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唐宋古文的小品化趋势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02 14:00:02 浏览次数:342 【字体:
  作者:王 芊(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小品”一词产生于魏晋时期,指佛经的略本,与详本“大品”相对,到明代晚期被应用于文学领域。小品文的审美特征大体表现为简短灵活、自然流畅,区别于传统古文“文以载道”的高古庄重文风。明人小品主要有两种风格类型,一是空灵闲适的抒情散文,一是“匕首”和“投枪”式的批判杂文(参见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实际上,小品化的风格趋势早在唐宋古文中已显露端倪,袁宏道、毛晋等均将晚明小品的直接影响来源追溯至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杂文创作。那么,唐宋古文是如何在主流的高古文风之余发展出小品化趋势的?

  从唐代“古文革新”开始,散体文以近体(即骈文)的对立姿态逐渐占领文坛。古文家以古文作为倡复古道的手段,在革新前期阶段,采用散体文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奏疏、上书等实用性文体,或论、议等论说类文体。文章主题多与时政、经史相关,篇幅宏富,风格庄重严肃。然而,伴随革新的深入开展,古文家逐渐将散体文拓展应用于诗赋序文等抒情类文体、子书著述或题跋文体等不同书写形式中。这些文章主题生活化、现实化,篇幅简短,风格轻松活泼,彰显个体精神。唐宋古文由此产生了审美情韵、批判意识与游戏精神等风格特质,很多篇章已与明代的抒情、批判小品颇为接近。

  一、审美情韵

  盛中唐时期,李华、贾至、元结、独孤及等古文家将散体文应用于诗序、赋序、铭赞序等韵文作品的序文,或送别的赠序中。这些古文文体通过与诗赋文体的互动、转化,而引入审美性、生活化主题,抒发个人情感,改变了古文以论说为主的实用性功能,将原属于诗赋的抒情功能移植进古文。抒情功能的移入与审美情韵的开启,是古文产生小品化趋势的首要前提。

  诗序在六朝和唐前期基本采用骈文书写,从盛唐开始逐渐变为散体。诗歌以抒情为主,而诗序一般承担诗歌创作背景或意图的记叙、说明,与诗歌的主题、情感相得益彰。元结《石鱼湖上作》诗序记石鱼湖之状:“潓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攲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乃命湖曰‘石鱼湖’,镌铭于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清丽隽永,自然天成。咏物赋、抒情小赋的赋序亦有类似风调,李华《木兰赋》序由木兰树被乡人当作柴薪砍伐而不得其用之事引发“士之生世,出处语默难乎哉”的感喟。这些序文以情韵见长,篇幅短小,意境清空,已显现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

  诗序中有一类赠别诗序,从盛唐开始不必作为“副文本”依附于诗歌,而发展成独立的赠序文体。李华、贾至、独孤及等以文代诗,大量使用散体文创作赠序,抒写对送别之人的离情别绪、宽慰期盼。独孤及《送韦司直还福州序》先抒离愁:“自云摇雨散,凡四悲秋而一会面。亦既道旧,别又继之。斯亦可以怆矣!”后复振起,激励友人“被服文行而镞砺之,扬其家声”,情感丰沛,结构精巧。贾至《送于兵曹往江夏序》抒不遇之悲、相惜之情:“予谪居洞庭,岁三秋矣。有客自蜀浮舟来者,则河南于侯。能读古人书,辨当世务。年迩四十,犹沈下位。为静者之尚退乎?先达之怠贤乎?”到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宗元《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等赠序中,古文在抒情、抒愤功能上的表现已臻新境。

  这些序文不同于正统古文的宏大主题与理性论说,开启了唐宋古文的审美、抒情功能,最早显露出小品化的风格倾向。

  二、批判意识

  中晚唐时期,文坛上涌现一批采用散体文创作的子书。其中现存可考的以天宝年间元结《元子》十卷为最早,后有林慎思《伸蒙子》三卷,刘禹锡《因论》七篇,刘蜕《山书》十八篇,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罗隐《谗书》五卷、《两同书》二卷,谭峭《化书》六卷等。这些子书由论说文构成,但与韩愈“五原”、柳宗元《封建论》《天说》等论说类古文相比,篇幅短小,主题生活化、现实化,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广泛借鉴先秦诸子作品的寓言体、对话问答体来组织行文,其中很多篇章被后人视为“小品文”。它们对明人小品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强烈的批判意识。

