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南充第二轮志书编纂的组织与管理

作者: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课题组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一期(总第209期) 发布时间:2017-05-16 15:04:00 浏览次数:3414 【字体:

2001年,省政府确定南充市营山县为全省23个续修志书试点单位之一。2002年,中共南充市委、市政府作出组织编纂《南充市志》的决定。之后,各县(市、区)先后启动续(新)修县(市、区)志工作,南充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全面展开。至2011年,南充全面完成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任务。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南充共编纂出版市级志书1部、县级志书11部。

回顾南充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在10年的时间里完成这项浩繁而艰巨的任务,编出质量较高的市志和县(市、区)志,主要得益于南充市地方志系统认真总结、吸取第一轮修志的经验教训,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把组织领导充分贯穿于整个二轮修志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志书编纂管理,充分发挥地方志办公室行政职能,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借智借力,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主要做法是:树立“两个”权威、建好“三支队伍”、抓好“九项工作”。

树立“两个”权威

在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中,我们树立了领导和业务“两个”权威,“两个权威”相辅相成,是南充搞好第二轮志书编纂的重要保证。

一是树立领导权威。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连绵不断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地方志是官书,由官修。新时期,编修地方志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地方志工作涉及面宽,工作量大,必须要树立领导权威,才能保证修志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在南充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市、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一纳入、八到位”。市地志办作为市政府授权主管全市地方志工作的部门,在市政府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志书编纂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市、县(市、区)成立了以书记、政协主席、人大党组书记为顾问,市长、县(市、区)长任主任的高规格编纂委员会,将第二轮修志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在人力、物力上对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予以保障,各级政府办、目标办、地志办加强二轮修志工作的督查督办,按阶段通报工作进度,确保南充第二轮修志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二是树立业务权威。修志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项新的开拓性工作,在志书编纂工作中,政策性、科学性、资料性、专业性强,必须牢固树立起业务权威。市志、县(市、区)志的总编、副总编、执行副总编责任重大。总编要主持制定志书的总体设计及编纂方案,主持志书编纂与审稿工作,协调解决编纂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全局性问题;副总编要协助总编制定总体设计及编纂方案,制定凡例、纲目、编纂细则及审稿细则,按分工负责与对口的分志撰稿人员、编辑商定入志条目、内容,指导有关分志的资料收集、初稿撰写和初稿审查,组织实施市志总纂、通纂,组织市志审查,按分工审读志稿,写出审读报告,对所审志稿签字负责,对全志进行复审,报市政府、省政府终审验收,并承担编纂人员的培训讲课任务。尤其是执行副总编,必须要有一定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方志业务水平,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业务指导意见、审稿意见要能够服众,能得到大多数编纂人员的认同。

建好“三支队伍”

地方志编纂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好编纂队伍,是圆满完成二轮修志工作的关键。在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中,我们创新思维,借智借力,实行承编、牵头、总编三级负责制。南充各地按照三级负责制要求,组建了三支队伍。

一是组建总编队伍。市和各县(市、区)成立了由政府领导、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地方志办公室业务骨干、地方志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具有权威性、学术性的志书编纂总编室,统领二轮志书编纂工作。

二是组建分纂队伍。牵头单位(分纂队伍)协助市、县(市、区)两级地志办负责各部门初稿撰稿的组织、业务指导,各部类志稿的分纂及分纂稿初审,这是南充在二轮修志工作中的创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牵头单位在选择分纂人员时,各级地志办配合相关单位尽量选择有领导能力,政策熟、业务精,在本系统长期工作过的老同志承担这项工作。

三是组建资料搜集、初稿撰写人队伍。承编单位(各撰稿单位资料搜集、初稿撰写人队伍)负责资料搜集、初稿撰写、志稿初审。承编单位在牵头单位指导下,选择资料搜集人员和撰稿人员时严格把关,尽量选择各部门、各行业政策熟、业务精、有一定写作能力且在本部门、本行业长期工作过的老同志或业务骨干来承担资料搜集和初稿撰写工作。

经过八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三支队伍在二轮修志工作中,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尤其是三支队伍中人员的选聘非常关键,决定修志工作的成败。通过二轮志书的编纂,南充从各地各部门修志人员中发现了一批有一定政策水平和文字功底的修志业务骨干,充实了南充修志队伍,保证了这项工程后继有人。

抓好“九项工作”

在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中,南充市地志办和各县(市、区)地志办认真履行行政职能,加强二轮志书编纂工作管理,主要抓了“九项工作”。

一是抓方案制定。科学的制定了《编纂方案》,对二轮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编纂原则、编纂体例、编写任务分工、实施时间及步骤、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是抓总体设计。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和知名人士,按照“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篇目,印发《编纂细则》《凡例》《<大事记>编纂方案》《人物入志办法》等具体实施办法,供各编纂单位遵照执行。

三是抓业务培训。特聘专家、学者对编纂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编印《编纂培训教材》《编纂工作文件法规汇编》等规范性培训材料。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县(市、区)两级地志办着重抓分类指导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并到各部门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帮助。

四是抓资料搜集。全市各级地志办高度重视资料搜集工作,要求各撰稿单位按篇目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以时为序编目、立卷,编辑资料长编,要求各类稿件的资料占有量达到50 ∶ 1以上(即要形成志稿1个字,资料占有量在50个字以上)。

