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向总书记报告·一线调研③丨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27 16:00:07 浏览次数:261 【字体:

向总书记报告·一线调研

调研点位

·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

·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

·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社区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乐山市峨边县茗新村

·绵阳市三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遂宁市“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

调研时间

2024年6月—7月

调研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

记者 王怀 王国平 燕巧 华小峰 李强

盛夏时节,巴蜀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大凉山西昌邛海旁的大石板社区,房屋灰瓦黄墙,石板路整洁舒适,宛如在花园中。“我们以民宿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两年我们又投资了5亿元,打造二期文旅项目。”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俊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难掩兴奋。

大石板村

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迎来了夏粮丰收季:全县10.98万亩小麦、30.3万亩油菜,产量又创新高。

粮食再获丰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一个个生动故事,绘就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明确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调研,并深入多个乡村,一路指导、一路嘱托,为新时代四川“三农”工作擘画蓝图、领航定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牢记嘱托,四川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去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056.6亿元、居全国第2,首次迈上6000亿元台阶。

近期,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深入乡村园区,走进田间菜地,观察四川一年来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铿锵步伐。

稳固根基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清风吹拂,村旁的高铁不时飞驰而过。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的稻田,像画布一样向远方延伸,阵阵稻浪随风起伏。

永丰村

“总书记说,我们村的名字寓意很好,‘永丰永丰,永远丰收!’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7月12日,调研组在永丰村的稻田旁遇到了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他正开始每月一轮的巡田工作。

同样是在夏日,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永丰村。看着丰收在望的稻田,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谆谆嘱托化为坚决行动。

李雪平说,从水稻的长势看,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调研组注意到,李雪平的底气源于两个方面:藏粮于地,永丰村今年村里通过土地挖潜整理,又新增了110亩的高标准农田;藏粮于技,“天府粮仓”永丰片区内有四川最大的水稻中试基地,去年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在这里中试了79个水稻品种,通过全面推广无人机辅助授粉等先进技术,作业效率提高50%。

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过去3年,永丰村粮食实现连续增长:2021年,水稻平均亩产680公斤,2022年增至711公斤,2023年达到780公斤。

永丰村

永丰村的稻田,映照了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显著成效。作为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千方百计稳政策、稳面积、增单产,去年净增50万亩耕地,复垦4.2万亩撂荒地,“天府良田”做到应种尽种:粮食总产量达到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连续三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好消息,接连传来。今年四川夏收粮食再获丰收,总产465.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抓好以粮食生产为重心的农业生产,着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去年,全川生猪全年出栏6662.7万头,保持全国第一;油菜籽、马铃薯等15项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

稳固大国粮仓根基的同时,四川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持续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山清水秀的雅安市天全县思经镇,上百个圆形流水鱼池依河而建,这里的鲟鱼养殖面积已达4.6万平方米。2023年,有60吨鱼子酱从天全发往世界各地,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二,约占全球鱼子酱产量的14%。

在绵阳三台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依靠对大米生产全产业链的精准把控和规范,构建了从育种、种植、田间管护、测土配方到加工的全产业链。

不久前,四川肉兔产业集群、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至此,四川已有9个集群入围,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启动实施“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去年,全省新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产业集群1个、国省级产业强镇66个,启动20个省级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天府粮仓”精品品牌100个,新建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12个。

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一个农业大省的必答题:四川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专题部署

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纵横交错,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水稻、玉米、林盘、农庄秩序井然,古色古香的“乡村十八坊”游客如织。6月底,调研组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队一道,在位于成都市西部的郫都区战旗村,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鼓励大家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总书记的亲临指导、深情嘱托,是战旗村时刻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方向指引。

去年,全省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行专题部署,全面启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明确每年培育100个精品村、1000个示范村。

战旗村再一次成为“榜样”,获评“2023年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在不久前的5月,宜宾市将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百千工程”专题研讨班放在战旗村举行,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专门就该村的创新举措与学员进行经验交流。

战旗村

“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实现了集体经济增值、农业增产、村民增收。”高德敏向调研组介绍道,2023年村集体资产达11658万元,村集体收入705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3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94万元。

“战旗村还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实施居住环境改善、人才聚集、村民增收、村庄治理等工作,让村民获得更多实惠,把战旗村建设得更加绿色、生态、宜居、幸福、和谐。”高德敏。

