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记忆】沿着外祖父的足迹‖王玉芬

作者:王玉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07 15:05:01 浏览次数: 【字体:

沿着外祖父的足迹

王玉芬

人到中年,好像有了更多的对比,有了更多的思考,常常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继而会生出一些感慨。这种感慨是岁月的积累,是时光的答案。

其实,对外祖父早年的经历知之甚少,直到《南充抗日老兵口述史》收集整理了外祖父的军旅生涯回忆。此次春天的旅行,就生发出对时光、时代、人生的感叹。

——题记

每天都匆匆忙忙,忙得不知光阴是怎么流走的。

每年清明节,都要回乡祭扫,因为外祖母安眠在那里。关于外祖母的记忆越来越少,每次祭完都要去看望还健在的外祖父。外祖父已95岁,风烛残年,每日困于床与轮椅之间,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这让我想起那句歌词: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其实,我与外祖父、外祖母的关系是疏离的,从小到大,仅有的见面就是每年节假日,但都是短暂相聚便匆匆离开。关于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故事,我也只是偶尔听母亲讲起。当年,外祖父和外祖母刚结婚,就参军入伍。外祖母在家纺纱织布等了7年,才等到外祖父回家,然后生育了4个儿女。这让我惊愕不已,年轻的我曾想,也许是那个年代“车马慢,书信慢”吧,但外祖母又不识字,这让我惊愕不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寻找着答案。

如今,人到中年,隔着20多年光阴,我似乎懂了,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就像读高中时,我最喜欢街边一株接一株的黄桷树,看她抽芽苏醒,看她绿云蔽日,看她零落成泥。而我最喜欢的是透过光影,偷偷看那个穿白衬衫的男生。没有原因,也不需要回应。

当我不再寻找答案时,年初,朋友送了我一本书,给了我答案。他说,你看看吧,书里有你的外祖父。我再一次惊愕!翻开那沉重的书页,我翻动了外祖父一段隐匿的过往。

外祖父生于1928年,在家排行老幺。由于祖上经营着棉纺布匹生意,家境殷实的外祖父自小便在私塾读书识字,直到16岁那一年入伍参军。由于识文断字,外祖父在部队成长为军事教官,每三个月训练一批新兵,然后送上抗日前线。外祖父说,送新兵大多沿着长江而行,从南充出发,行路或坐船,经宜宾、宜昌、武汉等地,曾渡过淮河,最远到达安徽省安庆市。

初春,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我沿着外祖父出川的足迹,跨越淮河,继而到达长江之畔的安庆城,似乎在那一刻我的人生与外祖父的人生重合、交错……

安庆,就在长江边上,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初春的风还有些微寒,我开车从安徽蚌埠出发直奔安庆,当汽车飞驰淮河大桥时,我的心也飞驰起来。淮河两岸各树立着“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巨幅汉字,这是我无数次在地理书上标注的淮河,而我此刻跨越中国这条南北分界的河流,一脚从祖国的南方跨进了北方。不知道,外祖父当年和出川抗日的乡友经历了怎样的生死危急,才艰难地渡过了淮河。书中记载,1944年,外祖父与300余名新兵在宜昌下船登岸时,遭遇日军炮击,一艘运兵船被炸沉,数十名战友还未走上前线就牺牲在江岸,滔滔江水呜咽悲鸣……

今日安庆(图片来源:安庆市人民政府网)

经淮河辗转,我沿长江而行,暮色时分进入安庆。走进再芬黄梅公馆,茶香氤氲,黄梅调清婉萦绕,那古老悠远的曲调竟有说不出的韵味。信步出城,江堤灯火璀璨,人潮涌动,一声声沉闷的汽笛划破长空袭来,只见江水翻滚,万吨巨轮浩浩荡荡穿城而过……我第一次站在长江边上,我第一次观万舟竞渡。长江,中国最长的江,全国五分之一的大地都得到她的滋养。

不知道,外祖父当年看到的长江是怎样的,是否也听了一回黄梅调?但安庆城长江边上的振风塔,外祖父是看到过的。它伫立江堤400多年,顶层的灯光长年不息,为来往的船只导航引渡。也许,当年外祖父和乡友就是在振风塔的江堤下船的,将生命与荣光融进山川河流。

沿长江而行,最远到达安庆!这是外祖父青年时期辗转奔波大半个中国的轨迹。隔着70多年光阴,我和外祖父的足迹终于在长江边重合,两代人似乎找到一种共鸣,我触摸到外祖父的热血青春。无法想象,外祖父当年是如何带领一批批新兵千里迢迢奔赴抗日前线,无法想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骤然停止于日军的枪林弹雨……

今日安庆(图片来源:安庆市人民政府网)

回到家,已近清明节。按惯例,还是要回乡祭扫的,还是要去看看外祖父的。只是今年有些不一样,我心中会默念外祖父相送的一批批乡友,也懂得了外祖父那一代人的坚守,是时代洪流,也是个人选择。

总以为有些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身边。我和外祖父,也不再那么遥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玉芬(南充日报社记者、编辑,新闻作品屡获全国地市报、四川省好新闻和四川省副刊好新闻奖)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