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江苏年鉴》的前世今生

作者:方亚光 来源:江苏地方志杂志2020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1-07-23 11:48:43 浏览次数:1357 【字体:

从1986年创办《江苏经济年鉴》至2020年,《江苏年鉴》走过了35年的发展历程。该报告回顾了《江苏年鉴》运行机制在35年间从专业年鉴到综合年鉴、从图书出版到期刊出版、从纸质中文版到数字化英文版、从一刊多鉴到一鉴多品、从业务指导到协作研讨、从政府主办到部门主办、从独立建制到隶属归并、从经费包干到全额预算八个方面的主要变化,为当代地方年鉴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样本案例。

关键词:年鉴史  《江苏年鉴》  发展报告


0777c206902741d1a68a272b0964e539.png

从专业年鉴到综合年鉴


《江苏年鉴》的前身是1986年创办的《江苏经济年鉴》,而《江苏经济年鉴》则是在《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由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编印,始于 1984 年,连续编了两年,分别反映 1983 年、1984 年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由“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各部门的发展概况”“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下设若干篇。文稿主要由省统计局、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党政机关提供。第一本 30 万字,第二本 43 万字,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本印发3万册,第二本2万册)。时任省长顾秀莲为之作序,她“希望各市县和省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关心、支持这项工作,希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更密切地结合起来,面向全省城乡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每年编好一本,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贡献。”

连续两年编印的《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从各个方面为编辑出版江苏经济年鉴作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1986 年 4 月,省政府下发苏政发〔1986〕62 号文件,决定从 1986 年起编辑出版《江苏经济年鉴》。

1986年12月,《1986 江苏经济年鉴》出版,这是改革开放后江苏出版的第一部省级年鉴。《1986江苏经济年鉴》分“江苏经济概况、重要经济文献 政策法规、经济统计资料、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发展、各市县经济的新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概况、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新事例、经济专文 调查报告 专题资料、江苏经济大事记、附录”十个部分,内容表述以文章为主,图表为辅,约139万字。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新情况、新发展、新成就、新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趋势,而且还收录了全省“六五”计划的执行情况、简介了1949—1985年江苏经济发展概况,资料丰富准确。出版后,深受各界欢迎和好评。从1987年到1990年,每年的年鉴都在 9 月出版,印数都在 1 万册左右。

从1987年始,每年的年鉴依据经济社会的新情况,调整结构,增删内容,但沿袭了“十个部分”的结构,主推“经济方面”的内容,采取“文章为主”的表述方式,致使年鉴“专业”有余,“综合”不足。为此,省政府决定:“从1991年起把《江苏经济年鉴》改为《江苏年鉴》”,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全面更完整的反映江苏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的步伐。

1991年9月,改版后的第一本《江苏年鉴》出版。该鉴不仅内容上“增加党、政、军、法制等篇章”(共24篇),以记载全省政治、经济、法制、军事、思想、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情况,而且体例上开始调整,“由综合型向条目式过渡”,并“先将市县概况改为条目式”,初步实现从“专业”向“综合”的转变,开启了《江苏年鉴》编纂的新征程。


从图书出版到期刊出版


363a73403fb84f5384a17d386441065a.png

从1986年到1993年,无论是《江苏经济年鉴》,还是《江苏年鉴》,都是作为图书,由出版社出版。1986 年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至1993年为南京大学出版社。年鉴编辑人员主要承担组稿、编辑、校对等具体工作,出版社负责装帧设计、文字编审与图书印制。因此,年鉴出版的主动权及编纂责任不在编辑部,而在出版社。年鉴编辑部人员的工作量及要求相对少而轻松。

199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江苏年鉴》作为期刊出版,刊号CN32—1399/Z,公开发行。从1994年起,《江苏年鉴》出版单位由出版社变为江苏年鉴杂志社,成品形式也由先前的图书变为期刊(年刊)。

虽然作为图书出版与作为期刊出版,从印制、发行来说,没有多大区别,但从管理与编审要求来说,差别较大。从省新闻出版管理来说,图书与期刊分属两个处(图书处、期刊处),期刊年检远比图书质检频繁复杂得多。同时,年鉴作为期刊出版,杂志社的功能定位扩大了,既是编辑单位,又是出版方,业务范围与工作都有了拓展,编辑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量也相应增加。

从1994年至今,《江苏年鉴》自主印制出版25年,每年印数少者4000本,多者万余本。在扩大年鉴影响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一批批编辑人才。