像战旗村一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四川的广大乡村正发生着可感可及的变化。

村容村貌美丽蝶变,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山区的茗新村是四川省最“年轻”的行政村之一,错落有致的黄墙红瓦民居形成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幼儿园、小学、书吧、乡村民宿等有序布局在乡村路上。

四川将良好生态环境视为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通过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打造具有巴蜀韵味、彰显各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新图景。同时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

资源要素加速流入,乡村成为创业热土。

每年的五六月是米易县的“水果季”,也是普威镇独树村白家庄家庭农场负责人白世成最忙碌的时候。“五一节前是售卖樱桃,之后是油桃产季。今年樱桃平均每天卖出3500件左右。”29岁的白世成说。

同样选择返乡创业的还有“95后”大学毕业生李佳旋,他在川南地区开展的“孟秋金荔”项目以“荔树入股,股工一体”的新形式,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特色方案样板。在第九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

宜居又宜业,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共享成果

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吉好新家便利店。”7月2日,调研组来到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的吉好也求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用彝、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商店招牌。

三河村位于大凉山深处,车辆沿着山中柏油路行驶,两侧不时出现大片的荞麦花。看到路边“三河村旧址”的牌子,意味着目的地到了。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沿着村中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看望彝族群众,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起谋划精准脱贫之策。

2019年2月11日,三河村村民们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家。三河村人为了铭记总书记的关怀,将那条500多米的石径命名为“暖心路”。

搬进新房后,吉好也求家开了村里第一家小卖部,再加上他和妻子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养蜂、养牛等,家里的收入已超过10万元。

三河村第一书记刘国富介绍,2023年三河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7320元,增幅15.2%,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2250亩、玉米1960亩、荞麦1220亩。经过前期小规模试种,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论证,又确定将产值更高的冬桃、生姜、川牛膝作为特色农产品发展。

调研组注意到,脱贫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有精神上的。“这些都是孩子们获得的奖状。”吉好也求领着调研组走进客厅,一张张三好学生、进步明星、劳动之星的奖状贴在墙上,这些都是孩子在学校里获得的荣誉。

去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和来自凉山的孩子们现场响起《国旗国旗真美丽》。这纯真童声的背后,是大凉山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心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为了让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去年四川专门出台针对性举措:对位于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的39个欠发达县域开展托底性帮扶,动员各方面资源力量加快补齐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短板。

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发。

今年6月25日,大凉山盐源苹果的专场推介会开到了北京。如今,盐源县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42.8万亩,综合产值达到32亿元。

在遂宁市“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沼气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自2022年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立足和依托资源禀赋,四川广大乡村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宜旅则旅,整合各类特色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巴蜀大地,沃野千里。2023年,每一个村庄的喜人变化,都藏着一段乡村振兴的密码。

山河之间,热潮涌动。这是四川2.6万余个建制村、5000多万农村户籍人口中蕴藏的发展之力,也是四川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生动注脚。

数说“乡村振兴全面发力”1年间

四川有2.6万余个建制村、5000多万农村户籍人口。2023年,全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三农”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粮食安全保障方面

我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700亿斤,播种面积连续2年超过9600万亩。2023年粮食产量达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全省粮食平均单产增加了12公斤,达到374.1公斤。

今年夏收粮食再夺丰收,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实现“三增”。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692.5万亩,比上年增长1.7%;单产274.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1.1%;总产465.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去年生猪出栏6662.7万头、居全国第1位。

耕地保护形势持续好转,2023年耕地面积净增加50万亩以上,实现全省连续3年耕地净增加。

现代农业发展方面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新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5个、产业集群21个,第一产业增加值6056.6亿元,增长4%。

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023年,全省农民工就业总量达到265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达到了7050亿元,就业规模和劳务收入创历史新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全年投入各级衔接资金超过310亿元,实施补短板、惠民生、促发展项目2.1万个,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35.5万人、超目标任务14.9万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4633元、较上一年增长15.9%。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面

目前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3%,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了69%,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98%。

去年11月出台《四川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方案》,明确每年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100个、示范村1000个,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整体提升。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方面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底家庭农场达22.6万家、农民合作社突破10万个。全省已登记赋码发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51439个,全年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3.5亿元。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