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精神书写史诗般的奇迹 ‖ 边钰

作者:边 钰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8月6日第10版) 发布时间:2021-08-13 14:50:34 浏览次数: 【字体:

脱贫攻坚精神书写史诗般的奇迹

边 钰

  2021年2月25日,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崭新篇章。当天在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与全国一道,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现行标准下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用8年的艰苦鏖战写下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今,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壮丽史诗 伟大飞跃”——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上,人们可在专设的“脱贫攻坚”板块,回溯这场史诗般的奇迹:脱贫攻坚干部“逆行”而上,奋斗在艰苦一线;村民搬进新居,以欢颜开启新生活;东西两地协作,依托产业让村民致富增收……循着历史的跫音,跟着展览探寻四川儿女一路披荆斩棘,锐意进取,交出不负时代答卷背后的精神密码。

从源头破解“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困境,累计解决30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图为盐边县高寒山区格萨拉乡彝族老大妈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挪出“穷窝子”住上“安心房”

 沿着展厅一路走来,远远就见红色底板上“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的12个大字。距此不远处,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出现:一边是简陋昏暗的木头房,一边是电器齐全的现代民居。两个搭建在一起的场景,以对比方式,向往来观众讲述着易地扶贫搬迁后,人们住房环境的改善。此时此景,让人联想到诗人杜甫提笔写下的梦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后,在脱贫攻坚这场人间奇迹中,梦想正照进现实。

 一张照片将这样的现实收录。片中,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和家人身着彝族服饰,站在新居前欢乐开笑。不少熟悉照片主人公的观众打笑:“对比2018年,吉好也求有点‘幸福胖’。”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看望贫困群众,走访的第一户就是吉好也求家。那时,吉好也求家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房间洁净,但光线昏暗,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屋中,挤满了床和烧火做饭的火塘。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温暖了大凉山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极大地鼓舞了彝乡儿女脱贫奔小康的斗志。时隔一年,天翻地覆。2019年,作为村里第一批搬迁脱贫户,吉好也求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黄墙灰瓦,半木结构,颇具彝居特色。房内动静、干湿分区,独立配有厨房、卫生间和储物室。搬进新房的吉好也求很兴奋,“以后一家人再也不用打挤了。”

 住进新居后,吉好也求可没闲着,他瞄准商机,把家里的空闲房间改装,开起村里第一个小卖部。以前,村民想买生活用品需花上半个小时去乡里采购;而小卖部开业后,他针对村民早上劳作的习惯,把小卖部的开放时间设在下午。同时,吉好也求还养了猪、牛、鸡和多箱蜜蜂,充实的日子也带来经济的改善,“以前我们一家人均收入不过2000多元,现在人均收入已经过万元。”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第一批搬迁脱贫户吉好也求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点新居。如今,他靠经营小卖部,养猪、牛、鸡,日子越过越好

 住房条件改变的,不只吉好也求一家。在同属昭觉县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同样让村民感受到新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从展厅大屏幕不断播放的悬崖村搬迁视频得以窥见。悬崖村本名为阿土列尔村,一直备受关注。来自成都博物馆的冯文静承担着脱贫攻坚部分的讲解。她介绍,过去这里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道路就是17条藤梯,悬崖上能下脚的地方不到手掌大。因为路不好走,想进村得花5个小时顺着藤梯爬上陡峭山壁。后来,村干部带领山上的人们用6000多根钢管,将17条藤梯变成2556级钢梯。2020年,这里的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进山下的小楼房。

 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发展的背后是党的决心——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四川省扶贫开发局政策法规处工作人员金绍娜是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她介绍,脱贫攻坚以来,136.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217.73万贫困群众通过农村危房改造住上“安心房”,136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165万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特殊困难儿童和贫困残疾人全部享受社会保障,309.3万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和510万贫困人口供电质量不达标问题全面解决。

 在脱贫攻坚精神的引领下,历经持续奋斗,“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夙愿终于梦圆巴蜀大地。

脱贫攻坚路上践行使命与担当

展厅一旁的玻璃柜体,陈放着一个沾满泥巴的手提包、一个发旧的蓝色公文包和一台电脑的屏幕。指着玻璃柜,冯文静介绍,这些简单平凡物件,将牺牲在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命”永久定格。

 “这个长方形状,边角泛皮,包面沾满泥巴的手提包,是王川的遗物。”冯文静介绍说,2016年3月8日,时任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局长王川等一行7人前往马边彝族自治县勘察精准扶贫交通项目——峨(边)马(边)公路。未料,车辆行经沙腔乡(现属梅林镇)牛屎岩段时被崩塌的山岩砸中,不幸殉职。这个沾满泥巴的手提包,陪伴着王川走过生命的最后一刻。