从纸质中文版到数字化英文版


从出版形式来说,《江苏年鉴》在立足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现代途径与方式。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在出版纸质年鉴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并对以前出版的年鉴逐步实现数字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1986年至2005年,无论是作为图书,还是作为期刊,《江苏年鉴》皆为纸质印制。虽然每年印发的数量少者4000本,多达万余本,但读者群及阅读范围还是受到限制。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化出版市场的快速成长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网络出版日益增多,许多年鉴开始制作电子光盘。为此,江苏年鉴杂志社从 2006 年开始,在编辑出版纸质年鉴的同时,与中新金桥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编辑出版了《江苏年鉴(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江苏年鉴(2007)全文检索数据库》电子光盘。2008年,与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江苏年鉴(2008)全文检索数据库》。此后,按照省方志办统一要求,将历年《江苏年鉴》进行“数字化”,加载于“江苏方志网”(现名“江苏地情网”),以扩大年鉴的受众面。

从发行及海外影响来说,《江苏年鉴》不仅借力香港媒介,拓展海外发行渠道,而且创编英文版,加快年鉴“走出去”步伐。早在1996年,江苏年鉴杂志社就委托香港经导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经济导报社)办理《江苏年鉴》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海外的发行业务,历时10余年(2007年截止),扩大了《江苏年鉴》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发行量及影响。2012 年,经省政府领导同意,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下,开始组织编纂出版《江苏年鉴》英文版。当年12月,《江苏年鉴(2011)》英文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版面文字数55万,插图256张,该英文版是从《江苏年鉴(2011)》中文版(200万字)中选取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20万字左右的综合性内容编译而成。从2012年至今,每年都从当年出版的《江苏年鉴》(中文版)选取相关内容进行编译,已连续出版英文版《江苏年鉴》7卷,发行8000余册(每年印发1000—2000册),为海外人士认识了解江苏提供了信息与便利,为对外宣传江苏提供了资料与素材。


从一刊多鉴到一鉴多品


从1990年开始,《江苏年鉴》在编辑出版综合版的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江苏发展和改革新事选》《江苏乡镇企业年鉴》《江苏交通年鉴》,形成了“一鉴两册”(一刊多鉴)的格局。《江苏发展和改革新事选》作为《江苏年鉴》分册,是1990年经江苏经济年鉴编委会研究决定后,开始编辑出版的。它由《江苏经济年鉴》第七部分“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新事例”和《江苏年鉴》“发展和改革中的新事例”篇章衍生而来。

出版了5年,共计140万字,共印发1万本。《江苏乡镇企业年鉴》作为《江苏年鉴》分册,是江苏年鉴编委会和江苏乡镇企业局研究并经省长同意,决定由《江苏年鉴》编辑部从1993年开始编辑出版。从1993年到2004年连续编辑12年,共计665万字,印发3万余本。

1993—1999年由江苏年鉴杂志社出版,2000—2001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2—2003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2004年作为内部资料印制。1995年,在停编《江苏发展和改革新事选》时,开始筹划编辑出版《江苏交通年鉴》。1996年12月,作为《江苏年鉴》的又一分册——《江苏交通年鉴》,由江苏年鉴杂志社江苏交通年鉴编辑部编辑,江苏年鉴杂志社出版。1996年至1999年,连续4年,皆由江苏年鉴杂志社出版。2000年改为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2008年后,在提高《江苏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的同时,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新品”,形成 “一鉴多品”的新格局。2012年至2014年,为体现年鉴的记事功能,发挥年鉴的便览作用,江苏年鉴杂志社先后编印《年度纪事:江苏2010》《年度纪事:江苏2011》《年度纪事:江苏2012》。《年度纪事》每本近10万字,取材于《江苏年鉴》大事记,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反映江苏年度的发展变化,全彩印刷。

2019年,江苏年鉴杂志社创编《江苏微记录》与《江苏记录(2019)》。《江苏微记录》“逐日编纂,按月汇集”,以年鉴的视角,通过人民网、新华网、《新华日报》我苏网、“交汇点”新闻等网络媒介,采撷精彩的片段,呈现鲜活的事例,记录发展的足迹,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讯息。“一月号”发布后,深受各界欢迎与好评,并成为2019年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的“入选材料”。

《江苏记录(2019)》则是在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加工而成的年度精华本。全书设热词、声音、时事、新政、发布、数据、最江苏、风物志8个栏目,生动、形象地反映了2019年江苏大事要事,具有实时性、可读性兼具资料性等特点,弥补了《江苏年鉴》时效性的不足。经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协批准,《江苏记录(2019)》作为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会议资料,分别呈送与会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电子版同时加载到省人代会电子阅文系统,作为参阅文件推送给所有人大代表。