  这些唐人子书大多著于作者落第或贬谪的失意闲居时期,因而呈现出怨怼感愤的审美基调。元结《元子》乃其因李林甫“野无遗贤”的谗言而落第后所著,刘禹锡《因论》著于贬居夔州期间,罗隐《谗书》亦于屡试不第后著成。在现实遭遇的冲击及时代环境的刺激下,作者在子书中大胆地批判现实,将诗骚的怨刺传统移植进古文。批判主题涉及统治阶层、儒家政教、贪官恶吏、世态人心等各类社会问题。元结《元子》中《订古》五篇历数破坏人伦五常关系的种种历史祸患,对儒家道德的可行性发出忧虑、怀疑。皮日休《鹿门隐书》第一篇就历史上具有怪力乱神倾向的统治政策予以辛辣批判,提出:“吾恐后世之君,怪者不在于妖祥,而在于政教也;力者不在于角抵,而在于侵凌也;乱者不在于祍席,而在于天下也;神者不在于禨鬼,而在于宗庙也。”刘蜕《山书》第七篇指斥圣人对社会阶层贵贱等级的划分,提出“教民以杵臼,不若均民以贵贱”。这些子书的批判手法灵活丰富,较多采用寓言体,从日常性、生活化的事件以小见大,环譬以托讽。刘禹锡《因论》七篇全为寓言短文,由服药、耕牛、行舟、识马等日常事务引申治国之道,讽刺政治乱象。

  唐人子书中的批判短文改变了古文的颂美传统,是“匕首”与“投枪”式明人小品的直接渊源。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称它们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而明末的小品同样,“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

  三、游戏精神

  从中晚唐开始,古文家较多写作题跋类文体,到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笔下,题跋种类愈发丰富。题跋文针对典籍、书画、金石等实物进行评论,因其独特的文体特性、物质载体以及创作心态的影响而区别于长篇古文,毛晋《跋〈容斋题跋〉》直言“题跋似小品”。题跋是文人“游于艺”的产物,很多甚至出于“戏作”的游戏心态,极大发挥了古文的抒情、审美功能,已十分近似晚明表现闲适生活、文人雅趣的人文小品。

  题跋依托实物进行创作的文体特性,决定了其论说方式是片段感悟式的,而非长篇论述式的。中唐韩愈、柳宗元、李翱等古文家均有读书题跋,针对典籍、诗文提出直接观点、感想,与评点类似。韩愈《读荀》《读仪礼》《读墨子》篇幅简短,以抒发直观论断、感悟为主,缺乏逻辑论证。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提出荆轲刺秦失败乃因其智谋不足,不能知变,以精警论点取胜,无需全面论析。这些读书题跋与《原道》《原性》《复性书》等长篇论说文就某一命题作系统阐发的写作方式迥然不同。

  题跋因其需附于书卷、画卷或刻之金石的功能属性,而受到物质载体的限制,通常篇幅简短精悍,文风流畅、凝练,内容与所题跋的艺术对象相表里。白居易《荔枝图序》文末记“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实际上相当于一篇绘画题跋,文章状荔枝色味,妙趣横生。苏轼留有大量书画题跋,仅只言片语,却精切透辟,如《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吴道子画后》评吴道子人物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皆以高度浓缩精炼、朗朗上口的特质而成为著名文论、画论。

  由于很多题跋产生于艺术鉴赏或文艺活动过程中,作者的创作心态大多轻松随性,故而显露出游戏精神,区别于载道之文的庄重谨严。苏轼的题跋杂文多出于“戏书”“戏作”,素材取自日常生活细节,刻画形象生动鲜活,笔调风趣幽默,正所谓“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宋史·苏轼传》)。《书蒲永升画后》记此跋于“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文中将蒲氏所画水喻为“活水”,而其他水画则为“印板水”,形容蒲氏之画“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妙趣天成。苏轼有多篇文与可书画跋,通过文氏的日常行为、对话,表现其出众才华与放浪个性。《跋文与可墨竹》刻画文氏“见精缣良纸,辄奋笔挥洒,不能自已”,《跋文与可论草书后》提出草书当于蛟蛇形象中获取灵感,记“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此语恨不令与可闻之,令其捧腹绝倒也”。这些跋文与苏轼《祭文与可文》中突出其“惇德秉义”“养民厚俗”品格的笔法全然不同。

  题跋的游戏精神消解了古文“文以载道”的严肃使命,以不拘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个性充实丰富了散体文的表现艺术,从唐宋古文中开辟出崭新风貌,催生了明人小品的美学风格。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9日 13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