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春同志在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在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建春
(2025年7月16日)
2025年7月16日,四川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在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上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存在问题,安排下半年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2025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有力指导下,省地方志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树牢“三个服务”和开放合作理念,坚持编纂、宣传两手抓,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忠实记录四川发展成就,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以史鉴今资政辅治,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永葆事业正确航向
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持续鲜明“以政治建设为首位,以支部建设为引领,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方志事业为纽带,打造政治坚定、勤奋敬业、团结合作、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方志队伍”工作思路,推进机关党建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着力强化政治统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召开党组会议12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5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印发《省地方志办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工作方案》,推进巡视整改和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常态化长效化,着力打造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巩固壮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为己任,加强对志鉴期刊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内容审核把关,确保地方志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是夯实机关党建工作。深学细悟笃行党的创新理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召开2025年机关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开展2024年度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实现以考促责、以考促建、以考促改。扎实开展“四强”党支部建设,印发《“四强”党支部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创建“四强”党支部1个,努力打造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支部战斗堡垒。持续抓好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定点帮扶工作,印发2025年定点帮扶工作要点,派出党建指导组到村进行党建指导,与田坝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入户慰问结对帮扶脱贫户,组织购买田坝村农产品,向66户有养殖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重残户发放价值8千余元的鸡苗735只,向古蔺县档案馆捐赠价值2.58万元的双面书架106个,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强化学习研讨,举办为期3天的学习教育读书班,3名班子成员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研讨发言,邀请专家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辅导。“七一”前后,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均开展党课讲授。组织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交流研讨会暨“青年党员说”研学活动。抓实问题查摆、整改落实,围绕精文简会、调查研究、为基层减负、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查找问题5个,制定措施12条,并落实整改。强化警示教育,召开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学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典型案例》,观看《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短视频,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修改完善《省地方志办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梳理形成《党员干部违规吃喝问题清单》,切实筑牢廉洁防线。
(二)抓好修志编鉴,留存历史变迁足迹
秉承“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理念,勇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职责任务,高质量推进存史修志编鉴工作,全面、客观、综合反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宏伟历程。
一是记录年度发展成就。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配合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4)》复审、终审,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联合发文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5)》编纂。推进《四川年鉴(2025)》《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2024)》编纂,全方位、多角度记录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取得的辉煌成就。记录四川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历程,完成《四川地方志发展报告(2023)》初稿编纂,着手编纂2024卷。
二是聚焦反映时代巨变。记录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反映全面小康宏伟历程,积极推进《四川省扶贫志》《四川省全面小康志》编纂,《四川省扶贫志》完成初稿,即将终审;《四川省全面小康志》正在进行初稿审查。留存乡村历史记忆,全面推进全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全省规划编纂乡镇(街道)志2926部,已启动1292部,规划编纂村(社区)志1464部,已启动535部,已出版乡镇(街道)志670部、村(社区)志248部〕,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留存巴蜀历史文脉。记录川人艰苦卓绝抗战历史,加快推进《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等编纂、修改、审查,《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之“经济卷”“科技教育卷”“卫生卷”已进入印刷环节。加强四川近代地情文化资料收集保护利用,组织翻译日文版《四川省综览》。督促出版社加快《西康通志》出版进度。
四是推进三轮修志和“十四五”收官。总结第二轮修志经验,谋划第三轮志书编修,指导成都、德阳开展第三轮修志试点工作,拟定《四川省志(2006—2025)》编纂方案和卷次规划初稿,规划新增《三星堆志》《蜀道志》《三苏祠志》《大熊猫国家公园志》《峨眉武术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等特色分卷。开展《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总结评估工作,督促各地各部门抓好“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落地落实。
(三)深化开发利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树牢修志为用理念,紧密结合治蜀兴川大局,立足丰富史志资源,深化开发利用,提升方志资政辅治功能。