从业务指导到协作研讨


《江苏年鉴》创办时,全国只有 80 多家年鉴,江苏编纂出版的年鉴更少。据统计,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省编辑出版的年鉴只有 20 余种。《江苏年鉴》获得期刊号后,按照新闻出版的要求,不仅自行编辑刊印《江苏年鉴》,而且协助编审出版了一批省内年鉴。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到1999年,以江苏年鉴刊号编审、出版的年鉴有《苏州年鉴》《常州年鉴》《无锡年鉴》《扬州年鉴》《镇江年鉴》《连云港年鉴》《吴江年鉴》《武进年鉴》《锡山年鉴》《江阴年鉴》《宜兴年鉴》《泰兴年鉴》《盐都年鉴》《江苏企业文化年鉴》《南京交通年鉴》等 20 多种。

在编审出版各级各类年鉴过程中,江苏年鉴杂志社与各承编单位及部门,不仅建立了协作关系,而且给予全方位指导,带起了一支年鉴队伍,促进了全省年鉴事业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全省新编年鉴数量急剧上升,品种增多。新编的市、县(市、区)年鉴有59种,各级各类部门、专业年鉴 15 种。

1994年,《江苏年鉴》承担了首届中国地方年鉴在南京的评奖活动,开启了江苏与全国年鉴联谊交流的帷幕。此后,《江苏年鉴》不仅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全国年鉴的学术研讨、业务培训、质量评比等活动,为全国年鉴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指导全省年鉴编纂出版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搭建协作交流、学术研讨的平台,推动全省年鉴从“单兵作战”走向“联合协作”,从编纂业务走向理论研究。

据统计,1992年8月至1998年12 月,先后发起或联合有关部门单位,召开了九次年鉴研讨协作会。如 1996 年 11 月,统筹协调、组织召开了华东地区第七次年鉴协作会暨江苏省第一次年鉴协作会(扬州协作会)。1998年,牵头在南京成立“南京年鉴研究会”,首批入会22个团体会员(当时南京地区有各类年鉴 32 种)。南京研究会成立后,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术研讨和质量评比活动,促进了南京地区年鉴事业的发展。2000年后,南京市率先实现县、区年鉴全覆盖,以《江苏年鉴》为核心的南京年鉴研究会可谓功不可没。

2010年后,随着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年鉴工作处的成立,年鉴杂志社工作职责有所调整,对全省综合年鉴的组织指导、业务培训、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由新成立的年鉴工作处负责。


六、
从政府主办到部门主办


无论是创办初期的《江苏经济年鉴》,还是改版后的《江苏年鉴》,从 1986 年至 2003 年,皆为省政府主管、主办。

年鉴的创办是由省政府决定的。1986 年 4 月,在两年编印《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省政府决定“编辑出版《江苏经济年鉴》”,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年鉴的定位、编辑出版、组织领导作了明确要求。

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兼任主任委员,省政府办公厅、计经委、社科院、经济研究中心、统计局各出一位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省科委、财政厅等13个单位各出一位领导担任委员的《江苏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负责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1990 年省政府下发苏政发〔1990〕135号文件通知,自1991年“将《江苏经济年鉴》改为《江苏年鉴》”,该《通知》在阐明编辑出版《江苏年鉴》目的、意义的同时,还对编辑方针、组织领导作了调整。明确《江苏年鉴》“编委会负责年鉴的全面领导工作,确定每年的编辑方针、选题重点、组稿计划,并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年鉴工作由省政府领导直管。从1986年成立的《江苏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到1990年调整、扩充后的《江苏年鉴》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先由分管副省长、后由省长担任,其中一位副主任委员由省政府的副秘书长或秘书长担任。因此,编委会负责年鉴的全面领导工作,实际上就是省政府领导直接掌管年鉴工作。从1986年到1998年,年鉴编辑部(后为杂志社)在编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遇到困难与问题也是直接向省政府领导汇报并得到解决。省政府的主管主办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确定编辑(办刊)方针。年鉴是逐年记载全省发展情况的史书、反映江苏特色的志书、全面准确的资料性工具书,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子,明天的借鉴。”这是省政府文件确定的年鉴定位及编辑要求。1991年,编委会主任陈焕友不仅为《江苏年鉴》作序,而且对年鉴编辑(办刊)方针及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他说:“科学地历史地总结经验,客观地全面地认识现实,是办好《江苏年鉴》的指导方针,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编好《江苏年鉴》,一是要不断完善篇章设计和条目安排。二是要巩固和发展撰稿、发行两支队伍。三是要积极改进编辑出版工作。四是要搞好多方协作。五是要努力提高年鉴的社会效益。

