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泸州:“文物大市”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5-18 09:00:13 浏览次数:656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赵荣昌

5月17日,泸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会召开。古蔺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提前40分钟到了会场。趁着会议开始前的空隙,和相关部门(单位)交流,争取古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支持。

泸州是省文物局认定的“文物大市”,其境内泸县、合江、叙永、古蔺也被认定为省级“文物大县”,白酒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和康养文化在这里交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当地一直在探索。

“文物大市”泸州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又做了哪些工作?


古蔺县打造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古蔺县委宣传部供图

依旧面临着“痛点”

“跟大家分享个好消息,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泸州成为继成都后全省第二个“文博图”三馆均为国家一级馆的市州。”正式发言前,泸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李凌便向与会者分享了好消息。

一阵掌声背后,很多与会者表达了这样的共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但,很多与会者也表达了担忧和面临的“痛点”:究竟有没有“摸清底数”?已发现的文物遗产是否每一个历史记载都精准?文化遗产利用如何吸引市场机制参与?如何确保法治护航文物遗产保护传承?

解决诸多“痛点”,对“文物大市”泸州尤为重要。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5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数量居全省第二;备案博物馆30家、数量全省第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数量全省第六;白酒类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古城老街,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留给市民的文化遗产。围绕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以用促保,泸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直言了存在的问题:规划体系不健全、“一张图”管控落地不到位;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机制不健全,拆真建假、失管失修等情况仍有发生等情况;仍处于局部点状利用阶段,连点成线系统表达能力不够等。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如何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高水平人才来泸州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仍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省文物局专家库专家晏满玲表达出担忧,“要让专业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下。”


走进泸州市罗汉街道临江苑社区油布路,浓郁的“工业风”扑面而来。龙欣雨 摄

保护机制正在转变

“保护!”当日的交流发言环节,六位与会者共提及该词上百次。几乎每一个“保护”词语出现的背后,都连接着具体举措。

以泸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发言为例,围绕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该单位围绕三个方面做工作:率先立法强保护、完善机制强保护、规划管控强保护。伴随其后的便是举措:出台全省首个专门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泸州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增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普查认定、保护利用、监督检查全过程管理机制;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完成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再以古蔺县为例,近年来,当地聚焦重点对象抓保护,累计投入资金超12亿元,完成太平至二郎长征历史步道等25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强对太平镇、二郎镇红军街、传统村落房屋等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革命遗址修缮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泸州市相关单位部门在此次会议之前开展的调研中发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依旧还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督执法不严格、工作保障不够强等问题。

“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努力实现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变。”泸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举例,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将联动做好红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调查保护,还将抓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加强古籍工作各环节衔接配合,促进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将围绕传承人培养等“做文章”,做好分水油纸伞、雨坛彩龙、古蔺花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


泸州老窖景区已成为泸州保护传承白酒文化的重要支撑。泸州老窖供图

传承利用要多元化

前几日,泸州市带着红色原创话剧《赤水河上的密电码》到广元市苍溪县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以话剧形式将发生在泸州的红色故事让更多的受众熟知。

“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需要更多元的方式。”泸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白酒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和康养文化四大城市文化IP,研学游、研讨会、民俗展演、文化主题灯会等多形式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举措遍地开花。

泸县成立龙文化研究院、中国石刻信息联盟等文化遗产研究机构4个,通过承办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泸县)龙文化峰会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让“千年古县”历史文脉和龙文化得以传承。

古蔺县编印《古蔺花灯知识读本》《彝乡拾穗》等文化遗产主题类教材20余本,打造古蔺花灯进校园传习基地等文化遗产学习阵地45个,拓展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多种形式,推出了《四渡赤水在古蔺》等文艺精品。

在利用方面,泸州坚持推动融合利用。建设阵地方面,当前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动文化价值延伸方面,泸州协同高校开展“非遗”项目应用研究,新开发各类文创旅游商品70多种。此外,泸州还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刺激消费潜能相结合,策划“剧”惠泸州·周末有“戏”等活动。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