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破除“空转怪圈”离不开系统性改革

作者:车磊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4日 07版) 发布时间:2025-03-24 15:52:28 浏览次数: 【字体:

车磊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4日 07版)

【专家点评】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实质,是一场政府效率的供给侧改革,通过从严从实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减少内部流程、程序考核带来的压力牵扯,让基层干部的精力更多投身于民生事务一线,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基层负担“虚胖”的病灶典型表现有两点:一是“压力型体制”下的责任风险转嫁。“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传导机制久禁不止、改头换面的根源,在于将基层“属地管理”异化为“责任转嫁”,自上而下的“避责逻辑”催生过度留痕。在行政工作责任、边界划分不甚明确的背景下,考核评价的“痕迹逻辑”助长了形式主义蔓延。二是“数字化赋能”下的“数据空转”。过度留痕、重复督查的考核方式披上“智慧治理”的外衣后,数字技术成为掩盖制度缺陷的工具,各个“条条、块块”数字化系统工具不互通、信息不共享。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重在“多做民生事,少做无用功”,建立“思想引领—制度重塑—技术赋能—资源下沉—文化再造”的五维改革体系,方能真正释放基层治理的“改革红利”。

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好思想减负。基层负担的一些问题,根源在于思想层面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因此,需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初心使命,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上级部门要树立“事权归本位”意识,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扶持指导,畅通基层发声和反馈渠道,避免“上级生病、基层吃药”。基层部门要树立“为谁服务、对谁负责”宗旨意识,把基层干部是否干好实事、干到百姓心坎里作为评价标尺。

二要重构权责边界,做好制度减负。一方面要构建“权责对等”的属地事项责任清单,持续优化责任边界,明确不得以“属地管理”名义下放的事项,清单外事项非经授权不得压给基层,从源头杜绝责任转嫁。另一方面要破除“唯指标、唯材料”的考评机制,构建以群众满意度等基层治理结果为基准的评估体系,改变“考核指标颗粒度越来越细”“围着指标包装材料”的乱象,塑造“功夫在平时”“实绩论英雄”的考评导向,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

三要深化数据共享,做好技术减负。自上而下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流程再造和信息共享,打造“数据跑腿”的智能中枢,实现“技术的归技术,业务的归业务”。在开发层面,由政务数据服务部门牵头整合归口各业务部门的基础数据,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数据库,打通省市县三级政务系统接口,推行“基层数据一次采集、全域共享”机制。在应用层面,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指导业务部门高效应用智能填表、数据复用、口径调整等操作,避免重复索要基础数据。

四要推动资源下沉,做好机制减负。减负减的不是担当作为,基层消耗性事务减少,必然意味着民生事务的担子更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树立“减负必增效”的意识,为基层干事创业提供更多资源保障。要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沉至基层,强化基层人力资源、行政资源的量化测算,把经费、编制等资源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增活力添动力,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五要完善容错机制,做好文化减负。容错机制是减少消极避责的重要路径,若减负仅削减表面任务却保留高压问责,容错机制失效将导致减负成效被抵消。当前,‌容错机制空转现象较为普遍,认定责任复杂、困难,干部仍需投入精力自证“非错”,反而增加程序性负担。要探索推动“容错+减负”制度协同机制设计,将容错标准嵌入减负任务清单,让容错程序运行和容错案例宣传普遍化,形成正向激励的文化生态,构建“减负—容错—担当”良性循环。

(作者:车磊,系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4日 07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