第二,审核组稿计划。每年编制组稿计划及篇目大纲之前,编辑部(杂志社)都主动请示省政府领导,并按照省领导指示要求进行编制。多年来,分管的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主编、副主编会议,研究确定组稿计划及篇目大纲,多次对新设立的栏目作出批示,如1995年年鉴创办十周年专辑、1997年开始刊登新当选的省级领导人简介。一些重要年份和重大栏目的组稿,省政府办公厅还专门发文、发函。1994 年为“企业和重点工程”篇,专门下发了《关于为江苏年鉴组织反映全省大中型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的通知》。

第三,严格组织管理。从1986年到2000 年,年鉴的主编(社长)、副主编皆经省领导审定并由省政府办公厅发文任命。编辑部(杂志社)的编制、人员的配备,也是经省政府领导审核后,由相关部门办理的。

第四,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省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年鉴的组稿编辑、出版发行情况,协调解决诸如刊号申请与登记、法人认定与登记、出版专项补助经费追加、账户账号的保留、税收减免等困难与问题,使每年的年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98年,按照机构改革方案,《江苏年鉴》杂志社划归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年,省政府决定将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江苏年鉴编纂委员会合并,重新组建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地方志和年鉴编纂工作。2004 年,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要求,《江苏年鉴》实行“管办分离”,主管改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改为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自此,省政府领导不再直管《江苏年鉴》。


从独立建制到隶属归并


作为承担年鉴具体工作的编辑部(杂志社),从机构建制到人员编制都是由年鉴编委会研究决定,并经有关部门核准明确的。1986年8月,省编制委员会明确《江苏经济年鉴》编辑部为县处级单位,列事业编制5名。

1992年10月,批复同意《江苏年鉴》编辑部事业编制由5 名增至 9 名。1993 年 8 月,《江苏年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以期刊号出版,省新闻出版局发给期刊登记证。同年10月,编辑部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为事业法人单位,取得法人登记证,法定代表人为编辑部主任(后为社长)。

1994年6月,省新闻出版局同意“《江苏年鉴》编辑部更改为《江苏年鉴》杂志社”,1996年7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江苏年鉴杂志社事业编制由 9 名增至 12名。无论是前期的编辑部,还是之后的杂志社,均财务独立,经费单列,按照独立法人经营管理,开展工作。

1998年,江苏年鉴杂志社划归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2001年后,社长及法定代表人由省方志办主任兼任。2004 年,《江苏年鉴》由省政府主办改为省地方志公室主办。2007年3月,年鉴杂志社的财务、固定资产全部移交省方志办。2008 年,年鉴主编由省方志办领导兼任。此后,年鉴杂志社尽管还是法人单位、有单独账号,但人事、财务皆由省方志办统一管理,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由省方志办负责筹划,年鉴杂志社只是作为隶属的部门,承担编辑出版的具体工作。


八、
从经费包干到全额预算


从1986年到2005年,省政府对编辑出版年鉴的经费采取的是“包干办法”。1986年,省政府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编辑出版《江苏经济年鉴》所需经费由编委会每年编制预算,报财政厅核拨事业费。1990年改为《江苏年鉴》后,又下发通知,明确“所需经费采取包干办法,由财政厅按年拨给”。从 1986 年的 6.4 万元,到后来的10万元、15万元、20万元(2005年),每年财政厅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核拨给杂志社。但无论是《江苏经济年鉴》,还是《江苏年鉴》,其编辑出版的实际费用都大大超出财政下拨的数额。为弥补经费不足,编辑部(杂志社)便通过征集刊登广告、发行销售年鉴等方式进行筹集。1993 年 5 月,江苏年鉴编辑部正式领取广告经营执照(经营范围除了设计、制作、发布书刊广告外,还可进行信息的中介服务)。同年 8 月,《江苏年鉴》取得期刊登记证,10 月又取得法人登记证。1994 年 6 月,编辑部更改为杂志社。自此,按照独立法人单位(内设办公室、编辑部、广告发行部),既从事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又依法开展经营活动。从1994年至2004年,每年征集刊登的彩页宣传广告少则150面,多则400余面;每年发行销售年鉴少则3000本,多则6000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既弥补了年鉴编辑出版经费的不足,又保障了年鉴社工作的正常运转。

2005年,省政府领导专门作出批示,明确今后《江苏年鉴》彩页部分主要刊登宣传图片。为此,省方志办对年鉴的工作经费(编辑出版、免费赠阅、日常工作)作了全面测算,并向省政府作了专题汇报。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批示,不仅足额安排年鉴编纂出版的专项经费,而且增加了年鉴杂志社的办公经费,确保了年鉴编纂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后,年鉴工作经费列入每年预算,由财政厅全额拨付,年鉴杂志社不再征集广告,不再销售发行。

- END -

(作者简介:方亚光,研究员。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曾任《江苏年鉴》主编。)

文章来源江苏地方志杂志2020年第4期

来源: 江苏地方志杂志2020年第4期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