五是抓分纂。资料搜集工作完成后,全市各级地方志办主动与各撰稿单位商讨,对搜集资料篇目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初纂篇目。在撰稿过程中,认真抓好志稿条目试写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对试写的条目进行研讨,提高编纂人员编纂水平和技能技巧。主动到各撰稿单位研究和解决技术疑难问题。志稿中的综合性稿件,聘请专家、教授撰写。各承编单位完成初稿后,由牵头单位进行分纂,形成各部类分纂稿。

六是抓总纂。在志稿总纂时,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制定《总纂方案》;在初纂人员中选聘拔尖人员作为总纂人员;定期召开总纂人员研讨会,研究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疑难问题。

七是抓图片编辑。认真抓好志书特载图片征集和编辑工作,公开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能充分反映历史变迁或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以及名胜古迹、城乡风光、市井老巷、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百姓生活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聘请摄影专家担任特载图片的编辑工作。《南充市志(1707-2003)》特载图片选用了1950年川北区行政区划图、川北行署旧址等老图片反映南充川东北区域中心的历史地位。设置“领导关怀、南充记忆、南充巨变(城市建设、交通通信、金融商贸、产业聚集、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南充人文(文物、艺术、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民俗文化)、南充生态、百姓生活”6个大类,充分展示南充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八是抓审核。一部志书从政治观点、地方特点、资料运用、体例、文风到版式设计、印刷、校对、书籍装帧,都涉及质量问题。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志书的权威性,特别是政治观点是否正确,史料是否真实,更直接关系到志书的生命。南充各地志稿初稿、分纂稿形成后,各承编部门、各系统牵头单位分别组建了由本部门、本系统部分老领导、老同志、业务骨干以及现任领导的初审小组,对市志初稿进行审核,重点把好志稿的史实关、数据关、政治关、保密关。总纂稿完成后,将各个分志稿分别反馈给各牵头单位和承编单位进行审读。牵头单位、承编单位按照要求对总纂稿进行认真审读、修改,由主要领导签署意见、加盖单位公章后返回总编室。《南充市志(1707-2003)》审读本完成后,市长、市志编委会主任高先海主持召开了《南充市志》编纂委员会会议,对《南充市志》审查验收等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形成《关于研究新修〈南充市志〉有关事项的会议纪要》。市政府办印发了致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市志编委会成员《关于审核新修〈南充市志〉的函》,市地志办、市志总编室将《南充市志》(审读本)送请省志编委领导、南充历任市(地)级领导、省市修志专家学者、市志编委会各位成员和市志总编、副总编、特邀副总编及各县(市、区)志办等260余人进行大范围审读。同时,请市保密、统计、民族、宗教等部门对《南充市志》的保密问题、入志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市志是否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等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市地志办、市志总编室分别组织召开市人大、市政协离退休领导及县(市、区)志办有关人员审读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市老领导还亲自到市地志办给编纂人员当面讲述一些重大史实情况,这对市志的修改极其宝贵。市地志办、市志总编室安排人员主动到市委、市政府部分离退休老领导家中征求意见和建议。已调离南充的历任市级领导(包括已离退休和在任领导)在审读志稿后,都以书面或电话的方式,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收集到领导、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修改意见和建议5000余条(处)。在充分审读志稿的基础上,市政府组织召开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市志编委会成员及县(市、区)人员等60余人参加的《南充市志》(1707-2003)复审评议会。会后,市地志办、市志总编室根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编修精品良志的要求,对《南充市志》从头至尾作了最后的修改完善。市政府四届第35次常务会对《南充市志》(送审稿)进行了审查,随后报送省政府审查。省政府市州志审查验收小组召开了《南充市志》终审验收会,通过了对该志的终审验收。终审验收后,根据市政府“要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后代负责的态度,把《南充市志》修成精品良志”的指示,市地志办、市志总编室对市志作了最后的修改定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经市委常委会审查、省政府批复同意出版后,正式送交国家一级专业出版社出版。

九是抓出版印制。南充各地认真抓好志书的出版印制工作。 《南充市志(1707-2003)》出版印制时,根据市政府“把《南充市志》交由国家一级专业出版社出版,把《南充市志》印制成一部高质量的一流的精品志书”的要求,经过多方咨询比选,《南充市志(1707-2003)》交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市志采用真丝制作封面,封面凹凸压制丝绸飘带和丝绸女神雕塑,封底凹凸压制嘉陵江南充段形状卫星图,并在扉页和每类类目页上综合这两种图案,反复强调这两种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南充厚重的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同时,市志采用梯形、留书边的方式制作书盒,便于志书取放;书盒采用纤维板白色麻布制作,材质和色彩与志书外观形成反差,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南充市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一是认识问题。在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中,南充有的县(区)对编纂地方志书的效果和意义认识不够,“一纳入、八到位”未落到实处。如果政府和部门不尽“官职”、履“官责”,工作将很难推进。二是各级志办专业人员不足问题。第一轮修志工作结束后,县(市、区)志办大多数业务骨干退休,人才青黄不接,新同志大多不熟悉志书编纂业务,业务骨干不足成为各级志办突出问题。三是选聘撰稿人员问题。南充各地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相关部门选聘撰稿人员时,大多聘请退休教师撰写志稿。这些退休老教师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不懂行,撰写的志稿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志书质量。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一期(总第209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