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长者之风 山高水长——追忆我与傅璇琮先生的交往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01 14:00:07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李岩(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岁月荏苒,傅璇琮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七年,我与傅璇琮先生相识交往有三十年,追念点滴往事,心中仍似波澜起伏。

  1987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向往已久的中华书局,怀揣着我的导师吴枫先生的亲笔信,带着不安而又崇仰的心境去拜见傅先生。待人和善、笑容掬面的他,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窘态和生涩。那时,傅先生已任中华书局的副总编,我与他夫人徐敏霞老师在一个编辑室里工作,他每天过来与徐老师吃自家带的午饭,使我得以经常见到他,并且日渐相熟。不久,傅先生即应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李珍华先生之邀前去学术访问,半年时间回来后,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吴枫先生向我推荐你,我去美国还带了你的硕士论文”,并对我褒奖有加,同时,对论文中几处引文与史实提出异议。傅先生如此关心一个晚辈后学,这让我十分惊诧,并对他油然而生钦敬之情。

  1991年八九月间,中华书局时任总编室领导提任中华书局副总经理,总编室主任空缺,经傅先生推荐,征得邓经元总经理同意,由我出任总编室负责人,从此,便直接在傅先生手下承蒙教益,亲聆謦欬。总编室在傅先生办公室隔壁,常见傅先生办公室人头攒动,长灯不息,学界同仁往来不绝,我们也有幸从中认识了许多学界大家。更多的时候看见傅先生笔耕不辍,在办公室略显昏黄的台灯下健笔如飞。眼见得傅先生的背身渐渐半躬起来,他的右手骨节处因写字太多而变形得愈发严重。

  经年人事代谢,往来渐成古今。已然成为学术编辑大家的傅先生,仍然常年出入书局与书局后面的家中,同时,往返于兼职的人大国学院和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他那步履蹒跚而又执着前行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逢年过节,我们几个中华书局的晚辈会提出前去看他,他总以家中局促无法落脚为由,同我们在书局的会议室一晤。有一些生活琐事,他也会托付给我、徐俊、顾青、余喆几位帮办。记得2012年春节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刘云山同志还亲自前来看望了这位文化老人,同行的还有柳斌杰、翟卫华、谭跃等领导,那时,傅先生仍是春风满面,他将自己的近著签名送给长春同志。此后数年,他连续收到长春、云山同志寄送的贺年卡,他会珍藏良久,见到我们,会欣喜地向我们展示,那时候,他内心的愉悦溢于言表。

  在我们的交往中,我一直视傅先生为一位谦和诚恳而又循循善诱的学界长者,记忆中有三点印象极为深刻:

  首先,是他孜孜向学的学人风范。傅先生学术生涯的代表作应首推1980年出版的《唐代诗人丛考》,这是被钱锺书、萧涤非、詹锳、王元化、程千帆等先生极力推崇的一代学术名著,连同稍后问世的《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才子传校笺》等构建了唐代文史学界的基础性研究文献,一直为后辈学人视为无可逾越的学术高峰。到后来年岁大了,他的更多精力用于《续修四库全书》《中华大典》《传世藏书》等大型丛书文献的组织编纂,个人觉得其成就与奉献尚不如前述几部学术著作的学术影响力。

  其次,是他奖掖扶助中青年学者的恢廓情怀。多年的学术行政职务束缚,多处兼职博导,广为参与学术评审,组织大型丛书出版,甚至为许多学人的著作写序写推荐语,牵累了他大量精力。这在《驼草集》中多有呈现,他赢得年轻一辈学者的尊敬,也成就了温情善意的长者之风。有时,他会和我念及他的同辈先生对他善意的批评,劝他少写一些应景无实的文字。他嘱我帮他把把关,婉拒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文字,可见他已经深自警醒来自学界的这种批评声音。但他对晚辈后学的提携奖助,对晚辈的求助从不拒绝,这一点我觉得弥足珍贵,也时时从旁印证着。他热情地为他们题跋作序,向学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学术界著文推荐,吴承学、吴汝煜、陶敏、陈尚君、蒋寅、刘石、戴伟华等学界中坚,都曾深受傅先生沾溉,得以共同推助文史学界呈现勃勃生机而使得学术新意盎然。有一次我去他办公室,见他站在窗前,仰望长天,潸然泪下,原来是英年早逝的吴汝煜先生让他情怀尽显,这让我辈更是感动并敬重。

  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生持学严谨、宏大博雅的编辑与为学生涯。傅先生早年在中华书局从做编辑入手,到担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编发了《全宋词》《诗经通论》《启功丛稿》等重要书稿,组织策划了《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全宋诗》等多部丛书套书,构织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文化史的繁荣景象。而傅先生对《万历十五年》书稿的出版所起到的发见之功、推助之力,已成为编辑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傅先生早年在宁波一心向学,即显露出文学上的天赋。他对家乡鄞县一直有很深感情,对天一阁也多有扶助支持。工作后历经蹭蹬挫折,养成了谦和谨慎的处世风格。李珍华教授说他“生活上不细心,写文章倒是很细致”。傅先生治学中时时显露出内心强劲坚韧的风格,特别是他中年鼎盛时期的文章著作,更是文采飞扬、情韵悠长,文字中时露诗情焕然的笔触,让后辈学人倾慕。蒋寅将傅先生归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代学者。这一点,傅先生得益于这一代学人的学养丰厚,并有幸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他与同时代的程千帆、漆侠、蔡义江、倪其心、褚斌杰、金开诚、沈玉成、罗宗强、曹道衡等涵泳蕴藉,相互推重,共同推动唐宋文史研究的发展向纵深挺进。另一个有幸的因子是,傅先生工作同时期的中华书局聚集了金灿然、傅振伦、马非百、杨伯峻、宋云彬、刘起釪、李侃、赵守俨等一大批至今令我们仰慕的学者型编辑大家,加上“文革”后期毛泽东同志特别指示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麇集了顾颉刚、唐长孺、王仲荦、王钟翰、王毓铨、启功等数十位文史学界翘楚,声应气求、如切如磋的学术交往,在某种程度上积淀了傅先生等一辈学人的学术品格和学术素养,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时代的学术群体雕像,成为一座座让后辈学人们肃立瞻仰的学林丰碑。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7日 12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