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苑】川观评论|让博物馆真正“活”在人们身边
让博物馆真正“活”在人们身边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博物馆承载历史记忆,传承绵延文脉。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吸引世界目光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博物馆事业,深知其对激活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视察工作时也常抽空参观。在这份关怀下,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近十年年均新增超200家,覆盖300多地市,每20.63万人就拥有一座。今年 “五一”,6000 万人次涌入博物馆。博物馆不再高冷,正以温暖姿态走向大众,回应时代需求,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在如今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兴起就像重新找到了文明的“锚点”。它见证着一场安静的文化“迁移”,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网上的零散信息,而是想从青铜器物的纹路中感受文明的深度和温度,在陶瓷的裂痕里倾听岁月故事的回响。如此变化,和海德格尔“栖居”的哲学观点相契合,当技术理性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文化载体来寄托内心的精神情感。
博物馆变得亲民,本质上是文明话语体系的一大转变。过去的一些博物馆,似乎习惯性地把知识锁殿堂里,而今的参观者,更愿走进历史的文化空间,这就需要多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构建历史叙述。比如,三星博物馆的互动装置,通过数字投影让观众亲手“拼接”青铜面具,在光影流转间感受古蜀文明的神秘脉络;苏州博物馆的园林式参观路线,让“移步成诗”变成了可以亲身体验的美学活动。这种沉浸式文化消费,带给游客全新的艺术体验——当文物走出玻璃展柜,历史也变得能让人触摸到了温度。
当前,博物馆里的一些文创产品的走红暗藏玄机,其实是文明基因在跨时空“传译”。故宫胶带上的玺印花纹、恐龙博物馆的恐龙骨架造型雪糕,这些文化符号的现代呈现,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本,而是在和当代生活的碰撞中产生新含义。百亿文创产值的背后,是消费社会对文化DNA的集体认同,每个拿雪糕的指尖,都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远古恐龙文明的“基因解读”。
站在人类的时间刻度上看博物馆,它的意义可不只是保存文化。在这个城市“客厅”里,青铜器和智能手机同处展柜,量子计算机仿佛在和甲骨占卜“对话”,构成了后人类时代独特的文明风景。这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是征服时间,而是让每个时代都能从传统中找到发展的支点。当00后用考古盲盒重现文明痕迹时,他们不只是在买文化商品,更是在参与一场永不停止的文明传承—— 些被重新讲述的故事,终有一天会变成基因密码,流淌在后人的血液里。
博物馆变得亲民,本质上是文明“主角”的重新定位。当展柜里的文物“开口”讲故事,当数字技术让博物馆变成了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AI导览员在海量数字信息里“打捞”出沉睡的文明碎片,这正是海德格尔说的“天地神人”和谐共处的诗意场景。这种文化互动既不是精英的“向下看”,也不是大众的“向上瞧”,而是文明长河在当代的新流淌——每个来参观的人都是文明的“摆渡者”,每个展柜都像折叠时空的小船,载着文明火种驶向未来。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