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18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2024-07-08 15:05:28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 第33期(总第179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9-12 15:05:00 浏览次数: 【字体:

【特辑】

编者按: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9月4日,省委召开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为乡村振兴奏响号角、绘出蓝图。结合地方志部门职能职责,现将乡村振兴中有关文化振兴要求摘编如下,供学习参考。

彭清华在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上强调

大力推动文化振兴  焕发四川乡村文明新气象

9月4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大会并讲话。彭清华强调,大力推动文化振兴,充分焕发四川乡村文明新气象。

彭清华指出,四川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巴蜀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蜀锦、蜀绣等蜀工蜀艺享誉世界,川菜、川酒、川茗等饮食文化名扬中外,川剧、灯戏、清音等地方戏曲地位独特,格萨尔史诗、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是“乡愁”的记忆载体,更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根基所在。

彭清华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大力实施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切实做好巴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家训家书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彭清华强调,要增加农村优质文化供给,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文化下乡,加强乡镇文化院坝、文化广场和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广播村村响的建设管理使用,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整合使用力度,利用好农民艺术节、少数民族艺术节、乡村艺术大展等惠民活动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彭清华强调,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施乡村创意产品推广行动,以刺绣、竹编、年画、唐卡、陶艺、漆器等为重点,开发农村特色创意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培育四川乡村文化产业品牌。要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积极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大力培育新风正气,让道德教化回归乡村。                               

《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

传承发展巴蜀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天府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明新内涵新价值,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为此,《规划》提出,加强乡村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保护乡村文脉,开发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关于乡村文脉保护,《规划》明确,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加强对农耕文化、孝道文化、林盘文化中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和巴蜀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中优秀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强村志村史编撰整理,建设优秀乡村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础和保护项目,打造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大力开展乡村非遗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加大对优秀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力度,加强村落濒危非遗项目抢救保护。

关于开发利用,《规划》明确,要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在科学规划、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度打造传统村落和民族民俗精品文旅线路,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依托蜀锦、蜀绣、藏族唐卡、彝族火把节、羌族刺绣、绵竹年画、竹编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藏、羌、彝、苗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规划》还提出,要围绕刺绣、竹编、年画、唐卡、陶艺、漆器、井盐等传统技艺,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特色创意产品,打造现代文创精品和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实施乡村创意产品推广行动,以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为基础,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精品农(牧)家乐专业村。广泛开展“诚信·孝敬·勤俭”“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等主题教育活动,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