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培养造就更多与时代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李 珂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01日 05版) 发布时间:2025-05-01 14:48:08 浏览次数:165 【字体:

李 珂

《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01日 05版)

【聚才论道】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技能人才基础,迫切需要围绕产业数智化升级,加强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加快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培养造就更多与时代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蓬勃发展,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同时,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化、常态化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供给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伴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我国高技能人才素质相对滞后于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数量上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掌握新型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供应不足。从质量上看,高新技术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但当前许多技能劳动者在学习应用新技术、参与新流程生产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从趋势上看,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快速应用,人机协作岗位的比例和范围日益扩大,对技能劳动者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此,应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对接先进技术应用需要、市场人才需求,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变化等现状,适时公布新型技能岗位需求清单,努力培育技能水平与科技发展同步提升的新型技能劳动者。通过构建多方共担技能培训成本机制、增加高技能证书含金量、建立高技能档案等方式,激发高技能人才学习新技术的热情。

支持更多高学历人才到生产一线

高技能人才具备熟悉现场、熟悉一线、熟悉工艺等优势,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和复杂性的技术难题,有助于开展积累型、渐进型技术革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劳动生产率提升,不仅需要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顶尖科技人才,也需要扎根生产一线、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建议充分整合企业各类创新要素,加强与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数智化技能培训和推广,开发聚焦产业技术前沿的核心课程、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激发技能人才求新求变意识、激活创新思维、持续提升技能水平。推进产教融合,把企业一线改造成专业育人平台,构建“工位即课堂”的沉浸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现场导向、问题驱动、生态滋养”的培养体系,激活一线创新活力,夯实一线高技能人才实践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建议着重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知识学习能力、人机协同能力、流程统筹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综合素养。鼓励支持更多高学历人才到生产一线去,在实践淬炼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科技创新,成长为产业前沿最需要的“理论创新-技术革新-技能应用”贯通型的复合型人才,带动提升更多一线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探索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在设备旁成长、在产线上淬火、在难题中蝶变,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场发动机”。

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周期贯穿职前职后阶段、培养主体多元化构成、技能养成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等特点,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因此,要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扩大高技能人才制度性供给。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跨越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两个阶段,应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产业升级趋势和技术变革前沿,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灵活设置教学目标和培训内容,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做好“技能链”的关键一环。

创造更多高质量技能型岗位。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一体部署。通过税收优惠豁免、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有效落实就业政策要求,激活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用人主体和受益主体的动力。以数智化升级赋能就业服务体系,让就业供需更匹配、更精准、更有效。

搭建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平台。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壮大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分类分层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让各类技能人才竞相涌现。

(作者:李 珂,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学院院长)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5月01日 05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