一是提升资政辅治质效。把“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作为重要任务,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和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编发《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充分发挥地方志作用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挖掘好利用好四渡赤水红色资源——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等《资政参阅》14期,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省领导批示10次。展现年度治蜀兴川历程,编纂《四川印记(2024)》送2025年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使用,连续5年服务全省两会。加强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积极参与省政协组织的《国家战略腹地与四川》(现改名为《战略腹地与四川发展》)文史丛书编写,牵头其中三线建设卷的编写,积极参与省人大组织的《四川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启示》课题研究,牵头其中《四川三线建设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子课题研究,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建言献策,我办退休干部提出的打造成都张大千旅游线路的资政建议纳入实施,2025年6月4日成都市文旅局正式对外发布。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的资料收集与宣传推介,及时汇编发布《四川要闻》8期。
二是服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服务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推进《中国川菜图志》《巴蜀史志》“天府粮仓”及“巴蜀石窟文化”专刊编纂,谋划编纂《四川图志》(暂名)、《大熊猫读本》(暂名),协调指导《川金丝猴志》编纂,扎实推进名镇志、名村志、名街志、名山志、名水志等名志文化工程。宣传多彩巴蜀文化,编辑《蜀韵纪事》(第六辑)。擦亮四川文旅金字招牌,与西华师大签订《蜀道图志》编纂合作协议,协调住房城乡建设厅落实《四川传统村落图志》经费预算。助力擦亮“川字号”农业品牌,推进《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编纂,服务乡村振兴。
三是服务社会公众需求。逐步扩大“四川省数字方志馆”规模,持续加强对志书、年鉴、地情文献等数字化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完成志鉴数字化成果(PDF格式)3880余部,部分内容上传“四川公共数据开放网”及“四川省情网”,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读志用志服务。深化《巴蜀史志》开发利用,省人大常委会、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等单位将《巴蜀史志》“三线建设”专刊作为历史研究、展馆陈列、主题展览重要资料。
(四)弘扬中华文化,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职能职责,采取务实举措,推进文化阵地和宣传矩阵建设,加强宣传弘扬,推动以文育人、以文铸魂。
一是推进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省级方志文化宣传窗口,建成四川方志文化交流中心。4月23日开馆至6月30日,省法院、省检察院、应急管理厅、水利厅、四川日报、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成都女子监狱等16家单位前来参观。持续推进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建设,新设立四川省方志馆成都体育大学分馆,与重庆市地方志办合作设立重庆市方志馆西南大学分馆。指导推进全省史志文化阵地建设,全省建成史志文化阵地2370个〔四川方志文化交流中心1个,方志馆75个、微方志馆151个、史志阅览室1333个、方志文化宣传基地1个,省地方志办与文旅厅联合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开设图书馆史志专柜(架)201个、与教育厅联合推动建设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20个(其中川渝共建4个),推动全省建成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588个〕,正积极推动构建四川省史志馆联盟。
二是深入开展史志“七进”。推进“四川方志大讲堂·方志文化高校行”,新增第二批四川省方志文化宣讲队成员16名,两批四川方志文化宣讲队成员共36名,今年以来,先后在重庆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开展宣讲6场,通过“方志四川”视频号同步直播,1000余人现场参加活动,10385个社会公众账号和全省地方志系统人员通过“方志四川”视频号在线收看。向省直部门(单位)、中央驻川单位、全省地方志系统及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省市县共建的史志阅览室等寄送史志书籍13000余册。
三是壮大网络主流舆论。持续优化“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12文章号10视频平台1网1台1刊1店1馆1云1博),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立体传播格局。上半年,“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3867篇,“方志四川”视频号发布视频7368个。截至6月30日,四川省情网访问量4.87亿次,比2024年底增加0.22亿次;独立访客数9895万名,比2024年底增加2079万名。“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数156584名,比2024年底增加91956名。“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访问量18.9亿次,比2024年底增加2.4亿次;关注用户79万名,比2024年底增加28.5万名,有效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度和影响力。“方志四川”澎湃号入围“澎湃政务号2024年度传播案例”。与“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建立常态化协作关系,上半年学习强国发布我办推送的文章71篇。
四是开展特色宣传活动。围绕重要主题、重要历史节点谋划开展特色宣传活动,抓住蛇年春节假期加强“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传播弘扬,发布过年民俗、回家团圆、迎新祈福、爱国思乡、春节新闻、贺岁电影等方面文章170余篇、视频640余个,春节期间(1月29日—2月6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发布的文章阅读量550万次,视频观看量达1857万余次;与团省委联合开展“史志杯”春节文化朗诵作品征集活动,收到十余省、市有效投稿作品2113件,评选出获奖作品633件;启动第二届“史志杯”巴蜀文化朗诵大赛,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文字和书画作品征集活动,与新华社四川分社开展“红军主力入川90周年”主题座谈交流。厚植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乡情怀,开展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地方志知识竞赛活动,全省100余所高校12000余名大学生参赛。制作“四川方志微讲堂”短视频5集,拍摄“寻脉巴蜀”系列短视频16集。
(五)坚持固本强基,筑牢发展底部基础
一是严格把关提质量。加强志鉴质量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复核及质量抽查制度。完成21个市(州)地方综合年鉴2025卷编纂篇目审查并反馈审查意见。督促市(州)开展综合年鉴篇目审查、复核和质量抽查,截至6月30日,全省21个市(州)地方志部门全部完成对所属县(市、区)综合年鉴2025卷篇目审查,2024卷篇目复核和质量抽查正有序推进中。深入实施四川年鉴精品工程,制定《四川省精品年鉴修改完善指导意见》,修订《四川省精品年鉴(2025)篇目评审标准》,完成篇目筛选工作。加强《巴蜀史志》期刊质量建设,召开办刊工作会,主动与其他优质期刊开展业务交流,持续提升办刊质量。《巴蜀史志》“三线建设”专刊入选“2025BIBF精品期刊展”,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
二是培训指导强队伍。开展“四川方志大讲堂”编纂业务培训,围绕年鉴质量提升开展培训,确保培训直达基层每位年鉴编纂人员。举办2025年度《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四川年鉴》编纂工作培训会,提高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年鉴编辑业务水平。加强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编纂指导,印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出版进度和质量把控的通知》。到自贡、攀枝花、德阳、广元、资阳等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基层编纂人员业务能力。做好中国名镇志、名村志、名山志等编纂指导。
三是开放合作拓新局。坚定不移强化合作交流、互利共赢,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探索新路径、拓展新领域。与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举行川渝地方志工作交流座谈会,修订《深化川渝地方志工作合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并积极推动落实。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供省市县三级志书年鉴资料数据用于川报集团“若水”语料库AI训练。与四川文投大数据公司合作建设四川智慧方志并开展内测。与人民网四川分公司签订全面深化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四川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文化传播创新等工作。配合省委宣传部完成红色资源认定、革命老区内涵表述征集。推进《巴蜀史志》与四川省直(红星)作家协会开展作家资源战略合作、与相关院所联合开设栏目、加入“四川文学媒体合作联盟”。
