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端午特辑】又是一年粽叶香‖洪林

作者:洪 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2 14:43:08 浏览次数: 【字体:

又是一年粽叶香

洪 林

今年的端午,似乎提前了不少。农历四月十二,大街小巷已有卖粽子的了。

“买粽子啰!腊肉粽、火腿粽、盐蛋粽、冰糖粽……便宜又好吃!”一辆四轮手推车,下面放一个煤气炉,上面放一个大锑锅,装满各式各样的粽子,飘出了醉人的味道。

“老板,来两个。”“老板,我要腊肉的!”“老板,买得多,打折不?”醉人的味道让匆忙路过的行人停留下来,稍作犹豫,就加入了抢买粽子的大军。好不容易挤了进去,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味道,扫码、支付,抓起装好粽子的塑料袋,冲出重围,迫不及待地脱下粽子的外衣,大快朵颐起来。

看到他们吃粽子的样子,感觉好香,就像小时候我们抢着蘸白砂糖吃阿母包出来的粽子一样。

阿母是农村人,高小毕业,在她们那个年代,算是高学历了。我们几姊妹打小就喜欢听阿母讲屈原投江的故事,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是人们用来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每年端午,阿母早早地就把圆滚滚的糯米洗净,加入清水,浸泡起来。那时,家里的条件一般,阿母在糯米中掺了好多好多大米,混在一起。糯米泡涨后,颗粒圆润饱满靓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似大米那样灰白的寒碜。

“为啥要在糯米中加那么多大米?”我们问阿母。

阿母总是慈爱地看着我们,微笑着说,“糯米太黏了,加入大米,免得你们吃的时候粘手!”

长大懂事了,我们才知道,阿母为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吃上两三个粽子,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依然买了比大米要金贵三四倍的糯米,虽然不多,也就一两斤的样子,掺进去,也能从中嚼出香甜软糯的味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加上父亲、阿母,还有祖母,一家老小九口人,一人一个粽子,就要蒸煮一大锅。

包粽子是细活儿。阿母去农家找来三四十张青绿的粽子叶,反复冲洗,滤干水备用。父亲是裁缝,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针线。阿母把红色的、白色的、蓝色的棉线一根根剪断、叠好。阿母说,用粽子叶包出来的粽子,有清香味儿,更好吃。阿母还说,用不同色彩的棉线捆包粽子,主要是区分不同的馅儿。那时,阿母带着我们包得最多的是红线腊肉、蓝线红豆、白线不加馅儿。

阿母左手拿着粽子叶宽大的一端,右手翻转叶片,绕左手对折,将粽子叶卷成一个圆锥。阿母把浸泡好的大米、糯米搅拌在一起,一汤匙一汤匙地装进“圆锥”,一边装,还一边加馅儿。阿母动作麻利,右手捏着粽子叶的尾端,把装满的“圆锥”严严实实地裹起来,左手大拇指压在上面,根据不同的馅儿,拿起不同颜色的线,三下五除二就把粽子捆好了。

阿母包的“圆锥”居多,也有三角形、四角形的。我们几姊妹就马虎多了,包出来的粽子“三不像”,甚至还露馅儿。我和幺弟拿着粽子叶,半天都卷不成形,就把它们当作“武器”,围着八仙桌追打起来。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慢慢蒸煮出了醉人的香。端午节一年一过,难得吃一回粽子,我和幺弟馋得要命,站在灶房门口一个劲儿地问,“阿母,好久才可以吃粽子嘛?”“阿母,粽子蒸好没有?”“阿母,我都闻到粽子里的腊肉香了!”

阿母一边收拾灶台,一边看着“噗噜噗噜”的大铁锅,不紧不慢地说,“慌啥子慌?锅里的水差不多烧干了,就好了!”我们还是不放心,怕错过了吃上热粽子的机会,就赖在灶房门口不走。“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可以吃了,等会儿蒸好了喊你们!”

“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好久嘛?”

“你们数嘛,一分钟数六十,数六十个一分钟。”一、二、三、四……我和幺弟背靠着灶门口的土墙,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开心地数起来。数着数着,就不知道数到哪里去了。

新鲜出炉的粽子是迷人的。我和幺弟着急忙慌地爬上条凳,伸出手,把阿母放在筲箕里粽子抓起来,又赶紧丢进去。实在太烫了。阿母说,晾几分钟,不烫手了再吃。我们把粽衣一层一层剥开,腊肉的泛着油光、红豆的飘着豆香。我最喜欢吃捆着白线不加馅儿的粽子。用筷子掰下一小坨,蘸上白砂糖,满嘴香甜。有时,糖蘸多了,掉几粒在八仙桌上,赶紧把粽子塞进嘴里,腾出一只手来,舔一下食指,粘一下掉落的白砂糖,不放过一粒。

那时,包粽子、蒸粽子、吃粽子,舔掉落的白砂糖,香甜的味道就是我们幸福的味道。阿母离开我们差不多十年了。阿母过世后,家里再没有人会包粽子。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几姊妹有时也会聚一聚,也要吃粽子,只是没有了那些年粽叶飘香醉人的味道。

望着街边大锑锅里热气腾腾的粽子,我挤了进去,“老板,称两斤不加馅儿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洪 林(中学高级教师,创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散文、诗歌近70万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