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丨省人大代表罗颖:为心脏骤停者争取黄金抢救时间,打造“4分钟社会急救圈”
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摄影 杨树 雅安观察 廖诗雪
“在中国,每年因心脏骤停而导致心脏性猝死超过50万人,而心脏骤停发生后的4分钟是急救的关键时期,若能在黄金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抢救成功率将超过60%。”1月22日,省人大代表、四川明炬(雅安)律师事务所律师罗颖带来了打造“4分钟社会急救圈”的建议。
首先,她认为社会要加强对公众急救意识的培养和急救技能的科普培训。比如政府应联合红十字会、医疗机构等,制定并实施全民急救知识普及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社区、学校、企业、敬老院等公共场所,开展急救知识讲座和实操培训,使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AED使用等基本急救技能。
此外,可以招募快递员、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群体组成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如借鉴浙江省嵊泗县“海岛急救侠”模式,启动公益项目,成立志愿服务站,招募快递员、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群体组成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同时,为志愿者提供系统的急救培训,确保他们取得急救合格证书。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和实际救援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提供物质奖励等,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罗颖还建议,可建立设备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AED设备管理平台,实现AED安装信息、周围志愿者信息与当地120信息系统的联通,提高急救资源的调配效率,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还要完善急救设备配置与管理。增加AED设备投放,在公共场所如火车站、汽车站、体育场馆、文旅场所、政务服务窗口、轨道交通站点、大型商超、中小学校等广泛配置AED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