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省地情动态>市县动态>详细内容

绵阳市构建“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史志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供稿 发布时间:2025-05-19 09:49:54 浏览次数:142 【字体:

近年来,绵阳市创新构建“部门联动、资源联用、阵地联建”工作机制,通过深挖历史资源、创新传播形式、延伸服务触角,形成“线下阵地+云端平台+实践活动”的立体宣教网络,推动史志宣传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维联动聚合力,构建协同化工作格局。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整合党政部门、社会力量、基层阵地资源,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全域覆盖的史志宣教工作体系,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机制牵引织密“联动网”。联合宣传、党史、地方志、教体、文旅、退役军人事务等多个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统筹解决资源整合、活动协调、经费保障等问题,推动落实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场馆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队伍融合锻造“主力军”。吸纳党校、社科工作者和部分高校学者组建专家智库承担“红军长征在绵阳”“三线建设”“王右木精神”等课题研究;优选参战老兵、革命后代、退役军人、红色讲解员组建宣讲队伍,推出“两弹一星精神密码”“红军长征在绵阳”“抗震救灾精神”“王右木革命家书”等系列精品课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打造具有科技城特色的宣讲品牌;发动基层党员、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志愿力量,开展“送学上门”“流动微课堂”等活动。阵地延伸激活“教育链”结合史志“七进”活动,打造市级史志宣传教育阵地18处,分布于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展陈展览、研学体验、现场培训功能于一体,形成“陈列室+讲堂+体验”模式;结合红军长征、英模人物、精神谱系、革命遗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开发优秀历史文化专题课程库,开展菜单式宣讲;在史志“七进”点位建设史志阅览室、书屋及图书角,编写红色故事和优秀地方历史故事等通俗读物,打造“家门口”红色课堂。

数字赋能提质效,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以数字化为突破,构建“技术支撑+内容创新+平台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史志资源从“静态档案”向“动态数字”转化,形成“云端可触达、指尖可感知”的立体化宣教格局。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梓潼县四川两弹城博物馆通过造型逼真的模型、研发过程沉浸式的剧场演绎、翔实的文史资料,让参观者聆听“两弹一星”故事,深刻感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深入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深入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航天科技馆让体验者身穿航天服,以航天员的身份开启“探秘太空”之旅,穿越至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开启一场震撼心灵的奇幻深空之旅,并通过其他实景互动、动感轨道车探险、震撼人心的全息投影展示、烧脑刺激的密室逃脱挑战,以及令人身临其境的5D穹幕影院观影,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宇宙世界,感受宇宙的深邃与神秘。中共绵阳历史展览馆开发“党史云展馆”,通过VR全景视频实现“指尖学党史”。王右木纪念园利用数字讲解员等新载体,收录红色文物影像资料、书信和实物,实现“云端学英模、指尖阅经典”。建设“绵阳红色文化数字馆”,归集电子书、影像资料等数字资源1.2TB并向社会开放。构建分众化产品体系。创新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引入情景剧《锅凸岭战斗》、音诗画《未听完的〈命运交响曲〉》,通过角色扮演、声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实现红色文化从“静态展览”向“动态体验”转变。王右木纪念园开发《信仰》等红色剧目,围绕挖掘王右木精神的“根”与“魂”,弘扬先烈精神,讲好绵阳故事,传播好绵阳声音,展示好绵阳形象。梓潼“两弹城”开展《英雄丰碑》《烈火中永生》《铸剑》等“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和《一辈子》《千军鼓》等红色情景剧演出,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构建“四维联动”宣教模式,举办“聚焦绵阳 读懂中国——三线建设在绵阳图片展”等大型主题展览,开展“传承发扬三线建设光荣传统 助推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等学术研讨;创新举办红色宣讲员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开发《绵阳百年党史辉煌历程》等精品党课;建立“党史方志网+双微平台+主流媒体”全媒体矩阵,常年发布短视频和专题报道,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格局。

研学融合促转化,培育特色化文化品牌。以“红色研学+”为核心,构建“课程开发—基地建设—产业延伸”全链条模式,推动史志资源向教育品牌、数字文化、经济动能转化,形成“学研产用”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特色数字教育北川县禹里镇红军长征纪念馆、马槽乡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北川)旧址和安州区千佛镇千佛山战斗纪念馆复原“红军筹粮”救治伤员”等场景,开展挑扁担运物资、用草药救治伤员、重走长征路实景课;将北川羌绣、江油雾山石刻、三台剪纸等非遗技艺与红色故事结合,开展“绣党旗”“刻红星”剪红韵等非遗实践活动。深化多元主体协作市档案馆、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市图书馆等部门和高校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构建发展共谋、资源共享、工作互助、成果互通的友好合作,先后开展“千人读档”“聚焦绵阳·读懂中国”三线建设主题展和思政课中的“党史故事”等交流活动;与绵投集团、涪城区共同打造“跃进路三线记忆街区”,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在安州区千佛镇、北川县马槽乡建立红军文化教育阵地,设置VR长征体验设施,设立“红色书屋”和“初心讲堂”,开发“红军餐”,以红色旅游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以“红色铸魂、生态筑基、历史增韵、科技赋能”为路径,推动文旅融合从资源叠加向业态创新升级,聚焦“白红绿”文旅IP,提升李白故里景区和诗仙寻踪旅游线路,开发梓潼“两弹城”、126文化创意园、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等研学旅行、科工旅游线路,打造以“天下大熊猫第一市”为品牌形象的自然教育、生态旅游高地。

服务大局显担当,拓展成果转化路径。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导向,推动史志成果从“纸面”走向“实践”,深度融入党委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存史、资政、育人”的转化体系。强化史志学术研究。先后编研《中国共产党绵阳历史》一、二、三卷等党史正本和《从三线重镇到中国科技城》等国家重点课题,编纂《绵阳名人》《绵阳名山》《绵阳古建》等《绵阳地情》系列丛书10本分册,按年度完成《绵阳年鉴》《中国(绵阳)科技城年鉴》《中国共产党绵阳执政实录》编纂工作,联合相关部门编纂专题史20余部、党史人物口袋书9部,创新推出《红色绵州》《红四方面军长征在绵阳》《三线建设在绵阳》等图册和《红色典范》系列读本,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双轮驱动格局。深化决策咨询赋能。创新建立“跨领域、多层次、实战型”史志专家智库,整合宣传、党史、方志、社科、文旅、退役军人事务、高校、红色场馆等领域智力资源,形成“决策咨询+课题攻关+社会服务”一体化运作体系,为党委政府决策、文化遗产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参与红色场馆建设、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城市地名规划论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重大事项;开展史志惠民行动。指导建设红色场馆15处,建成史志宣传教育阵地18处,建设史志阅览室40家,为10个村提供村史馆建设指导,指导20个乡镇、14村完成特色镇志、村志编纂工作。

来源: 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供稿
终审:杨帆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