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乡贤文化>详细内容

寓教于礼:中华礼仪的核心意蕴

作者:彭林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2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3-08-12 16:13:41 浏览次数:525 【字体:

彭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2日 11版)

西周是历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治的朝代。在周人看来,人的道德成长优先于一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国家“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殷周制度论》),对官民的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而礼是道德之器械。如何通过礼乐之教提升全民道德水准,是周人竭尽心智研究与运作的重大课题,其中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

理论探索 形成共识

由《尚书》可知,周公、召公等政治精英对“德”与政权兴衰存亡的关系,进行过深入探讨。同时,他们通过制礼作乐,将德治理念转化为制度,导入实操层面。由于最高层的提倡,各国贤达对德与礼的合理性论述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这在《左传》《国语》中随处可见。春秋季世,天下大乱,而孔子与七十子弦歌不辍,在理论层面对礼乐文明作深入探讨,创获巨大,《礼记》则是其结晶。

《礼记》体大思精,讨论的范围无远弗届,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实现大同目标的梯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祭祀天地,旨在“报”,报答它们的化生与养育之恩;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人当按照自然节令,与之共生共荣;人与天地并称“三才”,是万物的灵长,当知自别于禽兽;人人皆应以礼乐内外兼修,勉为君子,希圣希贤,以自身的君子风范,引领民众的道德提升等。这些论述精辟、缜密、深刻、通透,说理多浅近,好用譬喻,生动活泼,回答了人们对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最为关切的种种问题,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旨在走向“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运》)的大同境界,故深受历代学者、官员乃至民众喜爱,起到跨越时空统一举国认识的作用,意义深远。

顶层设计 全面布局

周代先哲胸襟宽阔,格局宏大,但凡理论的视野所及处,礼的制度建设必随之到达,理念与礼制处处相适应,《周礼》是最好的例证。《周礼》以人法天,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为框架,统摄三百六十官,旨在仿效宇宙六合、三百六十度。依据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文化活动、民众生活等事物门类与性质的差异,将家国的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兵礼、嘉礼等五大类,举凡天文、历法、朝聘、政教、封疆、赋役、祭祀、司法、冠婚、丧葬、贺庆、服饰、宫室、车马、营造、匠作等,一一囊括其中。经精心设计的各种仪式,或庄重,或虔诚,或威武,或喜庆,人们涵泳于仪式之中,感受敬畏自然、崇拜先祖、孝敬父母、友善朋友、哀悼亡者、体恤灾民等的情感,亲历仪式化的生动过程,以及情景式的体验,自然而然地接受正能量的熏陶,身心得以净化、陶冶与提升。

周人从天下大局出发设计的礼制结构,将治国的总体理念有机分布于其中,形成血脉联系,政府日常运作与官民教化自然糅合,浑然一体。无论在哪个位置上,自己都是完整礼制制度下的一员,都在一盘棋局之中,彼此呼应,互相关联。如此成熟的职官体制,与成熟的礼学思想体系为表里,为以德礼治国,奠定了稳固的地基。

童蒙养正 培根固本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礼仪教育从他们抓起,不仅时机好,而且效果好,无疑具有战略意义,故《周易》即已提出“童蒙养正”“培根固本”的理念。《礼记》的《曲礼》《内则》,《管子》的《弟子职》,都是当时的儿童礼仪教材。

儿童入世浅,尚未染于陋俗恶习,思想单纯,但模仿能力强,因此,从行为教育切入,在细节上培养品格,最能收到成效。古人将孝顺、谨严、恭敬、谦虚、从容、优雅等德行融入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等日常礼节中。《礼记·内则》载,凡是未成年男女,鸡初鸣之后就要起床,洗漱之后,按照规定的样式韬发、束发,梳理成总角,在领口佩戴香囊,再收拾枕席,洒扫庭院,然后做各自的事情,旨在养成勤奋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礼记》中的“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长者不及,勿儳言”,“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等语,都是读书人必备的教养,意在培养尊师重道之心。朱熹《童蒙须知》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男子服饰要三紧“头紧、腰紧、脚紧”,将头、腰、脚三处的系带扎紧,人的精气神就起来。凡此,都是在小节处立大节,处处含有道德提示的作用。

童年养成的行为方式,印象最深,对将来立身行事,能产生最深层的影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

君子典范 引领社会

倡导德治与礼治,善化社会风气,需要君子的“标杆”引领。先秦文献中的“君子”包括两种人,一是有德有位的国君,二是有德无位的社会贤达。

君主居于社会高位,有公权力,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民众,故但凡要求民众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郭店楚简·成之闻之》说“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

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上苟身服之,民必有甚焉者。君袀冕而立于阼,一宫之人不胜其敬。君衰绖而处位,一宫之人不胜其哀。君冠胄带甲而立于军,一军之人不胜其勇。上苟倡之,则民鲜不从矣。

善政要先体现在自身(身服善),民众才能做到更好(民必有甚者)。国君身穿不同的礼服出现在朝礼、丧礼、军礼场合,神色真诚,下属与民众,都会被深深打动,“鲜不从矣”。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此理。

社会贤达不受命于任何人,但笃信周孔之道,以礼修身进德,自奉甚严,自觉将礼的精神贯彻到生命体的所有层面,力求完美。如《礼记·表记》说:“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君子德行的完美从服饰开始,由外及内,扩展到君子之容、辞、德、行,一一相称,如此风范,足以为社会所景仰,成为民众仿效的楷模。

行为规范 礼仪教育

社会的和谐与否,取决于人的素质。《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有别于常人处甚多,而最重要的则是内心有“仁”与“礼”二字。有强烈的仁爱之心,行为上就一定有礼。仁爱,必然懂得尊重,懂得礼让,并且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坐立行走,举手投足,都能合于规范,不影响旁人。如此之类,都来自教育。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中谈及大众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时,说了一番浅近而亲切的话: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和规矩,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这也是礼的一部分。

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宜居城市,核心指标是人的整体文明水平,而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出现,而是要经过人们的努力追求与积极争取,真诚付出,才有可能达标。《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与精神必须同步发展,可谓万古不废的至理名言。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是充分吸收历史文化智慧,切切实实谋划全民如何“知礼节”、更好地树立国家形象的时候了。

(作者:彭林,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2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