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志鉴编修】汲取方志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地方志在传承发展广元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探讨‖王海国

作者:王海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08 14:22:0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汲取方志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

——地方志在传承发展广元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探讨

王海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文化的呈现常态。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在新时代,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具有重要作用。

一、深刻认识地方志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2006年5月18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书大多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清代学者章学诚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地方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存史、育人、资政”上。存史是地方志编纂工作最基本的价值。从两汉时期大量出现地记,至南宋方志基本定型,到稳步发展的元代方志、迅速发展的明代方志、全盛时期的清代方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二轮编纂的数万部地方志书,完整系统记载了一定区域内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与史书相比,保存的资料范围更广、内容更详尽。方志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方志中记载的山水名胜、文化古迹及著名历史人物、英雄模范、能工巧匠等,对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书对当政者了解一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等,从宏观上把握地情,明优势识劣势,进行科学决策有重要参考作用。

二、重视修志工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地方志的编纂具有地域性、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等特征,所以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中国的官修地方志起源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性的地理志,如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晋代挚虞撰写的《畿服经》(早期的地方志又名某某经、某某书、某某图经等)。隋王朝统一中国后,于大业年间(605—618)普诏天下诸郡,要求将风俗、物产、地图等情况编纂成书呈送朝廷,这一举措促进了各地地方志(当时称图经)的编修。唐代,朝廷明确规定了编修期限和办法,将原来规定的各州郡每3年编修1次图经报尚书省兵部职方的制度改为每5年修报1次。宋代不仅承袭唐代三五年修一次图经的制度,并于大观元年(1107)创设九域图志局,开国家设局修志的先河。明王朝建立不久,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下令编修一统志。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于永乐十年(1412)颁布《纂修志书凡例》16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清王朝进一步重视地方志的编纂,曾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3次大规模组织编纂《大清一统志》,而每一次纂修前都先诏令各省、府、州、县编纂地方志。民国时期,政府也3次颁布政令,倡导各地纂修地方志书,一些省份陆续成立通志局或通志馆,开始编修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制定《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时,就提出编写地方志的任务,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在国务院规划委员会之下成立了地方志小组,以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同年10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小组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方志是我国一项独有的文化遗产”,“历代续有编修”,修志的组织应在各省、市、县党委和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地方志编纂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983年,经中央同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立,具体负责指导全国的修志工作。指导小组召开了全国首次地方志规划会议,会上草拟并原则通过了《1983—1990年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设想(草案)》和《中国旧方志整理规划实施方案》两个文件。1985年,《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体会议通过并颁行。此后,声势浩大的编纂新方志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中国历史上自有地方志以来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标志着新编地方志工作进入了依法修志新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地方志事业作出全面顶层设计。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修史修志”。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

在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史志部门编纂了大量的地方综合志书、综合年鉴、市县区部门志、乡镇志等,全市方志著作成果丰硕,为助推治蜀兴川广元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支撑。

三、地方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地方志以志体的形式记录、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生机盎然,代代相传。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支撑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绵延不绝。地方志把中华优秀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并代代传承至今。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先后中断发展,只有中华文明长期延续发展至今而从未中断过,这当中地方志发挥了重要作用。官修地方志成为常态,同时民间文人学士(多半是退隐的官宦)修志也日渐增多,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并世代相承,现在,农村盛行的家谱编修就是最好的再现。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记述方式和表现形式,是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之中,地方志就有9000余种,10余万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官修地方志是顺应当时封建统治者了解和掌握各地地情的需求,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其主要功能是“资政”,因此,无论是官修还是民间编纂的地方志书,绝大部分旧志都贯穿了“仁、义、礼、忠、孝、善”为思想主线,歌颂皇帝圣明,赞扬清正廉洁的官吏,盛赞义士、孝子、烈女的功德等,对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大加传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精髓的表述,是新时代遵循的原则,也是新时代地方志记述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化典籍等全媒体传播,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陈教育水平。”中国地方志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全面认识、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地方志;要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离不开地方志。立足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深刻认识地方志的价值定位,准确把握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把地方志提升到应有高度、摆到应有位置,以充分发挥其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程中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

四、大力传承和弘扬广元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新时期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的地方志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期的地方志工作者要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责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客观真实记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真实记载脱贫攻坚历史、小康建设历史、党的百年奋斗辉煌史,加快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履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神圣使命。

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史志工作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2022年3月29日,广元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党史地方志工作,时任市委书记邹自景对全市党史地方志工作提出最新要求:广元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史志工作肩负着“存史、育人、资政”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要读县志,市级部门领导要读市志,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要切实履行“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职能,努力构建市县区“1+7”史志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史志“七进”,要积极主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持续助推广元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2022年5月13日,广元蜀道文化大讲堂第一讲在广元市政府会议厅举行,会议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川作《广元历史沿革》宣讲辅导报告,时任市委书记邹自景主持并作报告,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聆听报告。

全市地方志系统、地方志工作者充分利用好地方志这一载体,忠实记录宣传好广元历史、广元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展现地方志部门的责任与担当。广元具有大量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文化:以蜀道为主线的蜀道文化,以青川郝家坪出土的木简为代表的战国木椟文化,以昭化古城、青溪古城、剑门关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代表的广元女皇文化,以旺苍红军城、木门寺、苍溪红军渡、青川地震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大量的地方非物质传统文化: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项目17项,市级项目71项。忠实记录这些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是全市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创新支持和激励方式,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广元市党史地方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编纂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要求编纂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志鉴成果。剑阁县完成《剑门关豆腐图志》编纂工作、青川县完成《青川山珍图志》编纂工作、苍溪县完成《苍溪猕猴桃图志》编纂工作、昭化区完成《王家贡米图志》编纂工作、旺苍县完成《米仓山茶鉴》编纂工作。规划还明确提出要完成11部旧志的整理工作。

全市地方志部门扎实开展好读史用志工作,发挥多部门联动协同作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智慧,萃取思想精华,为把广元建设成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而贡献史志力量。通过开展史志“七进”活动,把编纂出的优秀地方志成果分送至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干部培训机构以及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社区和农村,有效发挥育人作用。深度挖掘厚重的历史素材,深入挖掘全市革命遗址、革命故事、革命人物和广元建置沿革、川陕苏区与红军长征、三线建设与军民融合、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一批宣传广元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支部生活会、干部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史志报告会开展史志知识学习,切实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树立正确党史观。充分利用市内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纪念场馆、红色遗址、英烈名人旧居开展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加强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和保护,加快建设大蜀道博物馆、中子铺细石器文化博物馆,打造新载体新阵地。加强对现有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新建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省级、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红色景点景区,提升红色旅游质量,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把广元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把史志“七进”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内容,组织部门和党校(行政学院)把史志学习列入干部培训重要内容;宣传部门把史志宣传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广元市委宣传部、广元市直机关工委、广元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元市国资委、广元军分区政治工作处等单位和部门,结合部门行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单项工作方案,通过史志“七进”活动的开展,推广宣传广元优秀历史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海国〔中共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副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