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以中国智慧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健康发展

作者:杨博超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16版) 发布时间:2025-03-25 15:57:49 浏览次数: 【字体:

杨博超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16版)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八届会议期间,中国代表以多种形式讲述中国人权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坚决反对人权政治化和武器化倾向,强调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建设性的人权对话与合作。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人权理事会高级别会议上发表致辞,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关于坚持正确人权观,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主张。近年来,中国一方面立足自身实践加强人权理论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不断以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中国提出的系列理念和倡议,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贡献了新智慧。

理论创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作为人权保障的基本遵循

当代中国人权观以人民福祉为念,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中国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权,以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作为衡量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尺度。

中国从本国实际和人民需求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统筹兼顾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协调增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等各项权利,持续完善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利的平等保护和特殊保护,使各类权利相互促进。中国积极回应人民需求变化,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转变。持续加大和提升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和保障力度。坚持“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大数据+铁脚板”,大力发展零工市场,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匹配;加强人才技能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2019年以来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增设养老、托育设施近8万个;大力发展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90%以上的村卫生室均已纳入医保报销定点范围;2024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比2019年提高了1.7岁,居民预期寿命排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的第四位,各省之间健康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等。这些举措推动民生保障扎实稳固,持续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建立健全安全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尊严。通过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等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持续推动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中国人权事业的航船行稳致远。

现实指引:“三大全球倡议”为全球人权治理注入新动能

中国立足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客观现实,着眼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描摹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在这一重要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务实举措将描绘的蓝图变为现实。三大全球倡议蕴含开放性全球意识,以及和谐共生包容发展的理念,与国际人权文件中倡导的文化包容、发展促人权、合作促人权的理念相契合,已成为中国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的重要行动参考。

全球发展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发展优先,把“发展”作为促进人权保障的总钥匙,直击各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全球人权治理失衡的痛点,深度契合各国人民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美好未来的愿望。全球安全倡议锚定作为人权实现基础的安全问题,倡导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致力于从源头解决国际冲突,为人权保障提供和平环境。全球文明倡议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互鉴替代意识形态对抗,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人类人权文明发展进步。三大倡议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进一步提升全球人权治理包容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坚实支柱。

三大全球倡议以发展为根基,以安全为保障,以文明为纽带,为系统破解全球人权治理深层矛盾注入新动能。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全球发展倡议表示支持,7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全球发展倡议是推动世界迈向可持续、包容性未来的“宝贵贡献”。全球安全倡议已获10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为解决冲突凝聚共识、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先后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等文件受到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在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期间,安理会经过五次努力通过了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的第一份决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全球南方”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金砖国家获得高度评价和赞扬。2024年联合国大会第78届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展现了国际社会对全球文明倡议重大意义的进一步认同,也标志着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实践迈入全新阶段。

凝聚共识:助力开创国际人权事业新局面

面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叠加对全球人权治理体系造成的巨大挑战,中国以具有韧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中国方案凝聚各方共识,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一方面,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人权义务,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机制建设。中国已批准或加入29项国际人权文书,包括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并积极为批准更多条约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广泛开展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人权治理,助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

中国倡导将消除贫困等传统议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减贫支持体系。通过南南合作基金、联合国“消除贫困联盟”等机制,支持欠发达国家实现减贫目标,共享发展红利。而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变化,以及人的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现实,中国也为新兴权利保障贡献智慧和方案。近年来,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全球数字鸿沟;中国积极提交出席联合国未来峰会和第79届联合国大会立场文件,欢迎联合国达成《全球数字契约》,构建开放、公平、包容和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数字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各国民众平等享有数字权利;中国呼吁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提升科技能力,推动弥合“技术赤字”的努力,获得世界多国赞许。

中国持续开展国际和区域人权对话与人权合作,推动人权文明交流互鉴。长期以来,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人权文明互鉴,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建设性的对话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人权治理新格局。中国坚定捍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全球人权治理机制,推动通过“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积极参与《残疾人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人权文书的制定和审议。中国持续开展双边或多边人权对话,其中中欧人权对话已经连续举办39次。中国通过举办“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中欧人权研讨会”“中拉人权圆桌会”等活动邀请全球人权领域专家学者在平等包容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凝聚全球人权共识。

站在全球人权事业的新起点,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形成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健康发展的整体性方案。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真正多边主义,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为全球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和人类共同福祉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杨博超,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1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