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元宵特辑】今天,我们怎么闹元宵?‖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4 14:41:04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我们怎么闹元宵?

蒋德均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怎样闹元宵?或者说,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传统元宵节,如何实现创新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

首先,我们得了解元宵节所蕴含的华夏先民的宇宙时间观念。

元宵节之所以特别,除了与春节相联外,还与中国人的月亮崇拜相关。古人在对日月的观察中,很早就发现了月亮阴晴圆缺的时间规律,感受到月亮盈亏的变化对自然物候与人生命节律的影响。因此,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的历法体系。后来,随着人们观察能力的提升、观察技术的改进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太阳历在中国上古时期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但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的是阴阳历,阴阳历将太阳回归与月亮朔望两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加以协调,使人们时间生活既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又合乎四季流转的节律。在阴阳历中朔日成为岁月时间的起点,望日地位下降。正月望日地位的凸显是在西汉中期以后,汉武帝太初历的颁行为元宵节地位的奠定提供了契机。太初历是阴阳合历的历法,它采用夏历建寅的方式,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一日为元正,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月亮乃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元夕(元宵)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月份的望日。所以,作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望日与月圆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其次,我们要知道元宵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据史料记载,元宵节的节俗内容主要有:祭祀太乙神(北极星神)、燃灯祈福、玩月赏灯、猜灯谜、走百病、舞狮子、打铁花、吃元宵、偷菜采青、玩月踏桥、走百病等,古代社会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玩乐的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有的人文景观。的确,平时因忙于家务或囿于门禁而陷身闺闼的女性,也只有在元宵节里才得以正正当当地跨出家门,并且堂堂皇皇地盛装出游──打扮光鲜亮丽、花枝招展在公共空间里赏月观灯、猜谜、看百戏,可以招摇过市,甚至可以约会心上人。此夜,他们没有了日常生活中性别的羁绊、家庭牵累与夜禁忌讳,可以开开心心地乘兴而游、兴尽而归。

总之,“元宵闹夜”成为明显的节俗标志。“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歌舞、元宵的杂技百戏、元宵的游人等,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元宵的“闹”是多种节俗形式的合奏,其中最突出的是声音与色彩,将过年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声音首先是锣鼓声,其次是歌舞声,再次是人流声,四是叫卖声。色彩主要有游人的衣装,其次是歌舞表演者的服装,再次是灯饰的色彩与光亮以及达官贵人的香车宝马的装饰等,这些构成了元宵之夜靓丽而独特的风景。在元宵的嘉年华会里,人们无问高低贵贱,无问男女混杂,无问缁素不分。换言之,元宵节乃以日夜接续、城乡交通、男女杂处、官民同乐以及雅俗并陈的方式,暂时颠覆了礼法所调控定位的日常规矩,将年节推向最后的高潮。

从这些节日传统民俗内容中,我们如何继承并进行转换,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呢?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日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民谚所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阴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中年节民俗浓郁,颇具特色。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区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由于是特定时日的特定社会表演,因此元宵之夜在中国民众社会生活中具有狂欢的性质。在年节高潮之后,也提醒人们应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了,作为岁首之节,我们认为它具有提示惜时的功能。因此,在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元宵节的很多习俗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阖家团圆,包元宵、吃汤圆、话离别、许心愿;比如举家出游、赏月观灯,作最后的狂欢;比如看戏观影,作最后的放松;比如郊游踏青采青健身,再看一眼家乡故园……然后,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生活、工作、学习等,临别前,相互嘱托,相互祝福,期待来年春节再聚时,我们都有各自的收获与长进。

人,总是生活在可以期待的不确定性与希望愿景中。

所以,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当代社会,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虽已被日常生活所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曾经共同的节日兴趣。今天,繁复的元宵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或“逛灯市”的游玩。在此情况下,政府如何当好设计师、导演及其监管者或服务者的多重角色,我们可以从历代统治者的经验中获得有益启示与借鉴。

中国的元宵节一直是在官方庆典与民间习俗的交汇点上,官方一方面固然宣示对民间习俗的尊重,一方面也意图将传统节庆纳入政治秩序的掌控之中。元宵节虽是属于全民的节日,民众是节日的主体,但官方往往是参与者、导演者和监控者。从古代社会的元宵节庆的场域里,我们正可看出官方与民间是一种既依存又紧张的依附关系。历代统治阶层意图透过元宵节庆,展现承平岁华、与民同乐的盛世景象。然而这种景象需要民众的配合参与,才能上演,才能成功,才能实现预期。于是,官方结彩张灯,当然得开放夜禁,让百姓游观赏灯、自由玩乐。其实民间的活力与韧性,也正反映在与官方权威的角力中,官方“点灯”在上在先,而借着元宵夜禁的开放,百姓尽可以“点灯”之名,享受狂欢“放火”的乐趣。出于种种缘故比如防火需要、比如防止聚众闹事、比如防盗等,尽管历代官方都曾尝试禁抑灯节的庆典,但民间狂欢的节目从未从历史舞台上消逝:在彩灯烟火、金鼓喧声的锦绣排场里,充街塞陌的游观男女,易性变装的化妆歌舞,踏桥采青的走百病,以及鄙俗秽色的笑闹演出,都在显示:民间习俗的活力乃具体而微地展现在其与官方威权的牵扯角力之中,节日的魅力延绵不断。

所以,像元宵节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民族节日,它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民众基础。就其社会娱乐的形式看,就有着充分利用的文化价值,在当今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利用好元宵这一文化资源,有意识地为城市居民展拓社交娱乐的空间,鼓励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市社区的“狂欢节”,这对于释放个体情绪、舒缓心理压力、和谐家庭人伦、友善邻里关系、拓展人际交流、活跃民族生气、稳固社会秩序、凝聚民众精神等,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珍惜并传承发展。就农村而言,充分利用元宵节这一文化资源,可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除保留传统的灯节外,如今如火如荼的乡村文化节中的村BA的各种赛事、购物、美食等,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如何做好政府搭台、百姓唱戏这篇节日文章,事关国计民生与文化传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