭觉之前根本无法想象大凉山的贫困到底是什么样的贫困。”专家团队李小林博士感叹到。在这里,不起眼的羊肚菌种好了,真的能实实在在帮助到这里的老百姓。以一亩地羊肚菌为例,从土地整理到采收烘干,平均用工30个左右,100亩基地带动的劳动就业资金20余万元,这对于一个深度贫困的彝区小乡村来说,算是一个“大产业”。

c1bd9a1677434e518f81d762c18cd869.Jpeg

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食用菌28团首席专家姜邻(左二)带领团队前往昭觉县指导羊肚菌生产

正是感觉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昭觉县大力推广利用冬季闲置稻田开展“稻菌轮作”生产,让昭觉的大田产业由一季变两季。2019年底至2020年春,当地食用菌企业在四开乡种植200余亩羊肚菌,为周边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打工,看娃儿也方便了。”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村民吉克阿支高兴地表示,她将自家五亩多的土地以800元每年流转给当地食用菌企业,这样一年下来也有4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加上每天打工可挣80元,一个月下来达到2000元左右,一年至少可增加收入10000多元以上。借助四川省农科院的科技力量,昭觉县人民政府在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计划2年内投资1802.6万元,规划建设500亩核心食用菌产业园区。以5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大棚为核心,带动临近村镇集中连片发展3000亩以羊肚菌、大球盖菇、竹荪、黄背木耳、香菇等品种为主的食用菌,并开展稻菌轮作、菌菌轮作,推广绿色发展模式。

截至2020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团队在“大小凉山彝区”建立示范栽培食用菌2000余亩,推广带动3万余亩,鉴定了220种野生食用菌,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00余份;到该区指导150余人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会的方式,培养技术骨干50人,培训人次2500余人,带动脱贫58户、增收3500元/人,辐射带动脱贫350户以上、增收3000元/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