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杨红樱新作《成都往事》出版 | 荐好书
成都的什么饭最好吃,什么菜已经刻在了成都人的灵魂里?
成都从20世纪60至90年代,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
典型的成都人是什么样子的?
为啥子成都是一座这么有魅力的城市?
请翻开《成都往事》,借地道成都作家杨红樱的独特视角,认真来看哈这座城市!
01
成都,会吃!
一走入成都的大街小巷,随便找个街头的摊摊坐下,点上二两抄手,再来一碗红糖冰粉,吃得冒汗,但心头一阵爽,这就是成都美食的诱惑。无数的非遗美食,各种美食纪录片,让人心动不已。只要来成都吃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郫县豆瓣酱,川菜之魂,热油里来上一勺子豆瓣酱,清亮的红油与发酵过的豆瓣交织出奇妙的香气,给菜上色增香。成都街头名小吃,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担担面……吃完一套,碳水带来的满足感真的就不摆了!文殊院的宫廷桃酥,有甜味、椒盐味,新鲜出炉的桃酥酥得四周微微开裂,包桃酥的纸油浸浸的,大人路过的时候提上两包去接孩子放学,这是多数成都人共享的记忆。
成都家家馆子的菜单上,都有一道不可能缺位的菜——麻婆豆腐!在《成都往事》里,读上一段麻婆豆腐的做法,人都要香晕过去了:“……船上的油篓子里有的是油,随便舀两勺,再割些牛肉,将油和牛肉一并交给陈麻婆。陈麻婆把牛肉切成细小的颗粒,放进油锅里炸得酥脆,然后加辣椒酱和豆腐一起煮,起锅时放切成段的青蒜苗,撒上花椒面。刚出锅的豆腐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红油,红油下面是白嫩的豆腐,点缀着几段翠绿的青蒜苗,是又辣又麻又烫……”
问:“麻婆豆腐几个味?”
书中家婆告诉你,“麻婆豆腐有八种味道,也是麻婆豆腐的八字箴言:麻,辣,烫,香,酥,嫩,鲜,活。”
再问:“麻婆豆腐怎么把豆腐做出八种味儿的?”
“花椒一定要用麻味醇正的汉源花椒,豆瓣要选用龙潭寺大红袍辣椒制作的豆瓣,剁细炼熟,油要不多不少,油多保温,不易冷却,烫得可口,热得汗流,选的豆腐要香,也要嫩,闻得到豆腐的豆香味,却闻不到点豆腐的石膏味,臊子要炸得酥脆金黄,最后再撒一把蒜苗,翠绿娇嫩,活灵活现,所有原料都是新鲜的,红白相宜,色味俱鲜。”
从一道小小的麻婆豆腐,足以可见成都人有多么会吃,对吃的能做到多么讲究,对生活有多么认真。也不禁感叹一句:《成都往事》真的太会写了!书里到处都是美食桥段,让人咋个管得住嘴嘛!
02
成都,气质好好哦!
要说成都为什么留得住人,让生长在这里的人舍不得走,让来过的人念念不忘,觉得好耍,还是要讲到成都这座城的气质,它的底蕴,它的精气神。
自秦建成都城2300多年以来,成都城址未迁,城名未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名称与城址均未变更的城市之一。成都有“始终如一、坚如磐石”的底气。秦汉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锦官城”设立,让成都一跃成为“天府之国”。三国时期,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治蜀,成都成为西南军事文化中心,武侯祠文化传承至今。唐宋时,成都成为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诗人杜甫流寓成都,留下几百首传世之作,也有了如今杜甫草堂的前貌……再到成都被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世界美食之都”,举办大运会……纵然成都再低调,它的光芒也盖不住了!
正如杜甫写下成都春雨滋润万物的句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都的历史无声地滋润着这座城市,它几千年时间生长出的精神气质,让这座城市以惊叹全世界的姿态飞速成长。成都的精神气质藏在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例如,杨红樱在采访里谈及《成都往事》中的一条长满故事的巷子:“九思巷在羊市街和平安桥街之间,我觉得九思巷是一个很有文化意味的巷名,尽管九思巷有多种释义,但我更愿意相信九思巷的‘九思’,是出自《论语》中的‘君子有九思’,这‘九思’是人格教养的精华浓缩,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修养和品格。”这条名为“九思巷”的巷子,就是成都精神的一个小切口,人民公园的鹤鸣茶馆,玉林路的酒吧和民谣……《成都往事》中被提起的承载着成都文化的地方,都藏着文化意味。
正因为这样的城市精神的存在,才让每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精神的栖息之所。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晨起到茶馆喝一碗茶,
就着烟火气里吃一顿饭,
夜幕降临时到小酒馆听上一曲,
沉浸地感受成都的精气神,
你就会懂《成都》的那句歌词: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03
成都人的精神状态,咋个这么美好哟?
有太阳的时候,成都到处都是长在草坪上的男男女女,随便找一个街头小店,里面的老板都要拉你聊上两句,一走进成都,就会感觉人和人的距离变近了,人与人的信任增加了,在很多城市人之间隔着的那堵墙消失了……
《成都往事》说:“真资格的成都人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松弛又认真、开放又包容,是成都人身上的标签。
成都的男人和女人又有各自的个性。
典型的成都女人,生得漂亮,活得更漂亮。一如《成都往事》中的小满:“人家咋个想,我管不着,我又不是为别人活,我是为我自己活得心安理得,你晓不晓得啥子叫‘心安理得’,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典型的成都男人,尊重女性,“耙耳朵”但有底线。一如《成都往事》中的王宝器:“只要有我王宝器在,你喜欢做啥子就做啥子,其他的事情你都交给我!”
城市的气质是人创造的,成都人的精神状态,哪个不说一声:服气!
每个热爱成都的人都有各自的缘由,对杨红樱而言,成都美食、气质、成都人的精神状态是刻在她骨子里的乡愁。
在写完《成都往事》后,她深情地说:“除了对成都的热爱,还有感恩:我感恩成都给了我成都人的脾气,成就了有性格的我,柔韧又有足够的松弛感;我感恩成都给了我成都人的活法,顺其自然不强求,坦坦荡荡,无忧无虑。”
我们是如此地热爱成都。
杨红樱聚焦20世纪60至90年代,以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变革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们精彩而迥异的人生轨迹展现时代变迁。《成都往事》中干净温暖的文字带我们进入家长里短、情感纠葛、病痛苦难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成都人“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豁达精神气质。
《成都往事》描写了无私托举晚辈的梁姆姆、拿得起放得下的小满、纯洁文艺的钢琴女孩小双、孤高而不将就的斯小姐等美好鲜活的女性群像;也塑造了踏实善良的小哥、开心果王宝器、清醒智慧的蒋二爷等柔中带刚的男性群像。一座城市,两条巷子,三座公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在时代浪潮里共同演绎了一段细腻而激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