四是理论研究强支撑。持续加强地方志专家库建设,增补15名专家为地方志专家库专家,目前我省专家库专家已达130人。积极申报国家级学术论坛,主动向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申报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与石窟文化”“《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2期分论坛。开展论坛征文与筹办各项活动,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地方志与石窟文化”分论坛在安岳举办。积极组织动员学会会员、方志工作者和相关专家撰写第十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征文稿件,报送征文40余篇,为历年报送征文数量最多的一次,我省6篇论文入选(其中省地方志办3篇论文入选),全省及省地方志办入选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数均为历年之最。我办在第十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上作《守正创新担使命 继往开来启新篇——四川省第三轮修志工作的工作基础与思考展望》主旨发言。汇编学术成果,推进《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2019—2024)》编辑出版。开展课题研究,与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申报202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海外译介与研究》,推进英文版图书出版工作。
2025年7月16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上半年,我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得到有关领导、省直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志鉴质量建设还需持续提升,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充分,人才队伍建设还有短板等。
三、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同志们,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我们要认真对照《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省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坚持干字当头、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史志力量。具体来讲,要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持续强化党的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要求,争创省直机关模范机关。持续推进“四强”党支部、“四好”党员队伍建设。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持之以恒正风反腐。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到位,突出责任担当,严格制度落实,注重风险防范,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二)积极推进志鉴编纂。抓好“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收官,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做好第三轮修志规划工作,积极推进第三轮修志。扎实推进《四川省扶贫志》《四川省全面小康志》编纂,推动《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修改出版,指导推动全省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和教育志鉴编纂。推进《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202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5)》《蜀韵纪事》(第六辑)、《四川省地方志发展报告》编纂。完成《四川年鉴(2025)》编辑出版,指导各地如期完成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任务。
(三)大力加强宣传弘扬。加强史志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构建“四川省史志馆联盟”,引导全省史志文化阵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高展馆的传播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开展史志“七进”,抓好“四川方志大讲堂·方志文化高校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巴蜀史志》办刊质量和美誉度,抓好“天府粮仓”及“巴蜀石窟文化”专刊编辑出版。建强“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持续推出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的史志文章、音频、视频,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四)服务中心大局发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做深做实地方志服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章。推动各级地方志部门做好本地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开发利用;深化推进名镇志、名村志等名志文化工程,加强“四川造”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整理;聚焦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深挖重点文旅品牌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积极推进《中国川菜图志》《蜀道图志》《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四川传统村落图志》等编纂,指导巴中市地方志办编纂好《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图志》、阿坝州地方志办编纂好《黄龙图志》,指导凉山州史志办(会同云南省丽江市地方志办)编好《泸沽湖图志》,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为抓好下半年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是增强集体荣誉感,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集体荣誉感是团队战斗力的核心纽带。增强集体荣誉感是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认识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作用,为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多次强调,省地方志办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在座各位的努力,但个人同样也离不开单位这个大平台。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愿望与单位发展结合在一起,与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同心同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才可能在成就单位、成就全省事业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观,认识到集体荣誉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每个人应该共同维护的;也要认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集体荣誉贡献力量。
二是坚持干字当头,锻造务实担当的过硬作风。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干事创业中磨砺奋斗人生,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全体党员、干部重任在肩、使命如磐,唯有干字当头,才能持续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想实现下步目标,必须激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直面问题不回避,应对风险不退缩,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成为本能和自觉,在干事创业中磨砺奋斗人生,以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三是践行“检身若不及”,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必须修身在先,把检身正己养成一种习惯、化为一种境界,不断锤炼党性修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对照党的创新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五心”“六问”“七要”“八意识”,把“检身若不及”的内涵内化为良好的品格修养,勤掸思想“灰尘”、常清肌体“毒素”,淬炼自身品格,真正做到言以服人、行以示人、德以化人。要经常审视自己,常思履职牢不牢,为学恒不恒,律己严不严,修身正不正。要明白“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的道理,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不耽于一时的“微利之诱”和“五色之惑”,时时拂拭自己的内心,慎微慎独慎行,让“初心”不蒙尘,“红心”不褪色。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