 马边彝族自治县曾是乐山市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这里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盆地丘陵与横断山地的过渡地带,山高路远、沟壑纵横。全长127.3公里,连通峨边与马边两个县的“峨马路”是交通扶贫的一个重点项目,曾被乐山市列为“十三五”期间交通扶贫“硬骨头”项目。

 王川遇难的前三天,时任乐山市交委公路养护管理科副科长张学俊刚好去勘察过峨马路峨边段。张学俊曾劝王川,“这段路不必去了。”关于这条路线的方案,他们研究很多次了,闭着眼睛都能画出图来,“可是王川说不到现场没有发言权,坚持要自己去,没想到意外就发生了。”

 “要想富,先修路”,王川深知“路”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也将自己的生活和路紧密联系。在乐山市公路局查阅王川去世前三年的出行记录,人们发现,王川每个月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都奔走在路上,去勘察、去抢险、去慰问、去扶贫、去督促、去调研……曾任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的杜有彬以前常和王川一起下乡,“在乡村建制调整前,全乐山市2000多个村,绝大部分村道都有他的足迹。”

 在王川牺牲的前几个小时,他的通话记录也和“路”有关。时任乐山市公路局养护科长黎生元回忆,王川遇难前的早上9点半到11点半之间,还和他通了三次电话,要求及时解决途经沐川县沐舟路五马坪段、省道103线猫猫嘴隧道、103线舟坝镇等地发现的波形护栅被撞坏、路面病害破碎等隐患问题。

  因为工作作风平和,有人曾打笑王川“哪像个当官的”。同事兰洪说,王川听后也不气恼,只是笑着说“我就是个修路的”。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类似王川这样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很多。冯文静说,这些年,四川有150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他们树起了新时代巴蜀儿女的精神丰碑,也生动诠释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盐源县麦架坪村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户修建入户路

精准务实,“换个饭碗”增收

  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民王正全怎么也想不到,种了半辈子红苕、谷子的自己会在知天命的年龄换个“饭碗”增收。这个转折,可以从这次展览上的一张照片说起。照片里,一辆大卡车后,人头簇拥,人们正有序接过从车里递出来的“白叶一号”茶苗。

  茶苗从哪里来的?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随后,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被确定为受捐地。经过考察,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瓦砾乡柳河村、关庄镇固井村3个贫困村成为我省受捐地。同年10月,从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运出的首批安吉白茶“扶贫茶苗”,抵达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这样就出现了展出照片的一幕。

  地处白龙湖畔的高山地带,青坪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这里高山绵延,交通不便,过去像王正全这样的百姓主要以种庄稼为主,生活清贫。茶苗到了后,王正全将家里的6亩地全部种上了茶。他还主动申请,成为100多亩白茶园的管护者之一,每天在白茶基地巡查。

  尽管没种过茶,王正全却没太多担忧。因为,早在茶苗运来前,青坪村已派出多名技术员、村民到黄杜村学习,而黄杜村也派出专家组到青川指导、蹲点。王正全说,浙江的技术人员在前期手把手教种植后,还通过网络继续帮扶,他们建起微信群,对种植户远程指导。此外,“白叶一号”项目构建了“五金”增收机制:贫困户土地流转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股权量化得股金、集体收益分现金,共享项目红利。这些都给王正全种植茶叶吃下定心丸。

  东西协作、上下同心、精准务实,谱写了一段脱贫攻坚佳话。202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已经试种成功的“白叶一号”首批新茶亮了相。当时,“95后”全国人大代表徐萍拿出一袋以广元“麻柳刺绣”工艺刺绣的茶包,向全场100多位代表和工作人员推介“白叶一号”后,人们记住了这个品牌。

  绿叶子变“金叶子”,让王正全尝到产业带来的甜滋味。“如今每亩白茶有300元的土地流转费,每年家里还有管护白茶的1万多元务工费。”截至2020年,黄杜村向青川县累计捐赠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种植面积已达1517亩,惠及青川县3个乡镇的3个贫困村。

  类似这种依托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例子,在展览中并不少见。比如,在雷波县,广东佛山市就帮助当地打造了3A级景区箐口苗寨;盐源县引进“短平快”产业,种下的万寿菊喜获丰收;在美姑县甲谷村贫困群众种植的“大红袍”花椒大获丰收……换个“饭碗”,依托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了致富增收。

来源:《四川日报》(2021年8月6日第10版)

作者:边 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日报》(2021年8月6日第10版)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